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4,055
次編輯
變更
报告文学
,创建页面,内容为“《'''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于新闻报道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的散文。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真实…”
《'''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于新闻报道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的散文。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多姿多彩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特点是真实,艺术加工,形象性,抒情性。
==基本简介==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根据茅盾先生的解释是:报告文学(REPORTAGE)是散文的一种,介乎于新闻报导和小说之间,也就是兼有新闻和文学特点的散文,要求真实,运用文学语言和多种艺术手法,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细节,迅速地,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往往像新闻通讯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事件及时的传达给读者大众。题材既是发生的某一件事,所以“报告”有浓厚的新闻性;但它跟报章新闻不同,因为它必须充分地形象化。必须将“事件”发生的环境和人物活生生地描写出来,读者便如同亲身经验,而且从这具体的生活图画中明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茅盾《[[关于报告文学]]》)报告文学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文学艺术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文学轻骑兵”的作用。特征是写真纪实 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三种特点。
==国外发展情况==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德国、俄国、美国的一些进步作家取材于现实生活所写的旅行记作品,已具有报告文学的特点。无产阶级早期的报告文学作品出现于19世纪中叶巴黎公社期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报告文学进入成熟时期。美国记者J.里德描绘十月革命的长篇报告文学《[[震撼世界的十天]]》,是当时的名著。M.高尔基创作《[[列宁]]》 等报告文学作品, 主编报告文学集《[[世界的一日]]》,并且写了关于报告文学的论文,推动了国际报告文学的发展。
==中国发展历史==
19世纪的晚清,报纸登陆中国,散文与新闻相结合的产物。报告文学才开始孕育。鸦片战争之后,出现了第一批初具报告文学雏形的作品,但只是到了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才明显具备了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梁启超之后,报告文学作品慢慢多了起来。
"五四"运动为中国的思想、文化带来深刻的变革,报告文学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取得了巨大突破。冰心、瞿秋白、梁启超、鲁迅、柔石、谢冰莹和文学研究会的诸作家都积极写作报告文学。除坚持一贯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宣扬外,作品的抒情性大为增强。到这时,作者们尚没有文体的自觉性,"报告文学"这一名词直到1930年才正式被引进。我国第一位提出并使用报告文学的人是袁殊(中共五面特工)。
1932年阿英选编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是第一部以"报告文学"命名的作品集,对"报告文学"这一新兴体裁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0年代初报告文学创作的主题是宣传革命与抗日。在"左联"的推动下,反映工农苦难生活的作品日益增多。此外,作家们的视野进一步扩大到社会其它各行业中。题材得以广泛开拓的同时,报告文学在思想、技巧、文体等方面也日趋成熟。
30年代中后期,报告文学创作迎来了丰收的成熟时期。这主要表现在一批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在艺术性、思想性上都非常成熟的作品的集中问世。它们是夏衍的《[[包身工]]》、萧乾的《[[流民图]]》、宋之的的《[[1936年春在太原]]》、胡愈之的《[[莫斯科印象记]]》、林克多的《[[苏联见闻录]]》、戈公振的《[[东北到苏联]]》、邹韬奋的《[[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等。这一时期还诞生了一部大型报告文学集《[[中国的一日]]》。这部作品集除少数作家外,大多数作者是非文学工作者,但作品的质量却不低,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群众性特点。
