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清朝

增加 9,233 位元組, 6 年前
歷史
皇太極即位之后,针对努尔哈赤时期的社会矛盾进行一系列改革,史称“[[天聪新政]]”。皇太极改文馆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这是清朝[[内阁]]的雏形。还继续完善和扩大[[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设立[[理藩院]]管辖[[喀尔喀蒙古|蒙古]]等地事务。1634年,將都城[[瀋陽]]易名「盛京」,更改「女真」族名為「[[满洲族|滿洲]]」。1635年,[[多爾袞]]於征伐漠南蒙古時,聲稱得到元順帝離開中原時帶走的傳國玉璽<ref>旋自察哈爾得元傳國璽,承先請命工部制璽函,卜吉日,躬率戝臣郊迎入宮,仍以得璽敕示滿、漢、蒙古《清史稿列傳十九》;九年,平察哈爾林丹汗,得元傳國璽《朝鮮列傳》
</ref><ref>庚辰,出師和碩墨爾根戴青貝勒多爾袞……等征察哈爾國,獲歷代傳國玉璽。先是,相傳此璽藏於元朝大內,至順帝為明洪武帝所敗,遂棄都城,攜璽逃至沙漠,後崩於應昌府,璽遂遺失。越二百余年,有牧羊於山岡下者,見一山羊三日不嚙草,但以蹄跑地,牧者發之,此璽乃見。既而歸於元後裔博碩克圖汗,後博碩克圖為察哈爾林丹汗所侵,國破,璽複歸於林丹汗。林丹汗亦元裔也。貝勒多爾袞等聞璽在蘇泰太後福金所,索之,既得,視其文,乃漢篆“制誥之寶”四字。璠玙為質,交龍為紐,光氣煥爛,洵至寶也……《清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二四</ref>,皇太極親率其子與諸官出城迎接,拜天行禮。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称帝,改年号为[[崇德]],改國號為大清。當時明朝在關外的勢力尚有[[袁崇煥]]守備的[[錦州]]、[[寧遠]]與[[松山区 (赤峰市)|松山]]等三城。[[皇太極]]為繞道避開此防線,首先穩定根據地。他先脅迫明朝求和未果,隨後成功降伏西邊[[漠南蒙古|蒙古]][[察哈爾部]]和東邊[[朝鮮王朝|朝鮮]]。接著,皇太極經察哈爾繞道入侵明朝首都[[北京]]。最後[[崇禎帝]](有人他认为中了[[反間計]]),处决援救北京的袁崇煥,史稱[[己巳之變]]。這種藉由[[清兵入塞|繞道入侵]]的作法後來又執行五次,與明朝內部的[[流寇]]一同消耗明朝的經濟力。1642年,清軍於[[松錦之戰]]擊潰明軍並收降[[洪承疇]]等人<ref name=homqin>姜正成 開清首功:洪承疇 中央编譯局, 2015年6月9日</ref>,奪取明朝在關外的所有堡壘,防線移至[[山海關]]{{RefTag|1={{Cite book |author = [[談遷]] |title = 《[[國榷]]‧卷第九十七》 |quote = 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 |page = 第5905頁}}}}。1643年皇太極病死,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由其叔[[多爾袞]]攝政=== 後金立國 ==={{See also|後金}}[[File:明末清兴.jpg|thumb|left|[[明朝]][[後金]]對峙圖與[[關寧錦防線]](點擊可放大)]]15世紀初期,位於[[東北亞]]的[[女真族]]分成三部{{NoteTag|明朝初期的女真族分成[[建州女真]](分佈於[[牡丹江]]、[[綏芬河]]與[[長白山]]等地區)、[[野人女真]](分佈於[[松花江]]中游、[[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等流域,最遠可達[[鄂霍次克海]]與[[庫頁島]])與[[海西女真]](分佈於[[松花江]]以東地區到[[黑龍江]]流域)三部{{RefTag|name=後金立國}}。}},其中以[[建州女真]]最為強大。建州女真原居於牡丹江與松花江匯流地方,受蒙古滋擾不斷而向[[明朝]]納貢成為[[朝贡体系|藩屬]]。明朝将其部遷至原渤海地(今綏芬河流域)設置為他們新的聚居地。1403年明朝依據原渤海建州的地名稱呼為建州女真,並設置了地方軍事行政機構,冊封[[阿哈出]]為建州都(賜名李承善)為指揮使,[[猛哥帖木兒]]為建州衛左都督。其後1416年又建立建州左衛,以孟特穆為指揮使,賜姓童。