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698
次編輯
變更
送丁琰序
,《'''送丁琰序'''》是[[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巩]]的作品之一。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ref>[http://www.guoxuemeng.com/shiren/tangsongbadajia/ 唐宋八大家],国学梦</ref>,世称“南丰先生”。
<center>送丁琰序</center>
==原文==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译文==
[[太守]]和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离得最近又特别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了。我曾经评价当今的太守和县令,其中具有道德而美名四处传扬的,不过有几个人。这几个人,不仅仅是当个太守或县令就到顶了。除去这几个人,存在着千里连成一个州郡却没有一个贤良太守的现象,也存在着百里形成一个县却没有一个贤良县令的现象。致使天子和大臣时常忧虑这种现象,于是委派奉守制度法令的人,去加强对太守和县令的考核与监察,用来约束惩治他们(不贤官吏)。各个郡守县令由于犯下不恪尽职守的罪过,有的被降职,有的被罢免,一个接一个地被外放。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下达诏书。选定朝臣,让他们分别荐举自己所了解的人才去担任太守或县今。这是天子和大臣爱[[国家]]、爱百姓而重视太守和县令的心意.可以称得上达到极点了。可诏书虽然下达,荐举的人到最后却没听说真有谁。只是县令有的按照原来的制度来荐举,不全是根据做官时间的长短而任命。每回举荐都有名有姓,叫到跟前来考察,推究他那才干品行(才质[[行为]])确能胜任的人.也一直没有见到过。举荐已经是这个样子了,凭借我所看到和听到的情况.暗暗估计那些人有谁真该被举荐,也一直没有见到过。我还担心自己愚昧又地位低下.所闻与所见(之人)太少,不足以了解天下的人才,于是向贤明而又享有名声且地位、所闻所见也特别广博的人请教。从他那里询问那些人有谁真该被举荐,可也一直没有见到过。这难道真是天下人原本就可以欺骗,还是上天压根就没在当今降生下人才来呢?
假使天下大臣担心天下的弊病,于是就多次更改法令来防备这种弊端。法律条文一天天地愈加周密,然而弊端一天天愈加繁多。难道今天离开古代时日已远,治理天下最终没有方法吗?古人有学校,有师友的交往,有相关部门的考评,因而奖励惩罚从乡里开始,施教的详尽到这样(细致)。士人有圣人的学说,那么都能推行圣人的教化;有可教之人,那么都能成为人才而且是良材,所以古代的贤人多。贤人多,那么从公卿大夫(这样的大官)到管理牛羊仓廪(这些杂务)的小官人选都适宜,难道仅仅是(掌管)千里、百里(政务)的长官吗?他们为官施政难道不是既遵守[[法律]]并且处事严明,他们招致天下的人才,难道不多吗?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材,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
如今,[[学校]]、师友、赏罚的方法不是传承古代,士人有圣人之道,想推广(圣人之道)并且在乡里在天下施教,那么就无路了。人愚笨,就(更)愚笨了!可以通过教育使他贤能的,最后谁来教他呢?所以如今的贤人少。贤人少,那么从公卿大夫(这样的大官)到管理牛羊仓廪(这些杂务)的小官人选经常不足,难道仅仅是太守县令(人选不足)吗?因此对(人才)的索求没有不到的(地方),那法律一天天地愈加细密,然而不足以作为治理(天下)的原因,推究源头都是出于这吧。唉!为什么(情况)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
[[苏州]]人丁琰治理南城,南城的政事安定。我了解南城的县令,县令说:丁君辅佐我(才这样太平)。(我)又了解南城的邑人,邑人没有不乐意称道丁琰的。我既担心如今的士人,又经常思慕古人,每每听到良吏的传闻,就重视而加以保护。像丁君在他的城中受百姓信任。我在旁近的城邑没见到(这样的良吏),所以重视特别深。现在(丁琰)到淮阴做县令,是居于上位的人知道丁琰的才能而推荐举用他。对于县令(这一职位而言),得到人才了。使丁君像以往那样推广这颗爱民勤政的心,能在这里(南城)受到信任,能不在那里受到信任吗?
