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9
次編輯
變更
體液
,無編輯摘要
*體液(body fluid),人體內所含液體。體液是一種溶液,溶劑是水,溶質是葡萄糖、蛋白質、脂肪、激素、酶、尿素等有機物,及鈉、鉀、鈣、鎂、氯、HCO婣、HPO厈、SO厈及O2、CO2等無機物。
**體液並非「死水一潭」,而是不斷進行著新陳代謝,與外環境進行物質交換,但又通過機體的各種生理調節,始終保持相對穩定,主要是體液容量、滲透壓、pH值及各種溶質濃度的穩定,以保證組織細胞的各種生命活動得以正常進行。
**體液及其平衡在醫學上具有極重要地位,它涉及到醫學的各個學科。
*體液-人體內所含液體。
**體液是一種溶液,溶劑是水,溶質是葡萄糖、蛋白質、脂肪、激素、酶、尿素等有機物,及鈉、鉀、鈣、鎂、氯、HCO婣、HPO厈、SO厈及O2、CO2等無機物。
**沒有體液也就沒有生命。消化道、肺、腎、內分泌等疾病,均可影響體液平衡,而體液平衡失調又可引起全身各器官功能的正常運行,例如低鈣血症可致驚厥,高鉀血症可致心跳驟停,低血糖可致昏迷等。因此體液及其平衡在醫學上具有極重要地位,它涉及到醫學的各個學科。
*正常人體重量的60%左右由體液組成。女性脂肪組織較豐富,而脂肪組織幾乎不含水分,因此其體液約佔體重的50%。其他肥胖者情況亦類似。兒童體液相對比成人豐富。新生兒體液約佔體重的78%,嬰兒佔70%,1歲以上小兒則漸接近成人水平。老年人肌肉等組織萎縮,體液也相對減少。
*體液的2/3分布在細胞內,稱為細胞內液(占體重的40%);1/3分布於細胞外,稱為細胞外液。細胞外液又可分為兩部分:其3/4位於細胞間區,稱為細胞間液或間質液(占體重的5%);餘1/4分布在血管內,即血漿液(占體重的15%)。各部分體液間保持著動態平衡。細胞外液構成人體細胞賴以生成的內環境,細胞在間質液中,猶如原始生物生活在海水中(外環境)一般。海水的電解質成分與細胞外液十分相似。動物內環境的形成,是演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
*人體的淋巴液、腦脊液及胸、腹、心包腔液及骨間質中的少量液體,均屬細胞間液範圍。胃腸道內所含液體並不屬體液,因為它實際存在於體外,只是流經消化道。這部分液體雖在體外,卻不斷與體液進行交換,即消化腺分泌大量液體進入消化道,而又將其大部與飲食一起重新吸收入體內,故有人稱其為第三間隙液。
===體液對於身體的重要性===
*血液、汗液、淚液,這些體液透露出哪些健康信息?科學家和醫生一直都在體液中尋找人體健康的各種線索,但現在,他們發現體液所隱藏的人體秘密比我們原先想像得還要多——另外,我們現在越來越容易自己檢驗這些體液了。
**目前有很多技術宣稱可以自助檢查懷孕、流感和炎症。X-Prize基金會也在舉行一場競賽,希望開發下一代醫用三錄儀,以便診斷各種疾病。
**未來5至10年有望出現更多的醫療檢驗技術,湧現更多的信息來源——包括一些令人感到尷尬的分泌物。
*很多工具都與驗血有關。「可以通過血液檢查出你吃過什麼,也可以了解你的身體狀況。」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口腔生物學家蓋伊·卡朋特(Guy Carpenter)說。
*費城莫奈爾化學感官中心(Monell Chemical Senses Center)的喬治·普雷迪(George Preti)表示,還有可能出現一些能夠檢驗其他分泌物的技術。
**他現在正在調查耳垢所能透露出的健康信息。與血液不同,耳垢是一種脂質代謝物,因此其中的某些分子濃度可能很高,比水性液體更容易檢驗。
**「如果某類代謝物易於溶解在油脂中,或許就很容易在耳垢中找到。」普雷迪說。
**例如,可以通過嗅聞耳垢的方式診斷楓糖漿尿症(這種遺傳病的患者無法分解蛋白質的某些部分):「聞起來很像楓糖漿。」普雷迪說。他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結論顯示,東亞人的耳垢氣味與歐洲人、非洲人和美洲人都有所不同——這一點與體味類似。「我們已經發現一些跡象顯示,耳垢中可以找到一些與疾病相關的信號;還有一些信息可以揭示出你去過哪裏,以及你吃過什麼。」普雷迪指出,在診斷某些疾病時,耳垢究竟能否比血液和其他體液發揮更大的作用,仍然有待觀察。
*醫務人員一直在使用汗液篩查患有囊性纖維症的新生兒,因為這種體液可以改變汗液中的納和氯之間的平衡。
