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约翰·亨里希·裴斯泰洛齐

增加 12,00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约 翰·亨里希·裴斯泰洛齐(| 外文名 = 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1746年1 | 图像 = [[File:约翰·亨里希·裴斯泰洛齐.jpg|缩略图|居中|约翰·亨里希·裴斯泰洛齐|[https://file.juzimi.com/category_pictures/201710/peisitailuoqijingdianyulu2909.jpg原图链接] [https://www.juzimi.com/jianjie/2909 来自句子迷]]]| 图像说明 = 约翰·亨里希·裴斯泰洛齐 |center| 出生日期 = 1746年01 月12日-| 出生地点 = 瑞士苏黎世 | 逝世日期 = 1827 年2 年02 月17日)是 |主要成就 = 瑞士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约翰·亨里希·裴斯泰洛齐
外文名称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big>'''约翰·亨利赫·裴斯塔洛齐'''</big>
<p style="text-indent:2em;"> 国籍 约翰·亨里希·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年1月12日-1827年2月17日), 士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p>
<p style="text-indent:2em;"> 约翰·亨利赫·裴斯塔洛齐同情劳动人民,热爱穷苦儿童,切望通过教育使他们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为此,他把毕 日期1746年1月12日的精力献给了人民教育事业。</p>
逝世日期1827年2月17日'''本 名''' 约翰·亨里希·裴斯泰洛齐
'''出生地''' 瑞士苏黎世  '''出生时间''' 1746年1月12日  '''逝世时间''' 1827年2月17日  '''主要成就''' 瑞士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 ==人物生平==  <p style="text-indent:2em;"> 裴斯塔洛齐出身于苏黎世的一位外科医生家庭,5岁丧父,受到慈母和善良女仆的爱抚与教育,培养了他善良的性格。他的祖父为农村牧师,童年时期的裴斯塔洛齐常到祖父处游玩,亲眼看到处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双重压榨下农民的悲惨生活和人间的不平,激起了他深刻的同情,决心为解除劳动人民痛苦而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p> <p style="text-indent:2em;"> 1762年,卢梭的名著[[《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相继问世,裴斯塔洛齐读后深受感动。在卢梭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影响下,他弃习神学,改学法律,以保护人民权利为己任。</p> <p style="text-indent:2em;"> 1765年,裴斯塔洛齐因撰文批判政府而被短期监禁,获释后,他尽毁文稿,弃学法律,致力于农业改革活动。</p> <p style="text-indent:2em;"> 1768年,裴斯塔洛齐在苏黎世附近购置一块园地,办起一所示范农场,取名涅伊霍夫(Neuhof),意为新农庄。翌年,他同新婚妻子安娜搬进了新农庄,他们试图通过农业改革实验,示范农民,提高他们的耕作技术和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产量,改善生活。但是,这个试验很快就失败了。</p> <p style="text-indent:2em;"> 1774年,裴斯塔洛齐招集了20个又穷又脏的孤儿和流浪儿童,利用自己的住宅办起了一所贫儿学校,学校发展很快,1776年增至50名儿童。贫儿学校的办学方针与一般的孤儿教养院有所不同,它重视教育。裴斯塔洛齐要在贫困之中教育穷人,使之认识贫困的原因,从而培养克服穷困的能力。他曾说,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训练儿童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把握地对付日后生活,能够冷静地对付贫困。因此,贫儿学校的儿童一面从事农业和纺织劳动,一面学习读、写、算的初步知识,并接受道德教育。