从抗战爆发到建国前的12年里,连续不断的战争和生活的剧变为报告文学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素材,使报告文学成为当时文学的主流。范长江的《[[芦沟桥畔]]》系列战地报告文学,丘东平的作品,大部分反映国民党军队的作战情况,如《[[第七连记第七连连长丘俊谈话]]》等描写了正面战场;碧野的《[[北方的原野]]》、姚雪垠的《[[战地书简]]》等再现了人民自发的抗日热潮;萧乾的《[[血肉筑成的滇缅路]]》披露了鲜为人知的国际援助的滇缅路的修造情况;黄钢的《[[开麦拉前的汪精卫]]》运用镜头语言,刻画了大汉奸的内心世界;《[[上海一日]]》是沦陷后的上海奉献的一部珍贵的报告文学集……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报告文学创作在这一时期取得了最高的成就。
解放区的报告文学首先是革命历史的记录。反映劳动人民中的先进人物、民族英雄,是解放区报告文学的另一特点。这些作品虽风格不同,但都充满感情,描写真切,其中周而复、华山、刘白羽、黄钢等人的作品成就显著。周而复的《[[诺尔曼·白求恩片断]]》堪称表现先进人物作品中的优秀代表。华山的战争题材作品多大笔勾勒,却唱出一曲曲时代气息浓郁的战斗凯歌。刘白羽关于东北战场的报告文学,以强烈的新闻性和政治抒情色彩取胜。
解放后报告文学多以讴歌新社会、新生活、新人物、新事物为主要表现内容。抗美援朝曾是50年代最引人瞩目的题材,涌现出许多影响巨大的作品,出现了报告文学的繁荣局面。
其后,报告文学同其他文学品种一样,受到政治气候的干扰,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坎坷路,终于迎来了新时期的曙光。科学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真理的英雄这三类人物的撰写,首先掀起了报告文学复兴的热潮。紧接着,风格各异的作家风起云涌,他们贴近生活,紧跟现实,追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地拓展创作题材,开始了中国报告文学的新纪元,有影响的作品层出不穷:
黄宗英的《[[小木屋]]》、《[[大雁情]]》、《[[桔]]》等带有强烈的批判意识;陈祖芬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不断追求,不断出新;理由以文采见长,其"小说式"作品强调了他对报告文学艺术价值的重视;以儿童文学起家的柯岩,在报告文学创作中保持了她一贯的纯真的童心;李延国以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诠释他"礼赞这英雄的国土"的创作理想,代表作《[[在这片国土上]]》刻画了引滦工程中的英雄群像;孟晓云顽强地不断发出"爱"的呼唤;刘亚洲的军事题材作品题材新颖,知识性、新闻性强,信息量大;为普通人树碑立传,而且比较成功的有李玲修、肖复兴,前者以体育界、艺术界人物的闪光点为创作冲动,后者侧重的则是通过普通人的遭际,揭示现实的隐忧;《[[二月逆流始末记]]》、《[[李宗仁归来]]》、《[[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等开启了历史题材纪实作品的先河……作家、作品之多可谓星光灿烂。
中国的建设速度飞快地发展着,报告文学这一紧贴现实的文学形式,也以坚实的步伐,不断地迈向成熟。全景式报告文学、问题报告文学、学术与新闻以及与文学相融合的报告文学,使中国的报告文学不断地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
在新时期,《[[人民文学]]》以醒目的标题,将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刊发在1978年1月号头条位置,揭开了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第一页。
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有《[[绞刑架下的报告]]》、《[[包身工]]》、《[[西行路上的左公柳]]》等。
报告文学比较重视标题, 力争产生一种吸引力和震撼力。标题一应求实,二应讲究修辞,三应具有概括力和气魄。例如:《[[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国农民大趋势]]》、《[[神圣忧思录]]》、《[[亚州大陆的新崛起]]》、《[[亚细亚怪圈]]》、 《[[白夜——性问题采访札记]]》、《[[谁是最可爱的人]]》、《[[大海雄性的舞台]]》等。 另外两种报告文学模式的标题有着同样的要求。
==开头==
开头处理成文章的思想示意图,通常在开头就显示出文章的思想水平和艺术质量,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及场面或触目惊心的议论,简明扼要地把主题提示给读者。 (1)展示出一个生动逼真的生活场面,给人以现场实感。有时还尽力使描写的生活场面上升为意境。如《[[亚洲大陆的新崛起]]》,开头就写李四光从国外回来的场面。 (2)交待事件的高潮或结局。如《[[扬眉剑出鞘]]》,写栾菊杰剑击受伤,被救护车送往医院。又如《[[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写李月华逝世后人们的怀念。 (3)抒发作者对主人公的感受。如《[[船长]]》。 (4)利用悬念,引出矛盾。如《[[大雁情]]》写人们对主人公的矛盾的反映。 开头还可以有其它的方式,如交待写作动机、 开门见山地点题等。
==中部==
