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梅旸春

增加 7,903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梅旸春''' (1900—1962) 谱名炳沣,字秀珊,江西南昌县人,杰出桥梁专家。设计主持了钱塘江大桥、澜沧江大桥、南…”
'''梅旸春''' (1900—1962) 谱名炳沣,字秀珊,[[江西]]南昌县人,杰出桥梁专家。设计主持了[[钱塘江大桥]]、澜沧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和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ref>[https://www.sohu.com/a/419817077_669196 【赓续传承】向梅旸春老专家致敬],搜狐,2020-09-21</ref>

==个人简介==

梅旸春早年聪颖,在南昌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土木系,后又入电机系加读两年,1923年毕业,派赴美深造。入美国普渡大学机械系学习,获硕士学位。但其志愿却在桥梁事业,1925年参加美国[[费城]]桥梁公司工作。因其工作勤奋且有成绩,网球运动亦甚出色而被误认为日本人。

梅旸春深以为耻,决心以自己的业绩建立起中国的伟大形象。1928年回国,在南昌工业专门学校任教。与黄宗珍女士邂逅并结成终身伴侣。后来毕生转战于全国江河之上,建设桥梁,成为卓越的桥梁专家。

==人物经历==

1934年,[[茅以升]]博士受托组织筹建钱塘江大桥,聘梅旸春为正工程司。老母训以事业为重,乃挈妇将雏赴杭,担任钱塘江公铁两用桥的设计工作。此时国内钢铁生产落后,需向国外定制。为了减轻重量、节约资金,在国内首次采用铬铜合金钢。当设计图完成向英国道门朗公司承订时,英国公司拘泥于本身经验,提出修改图纸。梅旸春以精辟的理论和实际经验,直接与之对话,据理力争,使对方折服,为中国工程师扬眉吐气。

1937年[[钱塘江]]桥通车,三个月后,日军入侵杭州,在完成了建桥和炸桥的任务之后,工程处步步向后方撤退。在此前两年,因武汉拟有建设长江大桥之举,由茅以升领导的钱塘江桥工程处为之策划。1936年完成初步规划,钱塘江桥通车前后,梅旸春赴汉,任汉口市政府工务科长,主持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前期工作。1938年武汉沦陷,梅旸春撤退到后方,再辗转到昆明,担任原交通部桥梁设计处正工程司。

1944年梅旸春进入茅以升组织的重庆缆车公司任总工程司兼工务处长,设计建造了[[重庆市]]第一座登山缆车——望龙门缆车。从今天看来,这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工程。但在那个时代,有这样的工程已是不易,主持这一工程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兼备土木、机械、电机等方面专长,梅旸春一举成功。

茅以升先生预见到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于是组织了中国桥梁公司,拟担负起战后重建中国的土建和桥梁工程任务。1946年,成立了该公司的武汉分公司,梅旸春担任武汉分公司经理。原想承担建设武汉长江大桥。但抗战后国民党热衷于内战,经济萧条、货币贬值、极少有工程可做。于是分公司承揽了一些工厂厂房安装、火车单机转盘等项目,比较大的如江西萍乡煤矿缆道工程。饥不择食,什么事都做,这就发挥了梅旸春技术多面的优势,从而使分公司得以在斗争中求生存,直至解放。

1949年武汉解放,人民政府给予他极大的信任,保荐梅旸春随军南下,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参加抢修粤汉铁路被破坏的桥梁,发挥了他处理桥梁特殊技术问题的机变的才能,功绩卓著。因此,当抢修完毕后,被任命为铁道部设计局副局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由李文骥倡议,茅以升领衔,梅旸春等签名,向中央上报了《[[筹建武汉纪念桥建议书]]》,建设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纪念建筑”。其契机正和中央的宏图相合。铁道部成立“桥梁委员会”着手建桥,命梅旸春兼任武汉长江大桥测量钻探队队长,组织和带领队伍在武汉三镇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测量、钻探和调查工作,并请地质专家谷德振为武汉地区的地质情况从宏规上予以推论。为了解决建桥前京汉、粤汉两线的联系,梅旸春又倡议和领导设计建设了临时火车轮渡工程。

在地方党政支持和技术上驾轻就熟的情况下,很快就完成了勘测任务。1950年成立武汉长江大桥设计组,地点在北京,梅旸春奔走两地进行指导。他根据当年和茅以升所拟定的武汉长江大桥方案,亲自绘制140十3×280十140米五孔拱桁伸臂梁方案,桥下净空33米,以资参考。当时由于牵涉到多方面的因素,又受制于政治形势和财力物力、技术条件,最后采取的是由苏联供应低碳钢料和苏联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的方案,即现在所建的9孔128米平弦双层钢桁架桥,桥下净空28米。

1953年成立武汉大桥工程局,彭敏为局长兼总工程师,后以汪菊潜为总工程师,梅旸春为副总[[工程师]]。他由京返汉,参加代表团赴苏联访问。归国后,配合苏联专家与从全国调集而来的当年桥梁界的精粹,共同努力。中苏两国技术人员从规划、设计、试验到施工布局协同战斗,结成了很好的友谊。在武汉长江大桥上下部结构,尤其是下部结构中有所创新。

1955年由梅旸春主办向全国著名建筑设计单位和院校征求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建筑及引桥方案,得25式,经顾问委员会评审,政务院周恩来总理批定,采用第25号方案。

在武汉长江大桥及其附属工程施工过程中,梅旸春以历来注重第一手实践的主导思想和工作方法,经常出入施工现场,解决施工中困难,虽屡遇险情,乐之不疲,工程进行神速。在武汉长江大桥已具有一定规模的1956年,梅旸春因工作需要,奉调回北京担任铁道部基建总局副总工程师。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后,在京的梅旸春奉铁道部命令着手研究南京、芜湖、宜都长江三大桥工程的技术问题。

1958年,中央正式决定修建南京长江大桥,将武汉大桥工程局改名为大桥工程局,彭敏为局长,梅旸春为总工程师。第一座用国产材料,国人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发愤图强,自力更生的长江特大桥开始兴建。

南京长江大桥桥址处江面宽约1500米,水深平均约30米,河床覆盖层一般为35—48米,最厚处达90米。桥墩除靠浦口岸1号墩外都做到覆盖层下的石层之上。各个桥墩处的地质水文条件都不一样,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一个桥墩的设计施工经验可作为下一个桥墩的借鉴,以改进和发展设计。因此,水中桥墩是一个一个地予以建成的,采用了除了锁口管柱沉井外的多种构造形式,并首次在南京桥应用了预加应力钢筋混凝土技术于大直径管柱和引桥的梁部。一切都通过精心试验才作出决定。

南京长江大桥工程指挥部就设在[[长江]]与秦淮河支流金水河入江的交叉口上,从办公室的江堤上便可看到工地。江边有指挥部的专用码头,上船三分钟内可以到达水上施工的墩位。这样逼近战场的指挥,情况了如指掌,自然可操胜算。

==所得荣誉==

南京长江大桥于1968年建成。1985年获国家首届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梅旸春为第一获奖者。梅旸春所培养出来的桥梁专家们,不断地在完成长江大河上一座座伟大的桥梁。梅旸春的业迹,永远载入光荣的史册。

==视频==
===<center> 梅旸春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乔振宇演绎梅旸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center>
<center>{{#iDisplay:p09251s84ft|560|390|qq}}</center>

<center>朱海涛哽咽回忆梅旸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的是哭死!</center>
<center>{{#iDisplay:n3154qlnrvr|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設計師]]
280,26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