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赵启正

增加 19,267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赵启正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20160929211939793.jpg|缩略图 |center|[https://p1.ssl.qhmsg.com/t01cc4c84…”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赵启正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20160929211939793.jpg|缩略图
|center|[https://p1.ssl.qhmsg.com/t01cc4c8488a76898c6.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7727243-8001338.html 图片来源]]]
| 图像说明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 出生日期 = 1940年1月
| 出生地点 = 北京市
| 逝世日期 =
| 国籍 = 中国
| 母校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
| 职业     =   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 知名作品 = 《向世界说明中国》, 《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 《浦东奇迹》, 《让世界对话》
}}

<ref>[html 赵启正 ],搜狐, 2014-06-27</ref>
{{#iDisplay:b0176fsfn1|寬度|高度|qq}}

赵启正(1940年1月-),北京市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高级工程师。197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曾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浦东新区管委会的首任负责人。现任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目录
1人物简介
2人物经历
3主要作品
4获得荣誉
5人物观点
6人物轶事
==人物简介==
赵启正(1940年1月-),北京市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高级工程师。197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曾长期担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被称为“中国第一新闻官”;还是浦东新区管委会的首任负责人,曾任上海市副市长。现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58年,赵启正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任核工业部第二研究设计院任技术员;1975年,进入航天部上海广播器材厂;历任车间副主任、设计科副科长、副厂长。1984年5月,出任上海市工业工作委员会党委副书记,开始从政。

此后,赵启正一直在上海党政部门担任要职;历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副市长。1990年4月,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开发计划,赵启正出任浦东新区筹委会主任;1993年1月起,担任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首任负责人。

1998年1月,赵启正调入中央,任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当年3月,在朱镕基出任总理后,赵启正被任命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被誉为“中国政府公关总管”。2005年8月,因年龄到限,离职;同时,被增补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2008年3月,当选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并一直担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大会新闻发言人。

2005年11月19日,赵启正接受中国人民大学的聘书,出任该校新闻学院院长。

2008年,赵启正任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院长。2012年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2012年3月,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称外媒对"王立军事件"进行拼图式报道和靠想象绘制,这些"拼图"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荒唐的,并指"王立军事件"为一个孤立的事件。

==主要作品==
著作有《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向世界说明中国(续编)-赵启正的沟通艺术》 、《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江边对话-一位无神论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对话》(与路易·帕罗博士合著)、《浦东逻辑-浦东开发和经济全球化》、《浦东奇迹》、《在同一世界-面对外国人101题》、《让世界对话》、《对话:中国模式》(与世界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先生及夫人多丽丝女士合著)、《交流,使人生更美好——赵启正、吴建民对话录》、《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传播》等,多为畅销书籍,其中有的被国内外译为英、西班牙、德、俄、日、 韩等文出版。

==获得荣誉==
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三次、四次、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

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1978年,上海市和航天部“先进科技工作者”。

1978年、1979年,上海市和航天部“劳动模范”。

==人物观点==
'''赵启正:珍视我们自己的信仰'''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绵至今,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有文化信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应当坚持信仰的自觉,更加珍视我们祖先传下的信仰,同时亦应展现更加进步、更加包容、更加自信的胸怀。

在国际交往中,中国人信仰什么,常常引起外国人好奇。因为世界上自认为有宗教信仰的人,据统计约占全部人口的84%。确实,大多数中国人不信仰宗教。因此有外国人经常问,既然没信仰,那你生活有什么准则?用什么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一位资深的美国基督教神学家对我说,载于旧约的“黄金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是最重要的信仰。我说,中国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直是中国人的信条。

那位神学家说,这和我们的“黄金律”很相近,的确也很伟大,但我们是宗教信仰,有神在监督着,你们的信仰靠谁来监督?我回答说,我们的信仰是“文化信仰”,有“诸神”在监督,就是家人、朋友、同事、邻居,这种来自周围人的社会监督很有效,无处不在;还有自我监督,就是“良心”,我们讲“天地良心”、“君子慎独”,说的就是自己监督自己。天地是“道”,对于“道”的信奉、崇敬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信仰的核心。这是一种有别于西方信仰形态的信仰。它具有非人格神的特点,但具有最高命令的意义,对整个社会有确立价值、约束行为的功能。

宗教信仰在世界许多地方培育了人们的道德,建立了生活秩序,凝结了人群,固然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现象。但没有宗教信仰绝不等于没有信仰。信仰具有多种形态,文化信仰也是一种坚定的信仰,而且它不排斥宗教信仰,具有极大的共融性。英国诗人艾略特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从出生到走进坟墓,从清早到夜晚,甚至在睡梦之中。”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当然有自己的信仰传统。

其实,人类信仰是多元的。对一个人而言,也可能除了宗教信仰、文化信仰外,还有科学信仰、政治信仰,乃至生活信仰。比如,科学信仰,它是一种对真理的追求与执着,哥白尼、布鲁诺因坚持地动日心论受到迫害,甚至牺牲生命。维萨里研究血液循环被判死刑,居里夫人研究镭而罹患癌症,都是坚持科学信仰的伟人。

