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許博允

增加 389 位元組, 3 年前
簡介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許博允畢業於建國中學,高中畢業時,適逢祖父去世,對他造成很大打擊。當時他又喜歡[[老莊]]的無為思想,因此沒有參加大學聯考。1960年啟蒙於[[許常惠]]教授,研習理論[[作曲]]及[[小提琴]]。</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1962年首度公開發表歌樂作品,並發起了七人小組的「江浪樂集」作曲團體,而開始他音樂創作生涯。1971年集合了詩人、舞蹈家、美術家,舉辦華人首次的舞臺混合媒體表演-「混和媒體藝術展」,同年並與數位作曲家共同發起了〝中國現代音樂研究會〞,而後至1978年的數年間,是許氏創作及發表作品最為頻繁的階段,經常往來於亞洲各國之間,尤其是東京、漢城(現名為首爾)、馬尼拉、香港等城市。</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除了樂曲演出之外,每年皆代表國家參加國際音樂會議,且與中、日、韓、菲、港、泰等國的傑出作曲家,共同籌劃了「亞洲音樂新環境」的系列演出,掀起了新一帶音樂家彼此瞭解與交流的熱潮。在此期間,許博允與夫人[[樊曼儂]]女士又設立了「環境音樂製作所」,直接專注提高台灣音樂製作品質。1978年創立「新象活動推展中心」 」<ref>{{Cite web |url=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07/112012101300470.html |title=潘罡,《封許博允台演藝之父 不專業》,旺報,轉載於中時電子報,2012-10-13 |access-date=2012-10-23 |archive-date=2012-10-1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1016011323/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07/112012101300470.html |dead-url=no }}</ref> ,從事專業文化活動舉辦事宜,範圍擴及[[音樂]]、[[舞蹈]]、[[戲劇]]、[[繪畫]]、[[攝影]]、[[雕塑]]的演出、展覽及講座。</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1980年更舉辦[[華人]]首次的「國際藝術節」,不僅直接影響了台灣的藝術活動景象,也帶動了台灣與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其個人同時也為一些舞臺表演藝術寫作音樂。如[[雲門舞集]]、[[蘭陵劇坊]]、遊園驚夢……等。同時亦應ISCM([[國際現代音樂協會]])、ACL([[亞洲作曲家聯盟]]),及應[[菲律賓文化中心]]之邀為[[香港中樂團]]及[[菲律賓國家管弦樂團]]撰寫新曲《天元》及《琵琶協奏曲》。</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許博允其主要樂曲作品有:《怨歌行》、《孕》、《五人五笛》、《放》、《中國戲曲冥想》、《寒食》、《生、死》、《琵琶隨筆》、《勻》、《四象》、《境》、《會》、《變》、《心》、《潛》、《琵琶協奏曲》、《天元》……等。</p>
34,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