建州衛早期歸屬奴兒干都司,奴兒干都司廢除後改屬遼東都司。猛哥帖木兒在被[[野人女真]]所殺後,其弟[[凡察]]與子[[董山]]被迫南移,最後定居[[赫图阿拉|赫圖阿拉]](今[[辽宁]][[新賓]]),併入[[建州衛]]內{{RefTag|name=後金立國|1={{Cite book |author = 姜公韜 |title = 《中國通史·明清史》 |chapter = 〈第五章:明清之際〉 |pages = 第76-82頁}}}}。1442年,明朝自建州左衛分立出右衛,以凡察領導右衛、董山領導左衛,形成[[建州三衛]]{{NoteTag|1 = [[建州三衛]]是[[建州衛]](1403年设立)、[[建州左衛]](永樂年間设立)和[[建州右衛]](1442年设立),三衛皆為為羈縻衛所性質{{RefTag|name=後金立國}} 。}},三衛首領也是世襲制,但須經明朝政府認可後方生效。 由於建州三衛對明朝過度干預女真部不服,因而逐漸不遵守朝廷命令。女真各部也因嫌隙已四分五裂。1467年明朝聯合[[朝鮮王朝|朝鮮]]削弱建州三衛,並且於遼東邊界興建長城。明朝萬曆初年,董山的後代[[覺昌安]]與其子[[塔克世]]偕同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以建州右衛[[王杲]]叛亂為由攻滅王杲與其子[[阿台]],然而覺昌安同其子塔克世在入城勸降叛明的阿台時發生混戰,覺昌安父子也在混戰中被明軍誤殺死亡。1586年明廷襲封塔克世之子[[努爾哈赤]]為指揮使,世襲建州衛作為補償。努爾哈赤深覺被明朝背叛,以祖、父遺留的十三副遺甲崛起,統一建州女真後陸續併吞女真各部{{NoteTag|明朝後期的女真族分成據守舊建州女真勢力的[[建州女真]]與[[長白山女真]];據守舊野人女真勢力的[[東海女真]];以及最強盛,據守舊海西女真的[[扈倫女真]],而建州的死敵[[葉赫]]就屬於扈倫女真的一部{{RefTag|name=後金立國}}。}},並與[[漠南蒙古]]友好{{RefTag|name=後金立國}}。 建州女真勢力日盛,1595年明朝授予努爾哈赤龍虎將軍的稱號,其勢力更加強大。1603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築城,兩年後致遼撫趙楫、總兵李成梁的呈文中說:“我奴兒哈赤收管我建州國之人,看守朝廷九百五十余里邊疆”,以守疆名義索要更高權利,地位仍與過去相同,聲勢則已不同以往<ref name=jani1>黃彰健《奴兒哈赤所建國號考》臺灣文海出版社《清史論叢》第一輯</ref><ref name=jani2>《明實錄·神宗實錄》萬歷三十四年六月壬子條:“廷議以朝鮮為藩籬屬國,海建乃款市貢夷,均受國恩,各宜自守。”《明神宗實錄》卷三十四。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註:所謂“海建”,即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明廷認為海、建的地位不能等同於“藩籬屬國”朝鮮,他們是朝廷邊遠地區羈縻衛所。</ref>。一直到1616年,努爾哈赤在建立[[八旗制度]]後於赫圖阿拉(後稱興京)稱汗立國,即[[後金]]汗国。兩年後他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反明。檄文中儼然以“北朝”自居<ref>“朕雖屢獲天佑,誌氣未驕,在人上不敢分毫生事。公正之人,爾南朝偏護邊外他國,要殺之,方昭告皇天而起兵,不想天怪南朝而佑我,于是南朝又說我何敢舉兵抗拒。”《後金檄萬歷皇帝文》收錄《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一輯 第295頁,潘潔、孫方明、李鴻彬編, 人民文學出版</ref><ref>“咨報奴酋移書聲嚇,僭號後金國汗,建元天命,斥中國為南朝,黃衣稱朕,意甚恣” 潘潔、孫方明、李鴻彬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一輯第74頁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ref>。努爾哈赤在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中,擊敗[[楊鎬]]指揮的明軍、朝鮮與[[葉赫]]聯軍;接連佔領[[瀋陽]]、[[辽阳市|遼陽]]、[[撫順]]等遼東城市,戰無不勝的他更堅定了入主中原之志<ref>《滿文老檔》天命七年四月十七日,金致書明軍守將:“我汗公正,蒙天眷佑,其南京、北京、汴京,原非一人獨據之地,乃諸申、漢人輪換居住之地也。”