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安排好结构,二是写好人物。 精心安排艺术结构。注意两点: 一是报告文学的主题比文学作品更加鲜明、集中、新颖。安排结构不但要在主题统帅下进行,而且明显贯穿和直接表现主题。 二是要反映和适应不同材料内容的特质。主要采用: (1)借用一般情节小说的结构形式,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常用倒叙手法,引起悬念。还可以采用多线条发展(主副交叉或平行并列)。 一般称这种以时间推移和过程进展为线索的结构为纵向结构。 (2)借用一般散文“以线穿珠”的结构形式,依靠主题思想的论述来直接组合互不相关的材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样。这种结构可以称为横向结构。 这种结构还可以安排成“闭合式”(借用戏剧结构术语),即选择主人公所处的一个典型场面和高潮时间,作为中心,将主人公一生发展的主要经历穿插在回忆中。 (3)以作者对主人公的认识发展及感情起伏的过程来安排结构。《[[大雁情]]》由四个部分组成;四个小标题“她……”、“她? ”、“她”、“她?!”贴切地表现了作者对报道对象认识深化的过程。 典型人物报告文学主要采用这三种结构。 认真写好人物形象。作者必须对人物有着鲜明深刻的认识评价,充满激情地写作。人物形象绝对不能虚构或者拼凑,必须是生活中的真人。作者对人物形象的艺术加工, 仅仅体现在抓住其精神特征即“闪光点”,选择提炼其言行上。 要懂得现代人际关系学来进行新颖、细致的调查访问。要抓住人物性格的鲜明特征。要使人物语言生活化、个性化,再现人物语言。 要写好人物生存的活的社会环境,把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反映, 发掘人物形象普遍的社会意义。
==结尾==
通常用鼓舞展望式或者哲理思索式。 要与人物形象和场面相结合,造成一种余味无穷的意境。
==特点==
新闻性:即指报告文学含有新闻报导的特点,不仅具备及时性,而且具备新闻报导意义上的真实性。
文学性:即指报告文学又不同于一般新闻报导的简单实录,而是通过选择提炼,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突出反映对象的典型意义,形象化地加以表现,并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从而使之具有较高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
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通讯有密切关系,但又有所区别。两者相同的,是都以真人真事为写作对象;它们的区别在于:一、新闻通讯依附于某一事件,写人是以事带人;而报告文学是以人带事,事是背景,甚至是朦胧的远景。它把人物推向前台,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磨擦 、矛盾、冲突……。二、它有更多的文学色彩,十分注意形象的刻划与细节描写,强调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注意文学手段的运用。
报告文学与小说有类似之处,但二者又是完全不同的文体。美国有“非小说文学”或“非虚 构文学”,与报告文学相似。这说明报告文学在表达方法上是类似小说的。但是,它和小说相比,要求严守真实性原则,不能虚构,所有的艺术概括与加工,都不能违反真实性的原则 。
《[[基希及其报告文学]]》的作者T·巴克指出:“在小说里,人生是反映在人物的意识上。”“在报告文学里,人生却反映在报告者的意识上。”“小说有它自己的主要线索,它的主角们的生活。而报告文学的主要线索就是主题本身。”这段话表明:报告文学是作者思想的更直接的表达——不论写作者所采用的是怎样的一种表 述的手段和风格,但都不是,也不必要,更不允许以创造和综合人物典型那样的手段去表述 。这就是小说与报告文学二者之间主要的区别,也就是它们各自的界限。
==深入采访==
小说作家靠积累生活,从生活中得到暗示,获得主题,进行创作。报告文学作家则通过采访 获得生活材料(素材)。
采访是十分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理由主张:写报告文学,应该“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 ”。医生说“生命在于运动”;对于报告文学作者来说,“生命在于奔跑”。这是因为,写小说是“付出性劳动”,写报告文学是“收入性劳动 ”,要有“踏破铁鞋”的精神。 我们进行采访,重点应是写作对象周围的有关的人。采访对象决不会说:“ 我有几个细节, 你写进去准保会成为一篇好文章”。事实往往是:会说的人不会做,会做的人不会说。而向对象的周围的人采访,却可以采访到许多生动的典型的细节。
==刻画人物==
报告文学要写人物,但不是“塑造”人物,因为它写的人是真实存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实体。而且,写小说的典型化的方法也不适用于报告文学写作。报告文学中的人物是生活中实有的,不因作者运用典型化而变得高一点或矮一点,胖一点或瘦一点。报告文学写人好似治玉,报告文学作者就是玉石匠人,他是以真实的材料雕琢出光辉照人的艺术品。所以说,报告文学是刻划人物,作者应精心刻划人物。
那么,怎样刻画人物呢?一般来说,应注意从这样几方面努力:
1、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刻画报告文学人物,只有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特征,才能把人物鲜明的个性刻画出来。
2、使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言为心声。生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可以使报告文学中的人物鲜明地活动起来,以得呼之欲出的效果。
3、努力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报告文学只有写出人物的灵魂,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刻画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4、认真、精心刻画人物还要注意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安排结构==
