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沃尔克·施隆多夫

增加 7,894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沃尔克·施隆多夫</big> ''' |- | File:360截图2020062214412…”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沃尔克·施隆多夫</big> '''

|-

|
[[File:360截图20200622144126949.jpg|缩略图|居中|[http://img1.iplant.cn/image2/b/2885751.jpg 原图链接][http://ppbc.iplant.cn 来自 中国植物图像库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沃尔克·施隆多夫

'''外文名''':Volker Schlöndorff

'''国籍''':德国

'''星座''':白羊座

'''出生地''':德国威斯巴登

'''出生日期''':1939年3月31日

'''职业''':导演、编剧

'''毕业院校''':法国国立电影学院

'''代表作品''':铁皮鼓、青年特尔勒斯、打开心门向蓝天

|}

沃尔克·施隆多夫,德国导演。早年在巴黎攻读政治经济学,后进入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制作,曾追随法国电影前辈大师雷诺阿、梅尔维尔、路易·马勒等,毕业于法国电影高等学校,因此作品中常流露出法国风味。1966年开始当导演,《青年特尔勒斯》预示了新德国电影的觉醒。《铁皮鼓》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奥斯卡最佳外国片奖。擅长艺术片,具有现代电影语言表现手段,也注重市场和同观众的交流,文学功底很厚。

沃尔克·施隆多夫拍摄第一部影片《少年托莱斯的迷乱》,是德国重要的青春片。1979年他导演的《铁皮鼓》,获得(联邦)德国电影最高奖金碗奖、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3项殊荣;1982年还被日本评为世界十大佳作之一。其他作品还有《科姆巴赫的穷人们突然发了财》、《短暂的热情》、《失去荣誉的凯瑟琳娜·布卢姆》和《致命的一枪》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沃尔克·施隆多夫

'''外文名''':Volker Schlöndorff

'''国籍''':德国

'''星座''':白羊座

'''出生地''':德国威斯巴登

'''出生日期''':1939年3月31日

'''职业''':导演、编剧

'''毕业院校''':法国国立电影学院

'''代表作品''':铁皮鼓、青年特尔勒斯、打开心门向蓝天

'''主要成就'''
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第3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人物经历'''==

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oendorff),1939年3月31日生于德国。德国导演。早年在巴黎攻读政治经济学,后进入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制作,曾追随法国电影前辈大师雷诺阿、梅尔维尔、路易·马勒等,毕业于法国电影高等学校,因此作品中常流露出法国风味。他曾做过马勒、雷乃和梅尔维尔的副导演,也是从短片开始创作生涯的。1966年开始当导演,《青年特尔勒斯》预示了新德国电影的觉醒,影片编剧是他后来的妻子和主要合伙人特洛塔。《铁皮鼓》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奥斯卡最佳外国片奖。擅长艺术片,具有现代电影语言表现手段,也注重市场和同观众的交流,文学功底深厚。

施隆多夫出生于1939年,在法国学习和生活15年,早年在巴黎攻读政治学,然后进入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制作。他曾做过马勒、雷乃和梅尔维尔的副导演,也是从短片开始创作生涯。1966年,他的处女作《青年特尔勒斯》"预示了新德国电影的觉醒",影片编剧是他后来的妻子和主要合伙人特洛塔。

施隆多夫于1965年拍摄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国际影评人奖"。1975年,他根据伯尔同名小说改编拍摄了《卡特琳娜失去的名誉》,评论界由此认为他是极左派恐怖分子的同情者。之后,他与法斯宾德等德国导演合作系列"政治"电影《德国的秋天》(1978年)、《候选者》(1980年)等,凸现了他作为社会批判者的角度。1979年他根据君特·格拉斯同名小说改编拍摄了《铁皮鼓》,不仅在戛纳电影节上与《现代启示录》一同赢得金棕榈大奖,而且赢得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20世纪90年代,他曾领导德国柏林Babelsberg制片厂,04年卸任。

=='''作品评论'''==
他的大多数作品以关注德国当代社会现实和改编文学作品的电影见长:2000年《莉塔传奇》、2002年作品《十分钟年华老去》、2004年新作《第九天》中的创作都涉及德国纳粹时代、当代德国社会极右派、极左派恐怖分子的题材。

1967年《剧烈的争吵》的成功,使他同美国哥伦比亚公司签订了6年的合同,开始转向拍摄历史题材的影片。1971年的《科姆巴赫穷人的暴发》起源于民间传说,叙述了民工拦路抢劫一辆钱车的故事,表达了下层人民的感情,批判了社会,"对具有新特征的乡土电影的发展是个贡献"。1972年后,他从历史转向当代,拍摄对德国社会现状进行精辟分析的系列影片,并从1960年"作者电影"较窄的观念转到较大的观众层面。1975年《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描写一个收容无政府主义者的年轻妇女最终成了舆论界的牺牲品。1976年他拍摄了根据尤斯奈尔原著改编的《死刑》。在1978年《秋天的德国》中,他"技艺更加精湛"。1978年《铁皮鼓》影片通过一个不愿意长大的孩子的故事对德国历史及现实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这部史诗般的巨幅画卷于1979年同《现代启示录》并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1980年又赢得美国奥斯卡最佳外国影片奖。<ref>[https://www.1905.com/news/20170216/1157660.shtml 柏林day7:施隆多夫重回柏林《重返蒙塔克》获赞时间:2017.02.16 ]</ref>

他的80年代仍然是丰厚的;《伪造》(1981年)、《斯万的爱情》(1983年)、《一个保姆的故事》(1989年)等等。

=='''人物评价'''==
施隆多夫擅长导演艺术片,是一个"在所有导演中最具现代电影语言表现手段的人",也是一个注意市场和同观众交流的人。施隆多夫注重电影剧作,有浓厚的文学功底。他的代表作品《铁皮鼓》等,对处于社会重压下的人物变态心理的描写以及他对文学作品的倚重使他同法国"左岸派"电影人士及作品十分接近。然而,他对电影基本技法的注重、对观众的顾及、与电影明星的多次合作,又使他同这些导演以及新德国电影的其他人明显不同。06年后,他主要在美国拍片,而这些"超级制作削弱了他的艺术才华"。

沃尔克·施隆多夫是在新德国电影导演中最具现代电影语言表现手段的人,也是一个注重市场和同观众交流的人。施隆多夫具有浓厚的文学功底。他强调基本电影技法、明星电影演员和观众的结合在新德国电影中独树一帜,同时他又不主张推行某种特定的电影模式,他对电影的唯一要求就是自由[1] 。(新浪娱乐评)

沃尔克·施隆多夫是德国新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作为"新德国电影四杰"之首的施隆多夫,被称为是一个"在所有导演中最具现代电影语言表现手段的人",其艺术风范独具特色。如同他的电影风格-富有人情味、不做作、不煽情、不经意中给你强烈的震撼[2] 。(今晚报评)

沃尔克·施隆多夫是德国电影史上最著名的电影导演之一,他与维姆·文德斯、沃纳·赫尔措格、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并称"新德国电影"四杰[3] 。(搜狐娱乐评)沃尔克·施隆多夫非常关注德国当代社会现实,他不仅是德国国宝级电影大师,而且他擅长执导的艺术片形式和现代电影语言表现手段备受国际电影界认同[4] 。(网易娱乐评)

=='''参考资讯'''==
{{Reflist}}
3,47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