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欧阳厚均

增加 9,45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欧阳厚均| 圖像 = [[File: 欧阳厚均.jpg|缩略图|居中|[http://p2.so.qhimgs1.com/bdr/585__/t014e78e81022676302.jpg 原图链接]]]}} [[欧阳厚均]] ,1766年-1846年,字福田,号坦斋,[[安仁人]]。进士。曾就读岳麓书院。[[嘉庆]]二十三年(1766——18461818) 清经学家 聘为山长,连续掌教达27年之久。先后获准记录8次,得旨议叙3次,倍受朝廷嘉奖。弟子数以万计,著录在案的弟子达3000人 <ref name="博雅人物网">{{cite web |url=http://ren.bytravel.cn/history/9/ouyanghoujun.html |title=欧阳厚均| accessdate=2019-02-09}}</ref> 人物生平编辑欧阳厚均,字 福田,号 坦斋,人称“[[坦 先生]]”,[[清代]][[乾隆]]三十一年(1766)生于[[ 湖南 ]]安仁县梅穆村仓下(今郴州市 安仁 县禾市乡乐友村)。1789-1791年(乾隆五十四年至五十七年)就读[[岳麓书院]],从学于罗典。他在岳麓书院学习很用功,与同窗“联步登堂,抠衣问字”,学业长进,至1799的([[嘉庆]]四年)进士及第,任过[[陕西]]司郎等职 他混迹官场20年,深感官场日趋腐败,正当有望升迁之际,却决意放弃仕途,才年逾四十,便“以母老告归”了。1816年(嘉庆二十三年),他52岁 博览经史子集 出任岳麓书院山长,一直到逝世前2年才离去。青丝而至,白首而归 获准题奏议叙3次,礼部记录8次,为书院建设和教书育人奉献了全部的精力。=人物成 ====教育方法===欧阳厚均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祖父[[欧阳岐峰]],父亲[[欧阳熊]],均为乡先贤,先后被朝廷封为朝议大夫。他自幼聪敏好 于长沙 ,小小年纪即到欧阳家塾[[湘亭书院]]读书识字,因其绝顶聪明,接受能力极强,看书过目不忘,且能背诵如流,人皆称其为“小神童”,不久即到安仁县宜溪书院就读,后经府试、院试,考入省城 岳麓书院, 受益于 拜在名儒罗慎斋先生名下,在岳麓书院三年深造期间他颇得院长 罗典 的赏识,并以优等成绩取得禀生资格 乾隆五十九年(1794)他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一鸣惊人,考中第十四名举人; 嘉庆 四年(1799)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中全国第七名 进士。 历官 到此时,欧阳厚均真可谓是清王朝科举仕途上的宠儿。嘉庆帝赏其才学,初授 户部主事 ,因其工作得力,政绩突出,不久即升 员外 郎、 郎中 。他在户部兢兢业业奋斗了十五载 屡陈兴革事宜。出 深得历任大司农器重,后被举荐升 为浙江道 监察 御史, 在此任职期间,他政绩昭著,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但是因其性格太直爽,遇事敢说敢做,不料得罪了朝廷中的权臣,从此在为官的道路 《清查禁匪徒传教》、《严名分 受到了排挤。在这种情况之下,四十多岁的欧阳厚均 息刁风》诸疏 其父早逝 老母体弱 病无人侍奉 朝廷采纳 由,于1815年辞官回到了安仁老家乐友村 后藉养母 回乡 后,湖南当局认为他“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即多次登门拜访 请他出山 主持岳麓书 院27 院工作,都被他数次谢绝,后经其母再三催促,才于嘉庆二十三 (1818) 捐千金整修 应聘为岳麓 书院 山长,自此揭开了他人生中最光辉的一页。 在教育方法上,欧阳厚均也有自己的一套主张和思想。他主张对学生要严,但要严得恰当,特别要“于培养之中寓鼓励”,把扬善褒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迎合学生追求上进、独立人格的心理。他认为这样做,必会“贤肖辈出,蒸蒸日上”。因此,他特别提倡讨论式教学和学生自我教育。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他告诫学生“讲艺论文,有奇共赏,有疑共析”。他提出的“二三子争砥砺,敦品力学,互相规劝”,“择其优者互相传阅,以资观摩”等等,都是上述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收效甚好,备受生徒欢迎,“以致负笈从游者,济济称盛”。[[李元度]]称道说:“弟子著录三千人 多以节义功名显”。[[左宗棠]]、[[ 江忠源 ]] [[ 曾国藩 ]]、[[郭嵩焘]] 皆出其门下 ,都成为清代后期的经天纬地之才 经欧阳厚均几十年的努力,使岳麓书院办学盛而不衰,高峰迭起;欧阳厚均也成为清代前中期湖湘地区最 创新精神的教育家和推动湖湘传统教育承先启先,向近代教育过渡的人物。===教育总结===岳麓书院位于长沙岳麓山东麓,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始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也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这所书院是培养湖南人才的摇篮。