艺术构思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巧妙地安排结构。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学习的经验。主要是:
(一)结构属于表现形式,是内容的延伸。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结构格式。作者要从描写的对象出发,从面临的读者出发。能写成横断面的,不要拉成纵剖面,更不要总是写成三段式或五段式,即:写一个先进人物,开始写他怎么树立远大理想,怎么经过一个攀登的过程, 克服了各种困难,最后达到光辉的顶点。这种公式化的结构不新颖,不为读者欢迎。过去已有不少作者在努力探索横断面的结构方面取得成就,如理由、陈祖芬的一些作品。至于纵断面的结构,当然也是由许多横断面组成的。
(二)要善于把最精彩、最感人、自已感受最深而最能吸引、打动读者的关键材料,放到最显著的地位,以增强艺术效果。当然,把关键材料放在显著的地位,并非一律要放在开头,也可以放在其他地方。但是不管放在那里,作者都要想办法突出它,着力写好它,使它处于显著的位置。
(三)巧妙地安排结构,还要善于将生活中真实可靠的一刹那进行相对的集中,必要的调动。如在《[[包身工]]》中,作者就很巧妙地把包身工所受的苦难的一些特写镜头和横断面,加以调动和集中,组织到一天来写。
( 四)展开合理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也就没有报告文学,那种把想象同虚构等同起来,从而认为在报告 文学创作中不需要想象的观点是不对的。想象是使报告文学增强文学性的一个重要手段。这 是因为报告的对象是已发生过的、有很大时间跨度的。理由曾说:“我写过马德里体育宫,但我没有到过;写过巴黎铁塔,但我没上去过;写到过闺房儿女私话,但本人保证没有去偷听过。写这些内容,如果排斥、离开了想象,还怎么写?”因此,只有展开想象,才能写好 。
需要说明的是,报告文学写作中的想象与小说创作中的想象不同。小说创作中的想象是故事 情节的生发,而报告文学写作中的想象是情节的落实、生活的再现。前者是创造想象,后者 是再造想象。报告文学作家写在稿纸上的远远落后于采访本上的,但有时也可能相反。如理由写的《[[痴情]]》的最后有一万多字,而采访本上只有几页。他写好后读给写的对象听,被写的人说:“真是那么一回事”。
(五)写好精彩议论在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最忌作者的议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而报告文学肩负着向读者“报告 ”的任务,它可以也应该向读者报告,说明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报告文学中常常出现作者的议论。这些议论如画龙点睛,写得形象而精彩,常常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
==议论写作==
(一)叙事写人进入激动人心的高潮时,常常因作者的感情难以抑制,情不自禁地站出来议论;而读者读到这里,也会感情激动,看到作者的议论会拍案叫绝,觉得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因此,这样的议论往往是作者、读者共同发出的心声。如《[[扬眉剑出鞘]]》写到栾菊杰负伤,决定继续比赛时,作者情不自禁地议论道:
呵!多么纯真的思想,多么可爱的品格!这就是我们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姑娘,站在欧洲击剑台上,经过独立的判断迸发出的心灵的火花!……我们应该为有这样毫光四射的年青一代而骄傲。
(二)在报告文学中发表议论,必须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作基础,否则议论就会“空洞”。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中的议论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如《[[包身工]]》最后一段对“包身工”制度 的议论。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采用比拟、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进行议论是必要的,有助于增强议论的艺术性。
选材的要求。报告文学选材的关键是紧扣典型性。即要选择典型的人物、事件、问题、现象等,选择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社会风貌和生活本质的题材,而不仅仅指单一的重点、热点和焦点题材。
采访的要求。报告文学采访较之一般新闻采访要细、要深。报告文学采访的时间、过程较长。报告文学采访是“心灵的采访”。
==立意角度==
报告文学的立意和角度的关键有3点:第一,要深入开掘,找到最有表现价值的角度,即最能表现社会生活本质和时代精神的角度。第二,在非虚构性的前提下,力避某些主观和客观上的消极因素的介入,做到既不刻意美化和拔高,也不刻意丑化和贬低,既“不虚美”,也“不隐恶”。第三,要有洞见和独到的发现,找到最具独特性的角度。
==谋篇结构==
报告文学结构的特殊性。报告文学面对的是确实存在的真实材料,但又不能对其作原原本本的简单罗列,而是要对其作取舍、剪裁;既要遵照真实人物本身的行为、思想、性格发展的实际,遵循客观事实、生活本身发展变化的逻辑,又要对它们作多种多样的艺术处理,使其得以艺术地再现。
报告文学结构的多样性。报告文学的结构形式灵活多样,如封闭式结构、开放性结构、板块式结构、卡片式结构等。
==写人手法==
