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夏腊梅

增加 16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夏蜡梅(学名:Calycanthus chinensis Cheng et S. Y. Chang)是腊梅科夏蜡梅属植物,高1-3米;树皮灰白色或灰褐色,皮孔凸起;小枝对生,无毛或幼时被疏微毛。叶宽卵状椭圆形、卵圆形或倒卵形,长11-26厘米,宽8-16厘米。花无香气,直径4.5-7厘米;花梗长2-2.5厘米,有时达4.5厘米。果托钟状或近顶口紧缩;瘦果长圆形。花期5月中、下旬,果期10月上旬。
分布于中国浙江临安市顺溪镇的直源、大明山、 [[ 千亩田 ]] 等地,颊口镇的前坑,龙港镇的双石边村一带以及西部天台县境内。 生长于海拔600-1000米山地沟边林荫下。
夏蜡梅是中国特有的孑遗树种属,为研究东亚与北美植物区系间的渊源关系提供了活资料。夏蜡梅花形奇特,色彩淡雅,是一种值得在园林绿地中应用的 [[ 花灌木 ]] 。 夏蜡梅入药,花蕾于初开之花,有解暑、清热、理气、止咳等功效。花和根可治胃痛。
='''植物学史'''=
从形态学特征分析夏蜡梅的起源
张若蕙等在研究蜡梅科的花粉形态时发现,夏蜡梅花粉的覆盖层无穿孔而与蜡梅科其他属不同;黄坚钦观察了夏蜡梅传粉,夏蜡梅的花芽分化具向心特征,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与蜡梅基本一致,但不存在像蜡梅中花粉发育异常的现象。李林初证实了夏蜡梅的花粉形态与美国蜡梅属花粉形态的差别,指出“传粉机制的完善化”是花部演化的主要方面之一。花色和香气会影响到昆虫来访,成为传粉机制完善化的一个专化特征。夏蜡梅花白色,无香味,加上它不形成“食体”,表明对昆虫传粉的适应机制较不完善,反映了它的原始性。从夏蜡梅的雌蕊和退化雌蕊数目之和(19-20)则可见它的雌蕊数也许并不少于“ [[ 美国夏蜡梅 ]] ”,而退化雌蕊的出现可能正是由于传粉机制的适应性差、部分雌蕊长期不能授粉所致,这样就可能使得它的后代不能广为繁衍,成为夏蜡梅分布区狭小以致沦为濒危植物的原因之一。
郑万钧等记载了夏蜡梅的大枝二歧状分枝的现象。而李林初观察到美国蜡梅常在二分叉大枝的中间生有一个较细的主枝,呈现向单轴分枝式样演化的趋势。根据塔赫塔江(A.Takhtajan)陆生植物孢子体分枝方法,最初类型是等二叉分枝,随后向不等二叉分枝、二叉合轴分枝、单轴分枝方式演化,表明了夏蜡梅在分枝方式上的进化趋势。塔赫他间又认为,某些植物下端的基生叶具柄,但上端的茎生叶贯茎而无柄,呈现叶柄变短的系列性重演,而后一形式无疑比前一形式特化而为次生性的。因此,夏蜡梅明显地呈现出分枝方式由原始向进化类型的过渡。
斯特宾斯(Stebbins)指出,“凡是具有不对称核型的植物,通常都在形态上专化,有时在茎叶部分专化,有时在花果部分专化,或在两方面都专化”。而“减化是维管植物在进化中逐渐专化的最普遍的趋势”。从前文分析可见,无论从 [[ 染色体 ]] (核型)资料还是形态学特征的比较研究来看,似乎都一致地表明夏蜡梅较为原始,美国蜡梅的变种光叶红蜡梅(形态特征上还包括其原变种和西美蜡梅)比较进化。因此,恰恰与奈斯利(Nicely)的假设相反,李林初认为夏蜡梅属可能以夏蜡梅起源于东亚(中国),以后再进入北美洲,演化成较进步的“美国夏蜡梅”植物。吴征镒等认为东亚和东南亚的北缘是东亚—北美区系的发源地,夏蜡梅属可能提供了又一个例证。
='''形态特征'''=
38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