欧阳厚均出任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山长后, 他遵循前任山长罗典的治学遗法,结合自己多年的从政经验,以“忠孝廉节,敦品励行”立教,劝谕诸生。 由于欧阳厚均自己已绝意仕途,也就有了他不把学生束缚于科举功名的思想基础。“体”和“用”本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范畴,一般而言,“体”是指根本,“用”指体之用;即根本的运用。“体”是第一位的,“用”的是第二位的。欧阳厚均把教育归结为“培植人材为有体有用之学”,其用意十分清楚,即主张在教育中不能把“体”和“用”分割开来,不能只注重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他认为,学生既要掌握儒家经典,知道如何做人,做一个“致君泽民”的经世之才,而且也要学习人伦日用方面的知识,具有应变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只有“体”和“用”兼备的人才,才有可能“出为良臣,处为良士”,而不沦为只知低头吟咏的腐儒,也不会变成不懂立世传道的纨绔子弟。可见欧阳厚均确已依稀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必要。以作文为例,当时科举盛行,学生专攻八股,一板一眼都有定格,内容也只能代圣贤立言,不能越雷池一步。而欧阳厚均教育学生的作文方法却与之截然相反,他主张“诸生骋研抽秘,各抒所长,或以理胜,或以气胜,或以才胜,平奇浓淡,不拘一体,总之惟其是尔”。他所归纳的为师必须“文行交勉,道艺相资”即是此意。详言之,老师应在文、行、道、艺诸方面培养学生,这与专以八股制艺为内容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同的。 欧阳厚均在每届校训大会上都述说“求知之前务必先立德,唯有德才兼备,方可成为有用之才,有才无德之人走向社会必成人民祸害”。 欧阳厚均主张对学生要严,但要严得恰当,特别要“于培养之中寓鼓励”,把扬善褒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迎合学生追求上进、独立人格的心理,主张“先生立教,务会学者,陶泳其天趣,坚定其德行,而明习于时务,晨起讲经义,暇则率生徒看山花,听田歌,徜徉亭台[[池坞]]之间”。在一劳一逸之中成就学业,启迪后学。他特别提倡讨论式教学和学生自我教育,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他告诫学生“讲艺论文,有奇共赏,有疑共析”。他提出的“二三子争砥砺,敦品力学,互相规劝”,“择其优者互相传阅,以资观摩”等等,都是上述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收效甚好,备受生徒欢迎。他破除了以往框框式的教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可说是开了现今素质教育的先河。” 在欧阳厚均掌教书院的几十年中,岳麓书院的学生考科中举的特别多。这也是它闻名全国,求学者不远数千里来岳麓书院求学的原因。仅道光五年(1825)岳麓书院的学生就有28人中榜。欧阳厚均正是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使他成为清代著名的教育家,在中国的近代教育史上,可以说还没有哪一位教育家可以与他相提并论,且不说门下弟子“著录者”达三千多人,多为湖南的隽秀,单举其得意门生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李元度数人,已足以令人惊绝,整整的一部中国近代史都被他的学生写了。 1846年正月,欧阳厚均病逝于家中,葬[[梅穆村]][[黄沙塘]](今[[安仁]]县禾市乡新渡村黄仙塘),立碑“诰授通奉大夫欧阳公坦斋之墓”。门下士郑敦谨等为其立衣冠冢于岳麓山,并建专祠于屈子祠侧。[[同治]]六年(1867),岳麓书院山长丁善庆为其立传,载 易鉴 岳麓新志》中。 =主要著作=欧阳厚均一生学识渊博,而且研究学问从未间断过,所写著作甚多。其年轻时就写成了《[[同怀课艺]]》,《[[隶友堂试贴]] ;在京为官时著 垣斋全集 望云书屋试贴 ;回到家乡安仁后纂修了 [[安仁县志]]》十六卷;主持岳麓书院时编辑 岳麓 《[[ 钞]]》三十五卷,《[[ 钞]]》十八卷,《词赋 钞》 四卷,《[[课艺]]》十六卷,《[[岳麓山长传]]》四卷;晚年著《[[易鉴]]》三十八卷 ,其全部 著作 传世皆收录在《[[坦斋文集]]》中,他的书集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份可观的精神财富。=人物影响=从安仁县走出去的[[潇湘才子]]欧阳厚均不但影响了湖南的一代人,而且也改变了安仁几代人的思想观念,到了近现代,安仁崇教之风日盛,“天涯求学三千五,一室同胞两清华”便是真实的写照。 欧阳厚均,他的一生可以说在清王朝科举仕途上是顺心者,从政道路上的失意者,但他在从教事业上可谓辉煌。因为教育,他成为湖南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是近代湖湘文化崛起的开启者,是中华民族历史长空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现在让我们慢慢地走近这位历史名人。 =参考文献={{reflist}}
8,3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