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郑樵

增加 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职业 = 宋代史学家、校雠学家
| 活跃时期 = 宋时期
| 知名原因 = 于"经旨、礼乐、文学、天文、地理、虫鱼、草木、方书之学,皆有论辩"
| 知名作品 =《通志》</br>《夹漈遗稿》</br>《尔雅注》</br>《诗辨妄》
郑樵'''
南宋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 出生:1104年4月26日— 1162年4月26日 ‘宋代史学家、校雠学家 ,字渔仲,目录学家自号溪西逸民,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学者称"夹漈先生"。
他和从兄郑厚到处借书求读,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在经学、礼乐之学、语言学、自然科学、文献学、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少时居夹漈山,谢绝人事,苦学三十年,于"经旨、礼乐、文学、天文、地理、虫鱼、草木、方书之学,皆有论辩"(《宋史·郑樵传》)。自负不下刘向、杨雄。尝游名山大川,搜奇访古,遇藏书家,必借留读尽乃去。应召廷对,因言班固以来历代治史之非,授右迪功郎、礼兵部架阁。后任枢密院编修官,寻兼摄检详诸房文字。因博学而从学者众多,主要弟子有林光朝。晚年,专心整理《通志》,其中二十略卓有见解。他提倡实学,反对空言。认为"义理之学,尚攻击;辞章之学,务雕搜。耽义理者,则以辞章之士为不达渊源;玩辞者,则以义理之士为无文彩。要之,辞章虽富如朝霞晚照,徒□耀人耳目;义理虽深如空峪寻声,靡所底止。二者殊途而同归,是皆从事于语言之末,而非为实学"(《通志·原学》),批评讲穷理尽性的学者,是以"虚无为宗",置实学而不问。从实学出发,主张治史收集资料"贵乎广博"。大著述要"深于广雅",尽见天下之书,然后而无恨。并提出"一曰即类以求;二日旁类以求;三曰因地以求;四日因家以求;五曰求之公;六日求之私;七曰求之人;八日因代以求"(《通志·校雠略》)的收集方法。他敢于批判传统的神学迷信观点,反对违反客观实际的褒贬观。认为"仲尼即没,先儒驾妖妄之说而欺后世。后世相承,罔勇失坠者。有两种学,一种妄学,务以欺人;一种妖学,务以欺天"(《通志·灾详略》)。灾详与国家兴亡无关,治史应"专以记实迹,削去五行相应之说,所以绝其妖"(《通志·灾详略》)。纪传中既载善恶,足以为鉴,于纪传后无须再加褒贬。史家要据事直书,因此,应给汉吕后、唐武后立纪。不立纪,就是"不察实义,徒事虚言",是史家的大患。他提倡治史要创新,"虽采前人之言必自成一家之言"。所著《通志》成纪、传、谱、略、记五种体裁的书,改"表"为"谱",易"志"为"略"。称二十略。"皆臣自有所得,不用旧史之文。"主张著史要"会通",赞成通史,反对断代。认为断代有沿革不明,前后重复,事不联接,是非不公,昧学术源流等缺点。
  著述据统计达80余种,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仅《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及一些零散遗文。其《通志》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共200卷,分传、谱、略3部分。20略共52卷,是全书精华。其中的《校雠略》和《艺文略》是研究中国目录学、校雠学的重要文献。在《校雠略》中,他从理论上阐明了图书采访、类例、著录、注释的观点。在《艺文略》中,他突破前人所用的四分、五分、六分、七分、九分等文献分类方法,创立了12类、100家、432种的分类体系,著录10912部、110972卷图书,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当时的文献存亡情况,超越了前人,取得很大成就。。故他极推崇司马迁《史记》,谓"《六经》之后,惟有此作。"郑樵治史以儒学为宗。但在南宋盛谈"穷理尽性"之际,提倡实学,独树一帜,产生很大影响。
郑樵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少年时读书资质即异于常人,有"神童"的美誉。[[靖康 ]]元年(1126年),郑樵和从兄[[郑厚 ]]接连两次联名向[[宇文虚中 ]]上书陈述抗金的意志和才能,但二人都未得任用。之后,郑樵因不愿应科举而隐居于夹漈山中刻苦钻研经学、礼乐学、文字学、天文学、地理学、动植物学等方面共计三十年,将研究所得作出诸多著作,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通志》 ]]、[[《夹漈遗稿》 ]]、[[《尔雅注》 ]]、[[《诗辨妄》 ]]等数种。之后郑樵曾四次向宋廷献书,结果基本上不十分理想。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在[[ 宋高宗]]下达诏旨命其进呈《通志》的当天,郑樵因积劳成疾而在临安与世长辞,享年约五十九岁,三百名太学生为其作祭文(已知的仅其好友[[曹勋 ]]创作的《祭郑编修渔仲文》)。
=='''人物生平'''==
郑樵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由于先辈是当过小官的读书人,郑樵从小就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而其读书资质异于常人,能说话便想读书,三岁开始识字,六岁能日诵万言,七岁能援笔作文,九岁能通[[《五经》 ]],有"神童"的美誉。
宣和元年(1119年),郑樵父亲郑国器在从太学回家,半路上病逝于苏州,年仅十六岁的郑樵冒着酷暑徒步赶往苏州护送父亲的灵柩回乡,归葬于莆田越王峰,并在父亲墓侧筑草庐守孝兼读书,并立下毕生读书治学的远大抱负。由于家道中落加上 父亲新逝,郑樵的生活过得很清贫。为了克服家贫无书读的困难,他背上行囊,四处向藏书人家借读,长年累月如此。
约在宣和六年(1124年),郑樵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建起南峰书堂,与弟弟一起读书其中。次年(1125年),郑樵将书房迁至[[夹漈山 ]]的芗林寺。
====著书坎坷==
 