写好人物是关键。报告文学写人物要注意:选好典型人物;运用典型的事件、片断和细节;用典型的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
非虚构基础上的想象腾飞。报告文学的想象不是创造性想象,而是再造性想象。在非虚构性这一轨道之上,报告文学可以展开想象,以再现事实、复原形象。
多种文体手法的渗透。首先,吸取小说手法;其次,吸取诗歌技巧;再次,吸取戏剧和影视技法;此外,还可吸取散文手法。
==参考文献==
[[Category: 800 語言、文學類 ]]
==基本简介==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根据茅盾先生的解释是:报告文学(REPORTAGE)是散文的一种,介乎于新闻报导和小说之间,也就是兼有新闻和文学特点的散文,要求真实,运用文学语言和多种艺术手法,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细节,迅速地,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往往像新闻通讯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事件及时的传达给读者大众。题材既是发生的某一件事,所以“报告”有浓厚的新闻性;但它跟报章新闻不同,因为它必须充分地形象化。必须将“事件”发生的环境和人物活生生地描写出来,读者便如同亲身经验,而且从这具体的生活图画中明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茅盾《[[关于报告文学]]》)报告文学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文学艺术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文学轻骑兵”的作用。特征是写真纪实 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三种特点。
==国外发展情况==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德国、俄国、美国的一些进步作家取材于现实生活所写的旅行记作品,已具有报告文学的特点。无产阶级早期的报告文学作品出现于19世纪中叶巴黎公社期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报告文学进入成熟时期。美国记者J.里德描绘十月革命的长篇报告文学《[[震撼世界的十天]]》,是当时的名著。M.高尔基创作《[[列宁]]》 等报告文学作品, 主编报告文学集《[[世界的一日]]》,并且写了关于报告文学的论文,推动了国际报告文学的发展。
==中国发展历史==
19世纪的晚清,报纸登陆中国,散文与新闻相结合的产物。报告文学才开始孕育。鸦片战争之后,出现了第一批初具报告文学雏形的作品,但只是到了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才明显具备了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梁启超之后,报告文学作品慢慢多了起来。
"五四"运动为中国的思想、文化带来深刻的变革,报告文学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取得了巨大突破。冰心、瞿秋白、梁启超、鲁迅、柔石、谢冰莹和文学研究会的诸作家都积极写作报告文学。除坚持一贯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宣扬外,作品的抒情性大为增强。到这时,作者们尚没有文体的自觉性,"报告文学"这一名词直到1930年才正式被引进。我国第一位提出并使用报告文学的人是袁殊(中共五面特工)。
1932年阿英选编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是第一部以"报告文学"命名的作品集,对"报告文学"这一新兴体裁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0年代初报告文学创作的主题是宣传革命与抗日。在"左联"的推动下,反映工农苦难生活的作品日益增多。此外,作家们的视野进一步扩大到社会其它各行业中。题材得以广泛开拓的同时,报告文学在思想、技巧、文体等方面也日趋成熟。
30年代中后期,报告文学创作迎来了丰收的成熟时期。这主要表现在一批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在艺术性、思想性上都非常成熟的作品的集中问世。它们是夏衍的《[[包身工]]》、萧乾的《[[流民图]]》、宋之的的《[[1936年春在太原]]》、胡愈之的《[[莫斯科印象记]]》、林克多的《[[苏联见闻录]]》、戈公振的《[[东北到苏联]]》、邹韬奋的《[[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等。这一时期还诞生了一部大型报告文学集《[[中国的一日]]》。这部作品集除少数作家外,大多数作者是非文学工作者,但作品的质量却不低,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群众性特点。
从抗战爆发到建国前的12年里,连续不断的战争和生活的剧变为报告文学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素材,使报告文学成为当时文学的主流。范长江的《[[芦沟桥畔]]》系列战地报告文学,丘东平的作品,大部分反映国民党军队的作战情况,如《[[第七连记第七连连长丘俊谈话]]》等描写了正面战场;碧野的《[[北方的原野]]》、姚雪垠的《[[战地书简]]》等再现了人民自发的抗日热潮;萧乾的《[[血肉筑成的滇缅路]]》披露了鲜为人知的国际援助的滇缅路的修造情况;黄钢的《[[开麦拉前的汪精卫]]》运用镜头语言,刻画了大汉奸的内心世界;《[[上海一日]]》是沦陷后的上海奉献的一部珍贵的报告文学集……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报告文学创作在这一时期取得了最高的成就。