裴斯塔洛齐坚信,通过这种合理的教育,定可使这些具备人的一切才能和力量的贫苦儿童,具有知识,热爱劳动,心地善良,能够自食其力,享受人的尊严和快乐。他说,“我长年地生活在50个贫苦儿童中间,我们与他们同甘共苦,我自己生活得像个乞丐,为的是让乞丐们生活得像个人”。经过裴斯塔洛齐的精心栽培,孩子们的身体、智慧和道德都得到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建立在儿童自给劳动基础上的贫儿学校,是无法维持下去的,1780年,这个实验又失败了。</p> 裴斯塔洛齐的新教育实验虽又失败,但他通过教育改革社会的信心并未动摇。此后18年间,他集中精力,专心著作,总结经验。1780年,他以《隐士的黄昏》为题,在杂志上陆续发表教育格言180条,在这里,他尖锐地批判了当时形式主义的、专制主义的学校教育,主张教育应发展儿童的天赋内在能力,教育方法应是自然的,家庭是最理想的教育场所。这些思想后来都成为他的教育信条。1781—1787年,裴斯塔洛齐发表了他的教育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德》1~4卷。这部书描写了贤惠的妇女葛笃德在“善良的”县长支持下依靠改良生产,改革教育,改造社会的故事。它反映了裴斯塔洛齐的社会政治理想。这部教育文艺名著给裴斯塔洛齐带来了极大的荣誉,1792年,法国革命政府授予他“法兰西共和国公民”的名誉称号。</p> <p style="text-indent:2em;"> 1798年,瑞士在法国的影响下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立了共和国。裴斯塔洛齐接受新政府的委托,主持斯坦兹孤儿院。孤儿院收容了80个因战乱而无家可归的5~10岁的孤儿,这些流浪街头已达四个多月的孩子们,初来孤儿院时大多数身心都有严重创伤,很多人有慢性皮肤病,步履不便,头上痒痛;衣衫褴褛,满身虱子;还有些孩子骨瘦如柴,形容枯槁,目光无力;有些不知羞耻,习惯于乞求、伪善和欺骗;有些为不幸所折磨,变成猜疑、胆怯的人,完全缺乏感情;还有的娇宠成性,显得自命不凡,不与别人来往。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懒散怠惰和缺乏知识。然而,这些丝毫没有降低裴斯塔洛齐从事这项工作的热情。他说:“我很愉快地到了那边。……我想实现我一生最大的想望是那么殷切,差不多就是要我到阿尔卑斯山最高峰上去工作,也就是说去到没有水和火的地方工作,也是愿意的”(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195页)。他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孩子们身上,用慈父般的爱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他既是孩子们的良师,又是他们的益友。他一切为了孩子。从早到晚,一个人和孩子们在一起,是他的双手供给了孩子们身体和心灵的一切需要。他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启发孩子们的天赋智慧,形成他们的判断,激发他们的才能。他让孩子们过着共同的新生活,努力唤醒他们的同情心,建立兄弟般的情谊,使他们成为热情的、公正的和亲切的人。经过裴斯塔洛齐的呕心沥血地辛勤抚育,孩子们的身心状况大不相同了,他们身体健康,爱好学习,聪明活泼,友善他人。可是,裴斯塔洛齐的成功实践并没有持续多久,就因孤儿院改作伤兵病院而中止。斯坦兹孤儿院虽然只存在短短的五个月,但对裴斯塔洛齐来说却具有极大意义,是他一生活动的转折点。他不仅增强了对教育工作的信心,而且探索了初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方法。斯坦兹的经验给裴斯塔洛齐指出了一条宽阔的道路,也使他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方向。</p> <p style="text-indent:2em;"> 1799年7月,裴斯塔洛齐到布格多夫城,先是在一个皮鞋匠开办的贫儿学校里做助理教师,不久,又到一所收容5~8岁的市立幼儿学校任教。在这里,裴斯塔洛齐继续热情地从事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并取得优异成绩。1800年他自己创设了一所学校,邀请志同道合者共同进行教学法的实验。在这里,他确立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强调一切教学必须依照儿童心理的发展而进行,从对事物的直接观察开始,在教授语言、算术、地理、历史、图画、唱歌、体操等课程时,均采用直观教学法,形成了教学法体系,学校的成绩卓著,声望日高,各地教育工作者纷纷前来参观学习。1801年,裴斯塔洛齐把布格多夫学校扩大,设立师范部,这是外国教育史上第一所用现代方法训练师资的学校。