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24
次編輯
變更
壮族师公舞
,创建页面,内容为“ 壮族师公舞是壮族梅山教派的民间祭祀舞蹈,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师公舞历史悠久,舞蹈语汇比较丰富民族特色浓…”
壮族师公舞是壮族梅山教派的民间祭祀舞蹈,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师公舞历史悠久,舞蹈语汇比较丰富民族特色浓郁,2008年正式申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 简介 ==
壮族师公舞是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邕宁、都安、马山、上林、贵县、武宣、来宾、象州、宜山、河池、环江、柳江等县的一种属梅山教派的祭祀舞蹈 。壮族师公舞历史悠久,舞蹈语汇比较丰富,民族特色浓郁,是壮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 起源 ==
关于壮族师公舞起源,民间艺人有些不同的说法。一说源于周代,其唱本中确有"周朝唱师传下来"、"三元三圣号真君,周兴幽厉作谏臣,辞职参师为正教,究竟五行秘密文"等唱词;一说源于黄帝时代,说黄帝就是运用梅山教密文战胜蚩尤的;又传唐、葛、周为皇帝母亲击鼓舞蹈,驱邪治病,皇帝封其为三元,遂"三元教"广为流传;又一说源于汉代,诸葛亮南征十洞蛮王时,有梅山教徒随征,后流落于十万大山传教,由此出现师公。以上种种,均属口头传说,没有可靠的文字依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师公舞"起源甚古。与岭南 (广东、广西古称岭南)古代巫舞、傩舞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壮族师公舞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傩舞的表演形式,至唐、宋后,由于道、佛二教相继传入广西,又触到了道教的影响,师公艺人为了招徕观众,还大量吸取了民间的传统文艺、体育形式,逐步演变成为一种半宗教性、半文艺性的独特的表演形式了。
== 艺术特点 ==
由于壮族人民聚居的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各地壮族师公舞的表演形式、风格特点和演唱内容也各不相同。流传于武鸣、河池、上林、象州县的壮族师公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 风格 ==
一般师公舞的风格古朴淳厚,动作沉稳健壮,其基本要求是:"马"要矮(艺人称前点步、蹲裆步、正步蹲为马步、要求马步蹲得越矮越好)、身要摆,胯要扭、膝要颤。舞蹈时,经常在一个强烈的鼓点上突然吐气屈膝,身体随之反复摆动,腿部动作丰富多样,既有特点,又富于韵味。
== 伴奏 ==
壮族师公舞一般都用蜂鼓、扁鼓、锣、镲等打击乐器伴奏,其中蜂鼓起主导作用,蜂鼓因形似黄蜂而得名,鼓身用陶土烧成,内空,一头大,一头小,均蒙以羊皮,小的一头用棍击打,鼓声清脆悦耳,另一端以手拍击,鼓声浑厚深沉,双手交替击打,变化多端。
== 娱乐性 ==
壮族师公舞虽源于古代巫舞,依附于一定的祭祀仪式,但由于长期流传在民间,与各种民间文艺形式互为影响,互相吸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加强了娱人成分,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娱乐性。建国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指引下,大批师公艺人和业余舞蹈工作者,将师公舞从宗教、迷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去芜存菁,推陈出新,运用师公舞的语汇,改编、创造了《横鼓舞》、《蜂鼓舞》、《新风赞》、《朝阳舞》等节目分别参加了全区或全国会演获得好评。
<ref>[外链网址 网页标题],外链网站</ref>
==视频==
<center>
===视频名称===
{{#iDisplay:视频地址|640|360|qq}}
</center>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