,378頁。中華書局1990年版。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譯註</ref>,隨後戰事集中於遼西地區。1626年,在与明袁崇煥交战的[[寧遠戰役]]中受挫,数月后逝世{{NoteTag|努爾哈赤的死因與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沒有直接關係,寧遠戰役於農曆正月戊午結束,努爾哈赤於八月逝世,期間努爾哈赤還攻打喀爾喀蒙古、冊封土謝圖汗等事{{RefTag|1={{Cite book |author = [[趙爾巽]] 等 |title = 《[[清史稿]]》 |chapter = 本紀一‧太祖本紀 |quote = 十一年丙寅春正月戊午,上起兵伐明寧遠。………城上放西洋炮,頗傷士卒,乃罷攻。………二月壬午,上還瀋陽,語諸貝勒曰:「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八月丙午,上大漸,乘舟回。庚戌,至愛雞堡,上崩,入宮發喪。}}}}}}。第八子[[皇太極]]歷經權力鬥爭後繼位{{RefTag|name=後金立國}}。 皇太極即位之后,针对努尔哈赤时期的社会矛盾进行一系列改革,史称“[[天聪新政]]”。皇太极改文馆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这是清朝[[内阁]]的雏形。还继续完善和扩大[[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设立[[理藩院]]管辖[[喀尔喀蒙古|蒙古]]等地事务。1634年,將都城[[瀋陽]]易名「盛京」,更改「女真」族名為「[[满洲族|滿洲]]」。1635年,[[多爾袞]]於征伐漠南蒙古時,聲稱得到元順帝離開中原時帶走的傳國玉璽<ref>旋自察哈爾得元傳國璽,承先請命工部制璽函,卜吉日,躬率戝臣郊迎入宮,仍以得璽敕示滿、漢、蒙古《清史稿列傳十九》;九年,平察哈爾林丹汗,得元傳國璽《朝鮮列傳》</ref><ref>庚辰,出師和碩墨爾根戴青貝勒多爾袞……等征察哈爾國,獲歷代傳國玉璽。先是,相傳此璽藏於元朝大內,至順帝為明洪武帝所敗,遂棄都城,攜璽逃至沙漠,後崩於應昌府,璽遂遺失。越二百余年,有牧羊於山岡下者,見一山羊三日不嚙草,但以蹄跑地,牧者發之,此璽乃見。既而歸於元後裔博碩克圖汗,後博碩克圖為察哈爾林丹汗所侵,國破,璽複歸於林丹汗。林丹汗亦元裔也。貝勒多爾袞等聞璽在蘇泰太後福金所,索之,既得,視其文,乃漢篆“制誥之寶”四字。璠玙為質,交龍為紐,光氣煥爛,洵至寶也……《清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二四</ref>,皇太極親率其子與諸官出城迎接,拜天行禮。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称帝,改年号为[[崇德]],改國號為大清。當時明朝在關外的勢力尚有[[袁崇煥]]守備的[[錦州]]、[[寧遠]]與[[松山区 (赤峰市)|松山]]等三城。[[皇太極]]為繞道避開此防線,首先穩定根據地。他先脅迫明朝求和未果,隨後成功降伏西邊[[漠南蒙古|蒙古]][[察哈爾部]]和東邊[[朝鮮王朝|朝鮮]]。接著,皇太極經察哈爾繞道入侵明朝首都[[北京]]。最後[[崇禎帝]](有人他认为中了[[反間計]]),处决援救北京的袁崇煥,史稱[[己巳之變]]。這種藉由[[清兵入塞|繞道入侵]]的作法後來又執行五次,與明朝內部的[[流寇]]一同消耗明朝的經濟力。1642年,清軍於[[松錦之戰]]擊潰明軍並收降[[洪承疇]]等人<ref name=homqin>姜正成 開清首功:洪承疇 中央编譯局, 2015年6月9日</ref>,奪取明朝在關外的所有堡壘,防線移至[[山海關]] |title = 《[[國榷]]‧卷第九十七》 |quote = 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 |page = 第5905頁}}}}。1643年皇太極病死,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由其叔[[多爾袞]]攝政
1,6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