在这期间,裴斯塔洛齐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陆续发表了《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母亲读物》、《观察初阶》、《数的直观教学》等著作,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小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意见。</p> <p style="text-indent:2em;"> 正当布格多夫学校日益发展的时候,瑞士政府于1803年要收回校舍改作他用,裴斯塔洛齐迫不得已于1804年迁校至他地。1804年10月,裴斯塔洛齐又到伊佛东建立学校,继续实验他的教育理想。伊佛东学校的最初十年,是裴斯塔洛齐教育生涯的黄金时期。全校教 员同心协力,兢兢业 ,为办好学校而奋发努力,学校的学生不仅来自全国各地,而且德、法、英、意、俄、美等国政府,也纷纷派遣青年前来学习,伊佛东学校成了蜚声欧美的“国际学园”,达官贵人、名流学者前来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p> <p style="text-indent:2em;"> 1808年,26岁的福禄培尔前来师事裴斯塔洛齐,在这里学习达三年之久,对裴斯塔洛齐的事业极为钦佩,曾说:“裴斯塔洛齐将成为我一生的座右铭”。同年,普鲁士政府选派17名教师,用三年的时间研究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方法,回到普鲁士后进行广泛传播,扩及整个德国。后来,裴斯塔洛齐方法更传至英国,并经英国传入美国,及至1860年左右,欧美甚至出现了宣传、推广裴斯塔洛齐教育方法的运动,对欧美一些国家初等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p style="text-indent:2em;"> 伊佛东学校的后期,情况发生了变化,学生中劳动人民子弟日渐减少,而富家儿女却不断增多。这完全违背了裴斯塔洛齐办学的初衷。同时,教师队伍中的矛盾也日益加剧,致使学校逐渐衰落。1825年,裴斯塔洛齐怀着痛苦的心情离开了伊佛东,又回到了青年时代从事教育活动的地方——涅伊霍夫。他回忆了自己整个的生活历程,写下了《天鹅之歌》这部最后的著作。1827年,这位为贫苦儿童教育事业奋斗了终生的82岁老人,长辞人世。</p> ==社会评价==  [[File:约翰·亨利赫·裴斯塔洛齐1.jpg|缩略图|右|约翰·亨利赫·裴斯塔洛齐1|[http://s10.sinaimg.cn/large/58cc4a87g55dfad4002d9原图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4c0b7330102xk11.html 来自新浪博客]]] <p style="text-indent:2em;"> 裴斯塔洛齐由于不懂得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真正根源,幻想通过统治者施行“仁政”来改良生产,改革教育,以改善人民生活,使人人获得安宁与幸福。这当然是不切实际的,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他热爱劳苦大众,热爱贫苦儿童,含辛茹苦,百折不挠,为人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他在教育事业上所建树的业绩,后世的人们是永远怀念的。1846年,在他诞辰100周年时,家乡人们在他的坟墓上建立了纪念碑,碑文写道:</p> <p style="text-indent:2em;"> 亨利赫·裴斯塔洛齐,</p> <p style="text-indent:2em;"> 1746年1月12日生于苏黎世,1827年2月17日逝世于布鲁格。</p> <p style="text-indent:2em;"> 在涅伊霍夫你是贫民的救主,</p> <p style="text-indent:2em;"> 以《林哈德和葛笃德》教诲人民;</p> <p style="text-indent:2em;"> 在斯坦兹你是孤儿的慈父,</p> <p style="text-indent:2em;"> 在布格多夫你是新式小学的创立人,</p> <p style="text-indent:2em;"> 在伊佛东你是人类的 教育家,</p> <p style="text-indent:2em;"> 你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正的基督教徒,</p> <p style="text-indent:2em;"> 一个真正的公民,</p> <p style="text-indent:2em;"> 毫不为己,一切为人。</p> <p style="text-indent:2em;"> 愿你长眠地下!</p> ==参考文献==  走进“平民教育之父”——裴斯泰洛齐 [http://www.zgcxjy.com.cn/cxjyyj-1-5111.aspx 走进“平民教育之父”——裴斯泰洛齐]
26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