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28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big> ''' |- | File:91ef76c6a7efce1bec2de…”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big> '''
|-
|
[[File:91ef76c6a7efce1bec2dee2fa651f3deb58f65d4.jpg|缩略图|居中|[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91ef76c6a7efce1bec2dee2fa651f3deb58f65d4?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68,limit_1/format,f_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E%AE%E8%A7%82%E7%B2%92%E5%AD%90%E6%B3%A2%E7%B2%92%E4%BA%8C%E8%B1%A1%E6%80%A7 来自百度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波粒二象性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之一。指微观粒子有时显示出波动性(这时粒子性不显著),有时又显示出粒子性(这时波动性不显著),在不同条件下分别表现为波动和粒子的性质。一切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简介'''==
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是指某物质同时具备波的特质及粒子的特质。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量子力学里,微观粒子有时会显示出波动性(这时粒子性较不显著),有时又会显示出粒子性(这时波动性较不显著),在不同条件下分别表现出波动或粒子的性质。这种量子行为称为波粒二象性,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之一。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人们开始意识到光波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据这一假说,电子也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这被后来的电子[[衍射]]试验所证实。
=='''评价'''==
较为完全的光理论最早是由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发展成型,他提出了一种光波动说。使用这理论,他能够解释光波如何因相互干涉而形成波前,在波前的每一点可以认为是产生球面次波的点波源,而以后任何时刻的波前则可看作是这些次波的包络。从他的原理,可以给出波的直线传播与球面传播的定性解释,并且推导出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但是他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当光波遇到边缘、孔径或狭缝时,会偏离直线传播,即衍射效应。惠更斯假定次波只会朝前方传播,而不会朝后方传播。他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物理行为。稍后,艾萨克·牛顿提出了光微粒说。他认为光是由非常奥妙的微粒组成,遵守运动定律。这可以合理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性质。但是,对于光的折射与衍射性质,牛顿的解释并不很令人满意,他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由于牛顿无与伦比的学术地位,他的粒子理论在一个多世纪内无人敢于挑战,而惠更斯的理论则渐渐为人淡忘。直到十九世纪初衍射现象被发现,光的波动理论才重新得到承认。而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争论从未平息。<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2815037246357616&wfr=spider&for=pc 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百度</ref>
=='''参考文献'''==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big> '''
|-
|
[[File:91ef76c6a7efce1bec2dee2fa651f3deb58f65d4.jpg|缩略图|居中|[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91ef76c6a7efce1bec2dee2fa651f3deb58f65d4?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68,limit_1/format,f_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E%AE%E8%A7%82%E7%B2%92%E5%AD%90%E6%B3%A2%E7%B2%92%E4%BA%8C%E8%B1%A1%E6%80%A7 来自百度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波粒二象性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之一。指微观粒子有时显示出波动性(这时粒子性不显著),有时又显示出粒子性(这时波动性不显著),在不同条件下分别表现为波动和粒子的性质。一切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简介'''==
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是指某物质同时具备波的特质及粒子的特质。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量子力学里,微观粒子有时会显示出波动性(这时粒子性较不显著),有时又会显示出粒子性(这时波动性较不显著),在不同条件下分别表现出波动或粒子的性质。这种量子行为称为波粒二象性,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之一。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人们开始意识到光波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据这一假说,电子也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这被后来的电子[[衍射]]试验所证实。
=='''评价'''==
较为完全的光理论最早是由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发展成型,他提出了一种光波动说。使用这理论,他能够解释光波如何因相互干涉而形成波前,在波前的每一点可以认为是产生球面次波的点波源,而以后任何时刻的波前则可看作是这些次波的包络。从他的原理,可以给出波的直线传播与球面传播的定性解释,并且推导出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但是他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当光波遇到边缘、孔径或狭缝时,会偏离直线传播,即衍射效应。惠更斯假定次波只会朝前方传播,而不会朝后方传播。他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物理行为。稍后,艾萨克·牛顿提出了光微粒说。他认为光是由非常奥妙的微粒组成,遵守运动定律。这可以合理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性质。但是,对于光的折射与衍射性质,牛顿的解释并不很令人满意,他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由于牛顿无与伦比的学术地位,他的粒子理论在一个多世纪内无人敢于挑战,而惠更斯的理论则渐渐为人淡忘。直到十九世纪初衍射现象被发现,光的波动理论才重新得到承认。而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争论从未平息。<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2815037246357616&wfr=spider&for=pc 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百度</ref>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