解放区的报告文学首先是革命历史的记录。反映劳动人民中的先进人物、民族英雄,是解放区报告文学的另一特点。这些作品虽风格不同,但都充满感情,描写真切,其中周而复、华山、刘白羽、黄钢等人的作品成就显著。周而复的《[[诺尔曼·白求恩片断]]》堪称表现先进人物作品中的优秀代表。华山的战争题材作品多大笔勾勒,却唱出一曲曲时代气息浓郁的战斗凯歌。刘白羽关于东北战场的报告文学,以强烈的新闻性和政治抒情色彩取胜。
解放后报告文学多以讴歌新社会、新生活、新人物、新事物为主要表现内容。抗美援朝曾是50年代最引人瞩目的题材,涌现出许多影响巨大的作品,出现了报告文学的繁荣局面。
其后,报告文学同其他文学品种一样,受到政治气候的干扰,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坎坷路,终于迎来了新时期的曙光。科学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真理的英雄这三类人物的撰写,首先掀起了报告文学复兴的热潮。紧接着,风格各异的作家风起云涌,他们贴近生活,紧跟现实,追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地拓展创作题材,开始了中国报告文学的新纪元,有影响的作品层出不穷:
黄宗英的《[[小木屋]]》、《[[大雁情]]》、《[[桔]]》等带有强烈的批判意识;陈祖芬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不断追求,不断出新;理由以文采见长,其"小说式"作品强调了他对报告文学艺术价值的重视;以儿童文学起家的柯岩,在报告文学创作中保持了她一贯的纯真的童心;李延国以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诠释他"礼赞这英雄的国土"的创作理想,代表作《[[在这片国土上]]》刻画了引滦工程中的英雄群像;孟晓云顽强地不断发出"爱"的呼唤;刘亚洲的军事题材作品题材新颖,知识性、新闻性强,信息量大;为普通人树碑立传,而且比较成功的有李玲修、肖复兴,前者以体育界、艺术界人物的闪光点为创作冲动,后者侧重的则是通过普通人的遭际,揭示现实的隐忧;《[[二月逆流始末记]]》、《[[李宗仁归来]]》、《[[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等开启了历史题材纪实作品的先河……作家、作品之多可谓星光灿烂。
中国的建设速度飞快地发展着,报告文学这一紧贴现实的文学形式,也以坚实的步伐,不断地迈向成熟。全景式报告文学、问题报告文学、学术与新闻以及与文学相融合的报告文学,使中国的报告文学不断地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
在新时期,《[[人民文学]]》以醒目的标题,将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刊发在1978年1月号头条位置,揭开了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第一页。
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有《[[绞刑架下的报告]]》、《[[包身工]]》、《[[西行路上的左公柳]]》等。
报告文学比较重视标题, 力争产生一种吸引力和震撼力。标题一应求实,二应讲究修辞,三应具有概括力和气魄。例如:《[[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国农民大趋势]]》、《[[神圣忧思录]]》、《[[亚州大陆的新崛起]]》、《[[亚细亚怪圈]]》、 《[[白夜——性问题采访札记]]》、《[[谁是最可爱的人]]》、《[[大海雄性的舞台]]》等。 另外两种报告文学模式的标题有着同样的要求。
==开头==
开头处理成文章的思想示意图,通常在开头就显示出文章的思想水平和艺术质量,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及场面或触目惊心的议论,简明扼要地把主题提示给读者。 (1)展示出一个生动逼真的生活场面,给人以现场实感。有时还尽力使描写的生活场面上升为意境。如《[[亚洲大陆的新崛起]]》,开头就写李四光从国外回来的场面。 (2)交待事件的高潮或结局。如《[[扬眉剑出鞘]]》,写栾菊杰剑击受伤,被救护车送往医院。又如《[[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写李月华逝世后人们的怀念。 (3)抒发作者对主人公的感受。如《[[船长]]》。 (4)利用悬念,引出矛盾。如《[[大雁情]]》写人们对主人公的矛盾的反映。 开头还可以有其它的方式,如交待写作动机、 开门见山地点题等。
==中部==
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安排好结构,二是写好人物。 精心安排艺术结构。注意两点: 一是报告文学的主题比文学作品更加鲜明、集中、新颖。安排结构不但要在主题统帅下进行,而且明显贯穿和直接表现主题。 二是要反映和适应不同材料内容的特质。主要采用: (1)借用一般情节小说的结构形式,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常用倒叙手法,引起悬念。还可以采用多线条发展(主副交叉或平行并列)。 一般称这种以时间推移和过程进展为线索的结构为纵向结构。 (2)借用一般散文“以线穿珠”的结构形式,依靠主题思想的论述来直接组合互不相关的材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样。这种结构可以称为横向结构。 这种结构还可以安排成“闭合式”(借用戏剧结构术语),即选择主人公所处的一个典型场面和高潮时间,作为中心,将主人公一生发展的主要经历穿插在回忆中。 (3)以作者对主人公的认识发展及感情起伏的过程来安排结构。《[[大雁情]]》由四个部分组成;四个小标题“她……”、“她? ”、“她”、“她?!”贴切地表现了作者对报道对象认识深化的过程。 典型人物报告文学主要采用这三种结构。 认真写好人物形象。作者必须对人物有着鲜明深刻的认识评价,充满激情地写作。人物形象绝对不能虚构或者拼凑,必须是生活中的真人。作者对人物形象的艺术加工, 仅仅体现在抓住其精神特征即“闪光点”,选择提炼其言行上。 要懂得现代人际关系学来进行新颖、细致的调查访问。要抓住人物性格的鲜明特征。要使人物语言生活化、个性化,再现人物语言。 要写好人物生存的活的社会环境,把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反映, 发掘人物形象普遍的社会意义。