索求我写文章的人很多,(我)推拒不想给他们写。唯独丁琰去赴官登程,没有求我写文章,但是我乐于写出自己曾经的观点来送给他,以此表示我推重丁君,并且以此勉励他,并且勉励天下所有做官的人。
==作者简介==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ref>[https://www.sohu.com/a/421179966_100268679 古时候说的秀才、举人、进士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搜狐,2020-09-27 </ref>后,熙宁二年(1079)先后在齐、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颇有政声。元丰四年,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著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曾巩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唐论]]》是代表作,可与[[欧阳修]]的《朋党论》媲美。著名有《[[墨池记]]》、《[[越州赵公救灾记]]》、《[[寄欧阳舍人书]]》和《[[上福州执政书]]》。曾巩也擅长写诗,有四百余首传世。曾巩培养了一批名儒,[[陈师道]]、[[王无咎]]、[[曾肇]]和曾布受业于他。
==参考文献==
[[Category:850 各地方文學;各民族文學;各體文學]]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ref>[http://www.guoxuemeng.com/shiren/tangsongbadajia/ 唐宋八大家],国学梦</ref>,世称“南丰先生”。
<center>送丁琰序</center>
==原文==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译文==
[[太守]]和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离得最近又特别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了。我曾经评价当今的太守和县令,其中具有道德而美名四处传扬的,不过有几个人。这几个人,不仅仅是当个太守或县令就到顶了。除去这几个人,存在着千里连成一个州郡却没有一个贤良太守的现象,也存在着百里形成一个县却没有一个贤良县令的现象。致使天子和大臣时常忧虑这种现象,于是委派奉守制度法令的人,去加强对太守和县令的考核与监察,用来约束惩治他们(不贤官吏)。各个郡守县令由于犯下不恪尽职守的罪过,有的被降职,有的被罢免,一个接一个地被外放。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下达诏书。选定朝臣,让他们分别荐举自己所了解的人才去担任太守或县今。这是天子和大臣爱[[国家]]、爱百姓而重视太守和县令的心意.可以称得上达到极点了。可诏书虽然下达,荐举的人到最后却没听说真有谁。只是县令有的按照原来的制度来荐举,不全是根据做官时间的长短而任命。每回举荐都有名有姓,叫到跟前来考察,推究他那才干品行(才质[[行为]])确能胜任的人.也一直没有见到过。举荐已经是这个样子了,凭借我所看到和听到的情况.暗暗估计那些人有谁真该被举荐,也一直没有见到过。我还担心自己愚昧又地位低下.所闻与所见(之人)太少,不足以了解天下的人才,于是向贤明而又享有名声且地位、所闻所见也特别广博的人请教。从他那里询问那些人有谁真该被举荐,可也一直没有见到过。这难道真是天下人原本就可以欺骗,还是上天压根就没在当今降生下人才来呢?
假使天下大臣担心天下的弊病,于是就多次更改法令来防备这种弊端。法律条文一天天地愈加周密,然而弊端一天天愈加繁多。难道今天离开古代时日已远,治理天下最终没有方法吗?古人有学校,有师友的交往,有相关部门的考评,因而奖励惩罚从乡里开始,施教的详尽到这样(细致)。士人有圣人的学说,那么都能推行圣人的教化;有可教之人,那么都能成为人才而且是良材,所以古代的贤人多。贤人多,那么从公卿大夫(这样的大官)到管理牛羊仓廪(这些杂务)的小官人选都适宜,难道仅仅是(掌管)千里、百里(政务)的长官吗?他们为官施政难道不是既遵守[[法律]]并且处事严明,他们招致天下的人才,难道不多吗?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材,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
如今,[[学校]]、师友、赏罚的方法不是传承古代,士人有圣人之道,想推广(圣人之道)并且在乡里在天下施教,那么就无路了。人愚笨,就(更)愚笨了!可以通过教育使他贤能的,最后谁来教他呢?所以如今的贤人少。贤人少,那么从公卿大夫(这样的大官)到管理牛羊仓廪(这些杂务)的小官人选经常不足,难道仅仅是太守县令(人选不足)吗?因此对(人才)的索求没有不到的(地方),那法律一天天地愈加细密,然而不足以作为治理(天下)的原因,推究源头都是出于这吧。唉!为什么(情况)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
[[苏州]]人丁琰治理南城,南城的政事安定。我了解南城的县令,县令说:丁君辅佐我(才这样太平)。(我)又了解南城的邑人,邑人没有不乐意称道丁琰的。我既担心如今的士人,又经常思慕古人,每每听到良吏的传闻,就重视而加以保护。像丁君在他的城中受百姓信任。我在旁近的城邑没见到(这样的良吏),所以重视特别深。现在(丁琰)到淮阴做县令,是居于上位的人知道丁琰的才能而推荐举用他。对于县令(这一职位而言),得到人才了。使丁君像以往那样推广这颗爱民勤政的心,能在这里(南城)受到信任,能不在那里受到信任吗?
索求我写文章的人很多,(我)推拒不想给他们写。唯独丁琰去赴官登程,没有求我写文章,但是我乐于写出自己曾经的观点来送给他,以此表示我推重丁君,并且以此勉励他,并且勉励天下所有做官的人。
==作者简介==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ref>[https://www.sohu.com/a/421179966_100268679 古时候说的秀才、举人、进士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搜狐,2020-09-27 </ref>后,熙宁二年(1079)先后在齐、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颇有政声。元丰四年,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著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曾巩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唐论]]》是代表作,可与[[欧阳修]]的《朋党论》媲美。著名有《[[墨池记]]》、《[[越州赵公救灾记]]》、《[[寄欧阳舍人书]]》和《[[上福州执政书]]》。曾巩也擅长写诗,有四百余首传世。曾巩培养了一批名儒,[[陈师道]]、[[王无咎]]、[[曾肇]]和曾布受业于他。
==参考文献==
[[Category:850 各地方文學;各民族文學;各體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