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也存在着不同的政治信仰,如在中国,“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碧血一腔染山河”的马本斋。很多人坚持自己的原则,甚至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一场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那么多人为之流血牺牲,不都是因为坚定的政治信仰!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反而有的人变得困惑迷茫了,这些年的快速发展,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贫富差距拉大了,甚至有些人一夜暴富引起人们心中失衡。许多人在感叹道德滑坡,价值观混乱;失去了传统的信仰,又没有补充新的信仰。有人因此提出,传统的东西是不是真的过时了,是否应当建立新的价值体系?其实,传统的价值是千百年来由民众一代又一代沉淀形成的,不是由圣贤们规定的,虽然易于传代的精炼的表达往往是由圣贤们归纳和提炼的。今天不是要把传统的东西全部推倒重来,而是要结合新的时代环境,重新提炼和发展,形成契合当前时代特征的价值信仰,它应当是在传统价值信仰上的继承和扬弃。

公职人员、公众人物应当成为社会价值和信仰的示范者和维护者。比如,市场经济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在构建和谐的竞争关系中如何实现法与道德的互补?在社会转型期,公职人员如何严格要求自己?在一些地方,当灾难事故发生时,有的政府部门第一反应,不是承认事实,而是辩解,乃至蒙蔽舆论。这就容易导致公众对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失去信任,因为一些官员没有说出真相,所以就连带着说真相的官员也不被公众信任,带来本不应该由他们承受的“牺牲”。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绵至今,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有文化信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应当坚持信仰的自觉,更加珍视我们祖先传下的信仰,同时亦应展现更加进步、更加包容、更加自信的胸怀。当我们于“中国制造”之外与世界共同分享“中国精神”之时,我想一些外国友人对我们的“信仰之问”也会随之冰释。

'''赵启正:气候变化已经让中国人无处可逃'''

中新社北京2013年10月12日电 气候变化已经让中国人无处可逃。”原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顾问委员会主任赵启正12日在北京感慨。

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变暖已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而受气候变化影响,曾经很少露脸的极端天气日益逼近普通民众。

在12日北京举行的气候传播国际会议上,赵启正现身说法自己被极端天气折磨的经历:今年在上海消夏的他本以为可以躲避北京雾霾,不想却遭遇前所未有的超级热浪。

2013年夏,上海曾于一周之内出现4个40度以上高温,最高气温一度升至40.8度。而继高温之后,上海又连遭大暴雨。

遭受极端天气之苦的不仅是上海。入夏以来,中国南方多地气温和降水量双双突破历史极值,高温蓝色预警和暴雨黄色预警响个不停。

赵启正指出,虽然气候变化已显著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但目前公众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原理、复杂性和危害性的认识依然远远不足,处于“高风险,低认知”状态。

赵启正认为,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凝聚全球共识。世界各国需要携手合作,帮助公众科学认识气候变化,共同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此外,各国还应当扩大交流,积极分享彼此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要知道,我们都是气候变化的利益攸关者。在地球上,没有旁观者。”赵启正说。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利益诉求迥异,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和能力多有差别。

不过,中国公众愿意为应对气候变化付出行动。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公众愿意为购买相应的环保产品支付更多费用;接近80%的受访者认为只有改变自己的行为,才能成功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人物轶事==
'''上海最年轻的“高工”'''

1974年,赵启正调到航天部上海广播器材厂工作。厂里就委以他重任:承担彩色电视摄像机的关键器件--摄像管偏转焦线圈的研发与生产。这个器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图像的清晰度和色彩的重合。当时,这个器件主要从荷兰进口,价格昂贵。在赵启正的带领下,上海广播器材厂很快就研制出低成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981年,年仅41岁的赵启正被聘为改革开放后的首批高级工程师,成为上海市和航天部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1984年,赵启正被委任为上海市工业工作委员会党委副书记,分工负责国防工业建设。半年后,调任上海市委组织部任副部长。1986年升任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浦东赵'''

在浦东工作时,赵启正每年都要接待国外代表团二、三百个,这在当时可能是地方干部会见外宾的最高纪录之一。他结交了世界上数十位著名人士,与希拉克、阿拉法特、叶利钦等几十个国家的首脑都有过亲密接触。随着"浦东"这个曾经鲜为人知的地方名扬世界,外国人也给了他一个 "浦东赵"的美称。

'''机场陪阿拉法特聊7小时'''

1991年12月22日午夜,突如其来的大雾,把中东风云人物阿拉法特"扣留"于上海虹桥机场。阿拉法特不愿被一场大雾吓倒,强烈要求"以革命的名义立即起飞"。工作人员不知如何是好,忙请示当时主管上海外事工作的副市长赵启正。他接到消息后立即赶往机场,一见阿拉法特立即说道:"阿拉法特同志,飞机不能起飞。即使是我们国家的领导人,飞机也不能起飞,我们必须爱护自己的领袖和同志"。阿拉法特感受到了中方对他的尊重之意,口气缓和了。但他向赵启正提出了一个条件,陪他聊天一直到起飞。从凌晨3点到上午10点大雾散去,他们整整在机场一起聊了7个小时。这大概是在机场上国际交谈的最高纪录了。

