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兩棲類

增加 2,175 位元組, 3 年前
兩棲類的棲息環境
由於人類對土地的過度開發使用,造成水土保持不良,加上溪流池塘水質的惡化及農藥的濫用,使得兩棲類的棲息環境遭受嚴重的破壞和污染,族群數量日益減少,生存危機日益增加。<ref>[http://digimuse.nmns.edu.tw/Default.aspx?Domin=z&tabid=60&Field=a1&ContentType=Study 兩棲類,兩棲類]</ref>
 
==台灣兩棲類的種類:==
台灣已發現的兩棲類中,有尾目一科3種、無尾目五科30種,至於無足目台灣並沒有發現。
 
===有尾目:===
即俗稱的山椒魚,體態類似壁虎,但表皮光滑,不具鱗片,多生活在中高海拔,低溫潮濕的森林底層。台灣對山椒魚的分類研究仍在進行中,目前已經分類的有三種:阿里山山椒魚、台灣山椒魚與楚南氏山椒魚。
 
===無尾目:===
台灣目前已發現的無尾目,分別有蟾蜍科、樹蟾科、狹口蛙科、赤蛙科及樹蛙科等五科。
 
*蟾蜍科:在眼睛後方有一突起的耳後腺,當受到驚嚇或攻擊時,會分泌出乳白色神經性毒液。皮膚粗糙,體背佈滿疣狀突起。目前台灣發現的蟾蜍有2種,分別是盤古蟾蜍及黑眶蟾蜍,其中前者為特有種。
 
*樹蟾科:樹棲性蛙類,趾端擴大成吸盤,與樹蛙相似,但其胸骨及脊椎骨與蟾蜍科一樣,故名樹蟾,又名雨蛙、雨怪。台灣產有一屬一種,為中國樹蟾。
 
*狹口蛙科:身體嬌小,略成三角形為其特徵。蝌蚪身體透明,成體多在落葉及土堆中活動,不容易找的到。台灣目前發現五種,分別為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史丹吉氏小雨蛙、巴氏小雨蛙及1998年才由楊懿如博士在高雄鳳山地區發現的亞洲錦蛙,此種可能是隨貨櫃而來的外來種。
 
*赤蛙科:無尾目中數量最多的一科,本科蛙類常被捕捉食用。台灣目前紀錄有13種。分別為腹斑蛙、貢德氏赤蛙、豎琴蛙、台北赤蛙、斯文豪氏赤蛙、長腳赤蛙、梭德氏赤蛙、拉都希氏赤蛙、澤蛙、古氏赤蛙、虎皮蛙、金線蛙及外來種的牛蛙等。
 
*樹蛙科:趾端具有膨大的吸盤,可以在樹上或牆壁上攀爬為其特徵。台灣紀錄有10種,分別為台北樹蛙、翡翠樹蛙、莫氏樹蛙、橙腹樹蛙、諸羅樹蛙、褐樹蛙、面天樹蛙,以上為特有種,另外還有白頷樹蛙、日本樹蛙及艾氏樹蛙等。<ref>[http://www.wetland.org.tw/trip/class/warm/introduction.htm 兩棲類,台灣兩棲類簡介]</ref>
</gallery>
==視頻==
32,48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