==结尾==
通常用鼓舞展望式或者哲理思索式。 要与人物形象和场面相结合,造成一种余味无穷的意境。
==特点==
新闻性:即指报告文学含有新闻报导的特点,不仅具备及时性,而且具备新闻报导意义上的真实性。
文学性:即指报告文学又不同于一般新闻报导的简单实录,而是通过选择提炼,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突出反映对象的典型意义,形象化地加以表现,并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从而使之具有较高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
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通讯有密切关系,但又有所区别。两者相同的,是都以真人真事为写作对象;它们的区别在于:一、新闻通讯依附于某一事件,写人是以事带人;而报告文学是以人带事,事是背景,甚至是朦胧的远景。它把人物推向前台,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磨擦 、矛盾、冲突……。二、它有更多的文学色彩,十分注意形象的刻划与细节描写,强调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注意文学手段的运用。
报告文学与小说有类似之处,但二者又是完全不同的文体。美国有“非小说文学”或“非虚 构文学”,与报告文学相似。这说明报告文学在表达方法上是类似小说的。但是,它和小说相比,要求严守真实性原则,不能虚构,所有的艺术概括与加工,都不能违反真实性的原则 。
《[[基希及其报告文学]]》的作者T·巴克指出:“在小说里,人生是反映在人物的意识上。”“在报告文学里,人生却反映在报告者的意识上。”“小说有它自己的主要线索,它的主角们的生活。而报告文学的主要线索就是主题本身。”这段话表明:报告文学是作者思想的更直接的表达——不论写作者所采用的是怎样的一种表 述的手段和风格,但都不是,也不必要,更不允许以创造和综合人物典型那样的手段去表述 。这就是小说与报告文学二者之间主要的区别,也就是它们各自的界限。
==深入采访==
小说作家靠积累生活,从生活中得到暗示,获得主题,进行创作。报告文学作家则通过采访 获得生活材料(素材)。
采访是十分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理由主张:写报告文学,应该“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 ”。医生说“生命在于运动”;对于报告文学作者来说,“生命在于奔跑”。这是因为,写小说是“付出性劳动”,写报告文学是“收入性劳动 ”,要有“踏破铁鞋”的精神。 我们进行采访,重点应是写作对象周围的有关的人。采访对象决不会说:“ 我有几个细节, 你写进去准保会成为一篇好文章”。事实往往是:会说的人不会做,会做的人不会说。而向对象的周围的人采访,却可以采访到许多生动的典型的细节。
==刻画人物==
报告文学要写人物,但不是“塑造”人物,因为它写的人是真实存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实体。而且,写小说的典型化的方法也不适用于报告文学写作。报告文学中的人物是生活中实有的,不因作者运用典型化而变得高一点或矮一点,胖一点或瘦一点。报告文学写人好似治玉,报告文学作者就是玉石匠人,他是以真实的材料雕琢出光辉照人的艺术品。所以说,报告文学是刻划人物,作者应精心刻划人物。
那么,怎样刻画人物呢?一般来说,应注意从这样几方面努力:
1、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刻画报告文学人物,只有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特征,才能把人物鲜明的个性刻画出来。
2、使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言为心声。生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可以使报告文学中的人物鲜明地活动起来,以得呼之欲出的效果。
3、努力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报告文学只有写出人物的灵魂,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刻画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4、认真、精心刻画人物还要注意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安排结构==
艺术构思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巧妙地安排结构。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学习的经验。主要是:
(一)结构属于表现形式,是内容的延伸。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结构格式。作者要从描写的对象出发,从面临的读者出发。能写成横断面的,不要拉成纵剖面,更不要总是写成三段式或五段式,即:写一个先进人物,开始写他怎么树立远大理想,怎么经过一个攀登的过程, 克服了各种困难,最后达到光辉的顶点。这种公式化的结构不新颖,不为读者欢迎。过去已有不少作者在努力探索横断面的结构方面取得成就,如理由、陈祖芬的一些作品。至于纵断面的结构,当然也是由许多横断面组成的。
(二)要善于把最精彩、最感人、自已感受最深而最能吸引、打动读者的关键材料,放到最显著的地位,以增强艺术效果。当然,把关键材料放在显著的地位,并非一律要放在开头,也可以放在其他地方。但是不管放在那里,作者都要想办法突出它,着力写好它,使它处于显著的位置。
(三)巧妙地安排结构,还要善于将生活中真实可靠的一刹那进行相对的集中,必要的调动。如在《[[包身工]]》中,作者就很巧妙地把包身工所受的苦难的一些特写镜头和横断面,加以调动和集中,组织到一天来写。
( 四)展开合理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也就没有报告文学,那种把想象同虚构等同起来,从而认为在报告 文学创作中不需要想象的观点是不对的。想象是使报告文学增强文学性的一个重要手段。这 是因为报告的对象是已发生过的、有很大时间跨度的。理由曾说:“我写过马德里体育宫,但我没有到过;写过巴黎铁塔,但我没上去过;写到过闺房儿女私话,但本人保证没有去偷听过。写这些内容,如果排斥、离开了想象,还怎么写?”因此,只有展开想象,才能写好 。
需要说明的是,报告文学写作中的想象与小说创作中的想象不同。小说创作中的想象是故事 情节的生发,而报告文学写作中的想象是情节的落实、生活的再现。前者是创造想象,后者 是再造想象。报告文学作家写在稿纸上的远远落后于采访本上的,但有时也可能相反。如理由写的《[[痴情]]》的最后有一万多字,而采访本上只有几页。他写好后读给写的对象听,被写的人说:“真是那么一回事”。
(五)写好精彩议论在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最忌作者的议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而报告文学肩负着向读者“报告 ”的任务,它可以也应该向读者报告,说明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报告文学中常常出现作者的议论。这些议论如画龙点睛,写得形象而精彩,常常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
==议论写作==
(一)叙事写人进入激动人心的高潮时,常常因作者的感情难以抑制,情不自禁地站出来议论;而读者读到这里,也会感情激动,看到作者的议论会拍案叫绝,觉得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因此,这样的议论往往是作者、读者共同发出的心声。如《[[扬眉剑出鞘]]》写到栾菊杰负伤,决定继续比赛时,作者情不自禁地议论道:
呵!多么纯真的思想,多么可爱的品格!这就是我们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姑娘,站在欧洲击剑台上,经过独立的判断迸发出的心灵的火花!……我们应该为有这样毫光四射的年青一代而骄傲。
(二)在报告文学中发表议论,必须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作基础,否则议论就会“空洞”。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中的议论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如《[[包身工]]》最后一段对“包身工”制度 的议论。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采用比拟、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进行议论是必要的,有助于增强议论的艺术性。
选材的要求。报告文学选材的关键是紧扣典型性。即要选择典型的人物、事件、问题、现象等,选择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社会风貌和生活本质的题材,而不仅仅指单一的重点、热点和焦点题材。
采访的要求。报告文学采访较之一般新闻采访要细、要深。报告文学采访的时间、过程较长。报告文学采访是“心灵的采访”。
==立意角度==
报告文学的立意和角度的关键有3点:第一,要深入开掘,找到最有表现价值的角度,即最能表现社会生活本质和时代精神的角度。第二,在非虚构性的前提下,力避某些主观和客观上的消极因素的介入,做到既不刻意美化和拔高,也不刻意丑化和贬低,既“不虚美”,也“不隐恶”。第三,要有洞见和独到的发现,找到最具独特性的角度。
==谋篇结构==
报告文学结构的特殊性。报告文学面对的是确实存在的真实材料,但又不能对其作原原本本的简单罗列,而是要对其作取舍、剪裁;既要遵照真实人物本身的行为、思想、性格发展的实际,遵循客观事实、生活本身发展变化的逻辑,又要对它们作多种多样的艺术处理,使其得以艺术地再现。
报告文学结构的多样性。报告文学的结构形式灵活多样,如封闭式结构、开放性结构、板块式结构、卡片式结构等。
==写人手法==
写好人物是关键。报告文学写人物要注意:选好典型人物;运用典型的事件、片断和细节;用典型的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
非虚构基础上的想象腾飞。报告文学的想象不是创造性想象,而是再造性想象。在非虚构性这一轨道之上,报告文学可以展开想象,以再现事实、复原形象。
多种文体手法的渗透。首先,吸取小说手法;其次,吸取诗歌技巧;再次,吸取戏剧和影视技法;此外,还可吸取散文手法。
==参考文献==
[[Category: 800 語言、文學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