'''立“遗嘱”保护古宅'''

在上海浦东拆旧建新之时,如何处理在陆家嘴的一座清末民宅存在着不同意见。该宅雕梁画栋很精致,既有英国瓷砖,还有三国演义故事的雕刻,很有特色。赵启正决定把它保留下来。但当时四周正在规划建设现代摩天大楼,有人觉得留下这个旧建筑实在是不伦不类。赵启正坚持道:"这个有特色的建筑一定要保留下来,我在世这是一个决定,我如果去世,这将是我的遗嘱"。在他的据理力争下,古宅最终得以保住。

多年后,澳大利亚副外长访问浦东,他对赵启正说道:"建筑这些大楼固然伟大,但保留这个古宅更需要决断,我们有钱可以建一个新的大楼,但恢复不了一个过去的文物。"如今这座民宅已成为浦东的历史博物馆。

'''《浦东之歌》表心声'''

1996年圣诞节,美国波士顿的两位美国小提琴家访问浦东,连声称赞浦东太美了。赵启正当即提出:"你们能否把这种感觉写成一首乐曲?浦东不仅需要有型的建筑,也需要无形的建筑。"两位美国朋友欣然同意,但他们要求赵启正写歌词,他们只谱曲。《浦东之歌》由此诞生了。赵启正作的歌词抒情性很浓,词里行间都饱含了他对浦东珍爱和祝福,他是这样写的: 你好,浦东。一个中国的美少年,生长在长江之畔,呼吸着太平洋的清风。

你好,浦东。一个成长中的少年,融合古今的智慧,面对21世纪的路程。

你好,浦东。你迸发出全世界的热情,全世界的人们都爱你。

'''向考克斯下战书'''

1999年5月31日,赵启正出面驳斥诬陷中国盗窃美国导弹和核机密的《考克斯报告》。这一天,北京长富酒店大厅里,座无虚席,灯光密集,镜头齐向赵启正。赵启正打开电脑,接通国际互联网,电脑屏幕和与之相连的大屏幕上立即出现了有关美国核武器的材料。"当前美国的核力量", "美国核武器的持续打击"、"W80弹头"等等,材料一份接着一份。中外记者们看到,美国煞有介事地污蔑中国"窃取"了的美国核弹情报,原来从国际互联网上可以信手拈来,场下一片哗然。赵启正当即义正辞严向考克斯下战书,要与他当面辩论。考克斯没有答应。事后,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头版头条详细报道了此事,这在美国新闻界甚为罕见。当年年底,美国《时代周刊》评选1999年的世界十大丑闻,考克斯报告因为"充满着谎言",名列其中。

'''一句妙语解难题'''

2000年9月,塞纳河畔红灯笼高挂,“中国文化周法国行”在巴黎举行。一个令国人骄傲的建筑--横穿浦东之世纪大道的模型走进了巴黎的展厅。可是开幕那'天巴黎人的兴趣集中到中国工艺品上去了,对这些建筑精品的规划模型视若无物,展台前场面冷淡。我方相关人员甚为着急。时任中方组委会主任的赵启正经沉思后,指示在“世纪大道”后面加上一句话--中国的香榭丽舍大街。于是参观的法国人如潮涌。有人评论,此举与当年周总理介绍《梁山泊与祝英台》为“中国的罗蜜欧与朱丽叶”,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话美国宗教领袖'''

2005年5月和11月,赵启正与在美国颇具影响力的宗教领袖路易·帕罗在北京和上海展开了三场"一个无神论者和一个有神论者的对话",再次突出展现了赵启正渊博的知识、智慧和坚定的信念。对话的主题是围绕世界宗教中的某些核心问题而展开的,这包括了;上帝是否存在;科学与宗教;宗教与社会等重要又敏感的话题。这对赵启正来说既是较陌生的又具有挑战性的。赵启正最终将这些风险和挑战转化成了高度凝炼并富有哲理的论述。2006年秋,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了《江边谈话:一位无神论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交流》,书中两人智慧与哲理并重、幽默与诙谐同在的精彩对话,赢得国内外读者一片好评。帕罗先生在"赵启正与帕罗对话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到过100多个国家演讲,和许多高层人士有过谈话,但和赵部长这样有智慧的思想家、哲学家的谈话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赵部长的谈话促使我思考过去三十年当中我从来没有想过的一些问题。我想,美国人在读了我们的这本对话集以后,会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更好地了解中国人追求知识的热情,更好地了解中国这些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被“迫”任名校院长'''

2005年11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内群贤毕至,华灯放彩,赵启正正式接受中国人民大学的聘书,出任新闻学院院长。在出任前,赵启正犹豫很久,他觉得自己并无领导高等学府的经验,又担心他的出任会破坏学院原有的人事格局。但人民大学程天权书记和纪宝成校长再三诚恳邀请,并且人大新闻学院原院长高钢坚决请辞,曾一天连续给他发了"七条短信",高钢在短信里表示,赵启正到人大新闻学院来,会让人大新闻教育上一个新的台阶。赵启正在就任仪式上坦言,感动于这份真诚,只有“被迫就范”。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 [[Category:企业管理人物]]
29,26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