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楊慕琦

增加 2,655 位元組, 5 年前
基本完成
[[File: 楊慕琦.jpg|缩略图|240px|thumb|frame|'''楊慕琦'''[http://img.hkheadline.com/headline/af/figure/images/2010/10/20101020162339_2474.jpg 圖片鏈接][http://news.stheadline.com/figure/?id=161 圖片來源]]] '''楊慕琦'''(馬克•艾奇森•揚爵士,1886年6月30日—1974年5月12日),[[英國]]資深殖民地官員,楊慕琦爵士在1941年獲任命為第21任 香港 總督,並于9月就任,但三個月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軍香港,爆發香港保衛戰。 幾經奮力抵抗後,楊慕琦在1941年12月25日「黑色耶誕節」向日軍無條件投降,淪為戰俘。 他在戰時先後被監禁于香港半島酒店、臺灣及瀋陽,後期受盡非人折磨。 二戰在1945年8月結束後,楊慕琦沒有立即複任港督,而香港事務則暫由軍政府打理,直到他于翌年5月複任為止。 ==楊慕琦計畫==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香港在經歷日本統治三年零八個月後 (1941年12月 – 1945年8月)由英國政府奪回管治權。戰後的香港四周頹垣敗瓦,民間怨聲載道、對英國殖民政府於二戰期間的無能深感不滿。同一時候,有傳聞指中國政府會於戰後向英國提出收回香港。 英國政府一方面要繼續實行殖民統治,另一方面又要遵守己方在戰後提出去殖民化(decolonization)的承諾。 因此,港督楊慕琦 (Sir Mark Young, 1886-1974, 於1941、1946-7年間擔任 港督) 於1946年提出「楊慕琦計劃」(The Young Plan),意圖改革香港的政治制度並給予港人更多政治權利。可是,「楊慕琦計劃」得不到英國政府的首肯;香港市民亦普遍不支持該方案。曾被認為是香港民主改革第一步的「楊慕琦計劃」亦於1952年正式被英國政府否決。<ref>{{cite web|url=https://www.vjmedia.com.hk/articles/2013/12/19/57368|title=香港戰後民主發展:功敗垂成的「楊慕琦計劃」}}</ref> 「楊慕琦計劃」的失敗,令歷史學家提出了數個問題:首先,為何英國政府在提倡去殖民化的同時又否決含有民主成份的「楊慕琦計劃」? 其次,為何香港人會反對一個給予他們更多參與政治決策機會的方案? 最後,「楊慕琦計劃」的失敗對香港的民主或政制發展有何啟發? 本文會以這三條問題來作基礎,分析為何「楊慕琦計劃」會失敗而回。筆者認為,「楊慕琦計劃」失敗的主因為戰後香港人的務實考慮及英國官員的政治衝量。「楊慕琦計劃」雖然沒有落實,但其對香港及後的政制改革依然有很大影響。 ==參考來源=={{Reflist}}
2,86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