靖康元年(1126年),北宋受到金兵侵犯,郑樵和从兄[[郑厚 ]]接连两次联名向枢密院事宇文虚中上书,陈述二人的抗金的意志和才能,虽然得到宇文虚中的赏识,但由于当权者畏敌如虎、无所作为而未得偿所愿。郑樵由此看透了仕途,决心放弃科考应试而以布衣身份为国家写一部集天下书为一体的著作。
绍兴二年(1132年),郑樵在芗林寺旁筑修史堂,以作为修史著书之地,并把自己的学问加以分门别类,然后依类著述新书,准备进呈朝廷,以此求得朝廷对他修撰《通史》的支持。
绍兴八年(1138年),郑樵在《寄方礼部书》中明确向提出了自己著《通志》的愿望。这时,郑樵得到抗金派宰相[[赵鼎 ]]、[[张浚 ]]等人的赏识而被推荐给宋高宗。但由于[[] 秦桧 ]]当权,赵鼎等人很快被排斥迫害。自此,在秦桧当权的16年时间中,朝廷曾接连三次下禁令严禁私人修史,违者以"擅修国史"罪论处,增加了郑樵著《通志》的难度。
==四次献书==
==含恨而终==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春季,宋高宗自建康回临安,想起郑樵献书之事,于是下诏命郑樵进呈《通志》。大概在诏旨下达的当天,郑樵因积劳成疾而在临安与世长辞,享年约五十九岁。海内之士知与不知,皆为痛惜。太学生三百人为文以祭。
• 近现代
 
近代史学家梁启超:宋郑樵生左(丘明)、司(马迁)千岁之后,奋高掌,迈远跖,以作《通志》,可谓豪杰之士也……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竞天一彗星焉。(《中国历史研究法》)
近代文学家鲁迅:渔仲、亭林诸公,我以为今人已无从企及,此时代不同,环境所致,亦无可奈何。(《致曹聚仁(1933年6月18日)》)
=='''轶事典故'''==
* '''月华的化身'''
据广业里祖辈相传,兴化军兴化县的芗林山上有一处仙人岩,上面长着月华化身而成的野橘,谁吃了它,便能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但在宋代以前没有人吃到过。
6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