**現在還開發出了一些可穿戴設備,可以提醒運動員注意電解質的變化,因為這有可能預示著他們即將因為脫水或過度運動而體力不支。
**汗液監測技術的一大好處在於,這一過程可以被動完成——不必自己扎針,甚至根本不需要使用分泌物——可以直接貼身安裝一個電子汗液傳感器,便能無線傳輸信息,而佩戴者本身甚至完全不會注意到它的存在。
**「汗液包含標記分子,但這是一個很大的變數,這很可能導致它難以直接應用於臨牀。」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生物化學系主任傑裏米·尼克爾森(Jeremy NIckolson)說。
**它的構成還會受到我們皮膚上的微生物活動的影響。
*血液往往能提供更加精確的結果,讓我們更好地了解體內的實際情況,原因在於它經過了人體組織的層層浸潤,而人體也會嚴格控制血液的基本成分。
**小小的一滴血,仍然蘊含著很大的潛力,而不僅僅局限於目前所能進行的檢查。
**例如,荷蘭伊拉斯慕斯大學(Erasmus University)醫學中心的曼弗雷德·凱瑟爾(Manfred Kayser)目前正在開發新型DNA檢驗方法,有可能通過血液樣本預測一個人的年齡、體貌特徵、所在地區等,這便可以幫助警方確定犯罪嫌疑人或者已經高度腐爛的屍體的身份。
*最令人振奮的還是寄生在我們身體內外的微生物所具備的潛在檢驗價值。
**「我們認為,血液代謝物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源自體內的微生物。」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遺傳流行病學教授、《飲食神話》(The Diet Myth)一書的作者蒂姆·斯佩克特(Tim Spector)說。現在已經逐步明確,這些微生物會以不可思議的方式影響我們的健康。
**例如,影響情緒的血清素並不僅僅源自腦細胞;某些腸道細菌同樣會生成這種物質,進而引發憂鬱。
*觀察細菌叢變化的最佳渠道卻是糞便。「如果你給我一份糞便樣本和一份DNA樣本,我就可以通過糞便了解到比DNA更加豐富的信息。」斯佩克特說。
**因為兩個人之間的基因相似率高達99.9%,但微生物的相似率卻只有10%至20%。而最近的研究也表明,我們腸道中的微生物會受到飲食結構和居住地的影響,這最終將體現在糞便上。
**「我們可以識別出歐洲人、非洲人和南美洲人的差異,早期數據甚至表明,分別居住在蘇格蘭和英格蘭的一對雙胞胎也會存在差異。」斯佩克特說。
*分析糞便中的微生物及其生成的化學物質不僅能幫助我們篩查抑鬱症、肥胖症和糖尿病等複雜疾病,還可以提供一些早期信號,幫助我們提前注意身體可能存在危險的老年人,並為其提供額外的關懷。
**「當老年人的身體衰退時,一些腸道微生物的含量會顯著上升,還有一些則會顯著下降。」斯佩克特說。
*隨著這些信息來源逐漸成熟,加之分析成本不斷下降,自檢設備必然會形成趨勢。
**這將推動醫療民主化,降低人們出門看病的必要性,使之可以自主監測健康狀況,並為自己的健康肩負更大的責任。
**這也有可能引發不必要的擔憂和錯誤的導向。「我們可以為人們提供各種檢驗手段,但解讀這些檢驗結果卻需要醫療人員的指導。」
*要不了多久,只需要一小份血液、汗液甚至耳垢樣本,就可以全面了解我們的習慣、健康和其他信息。<ref name="BBC英倫網">{{cite web |url=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vert_fut/2016/01/160107_vert_fut_the-future-of-medicine | title= 醫療的未來:檢驗體液尋找健康線索| language=zh | date=2016-01-07 | publisher=BBC英倫網 | author= | accessdate=2021-10-26}}</ref>
==参考來源==
{{Reflist}}
[[File:青木宣親.jpg | thumb | 300px | 青木宣親 <br> [http://sports.ltn.com.tw/news/breakingnews/1954901 原圖鏈接] ]]
[[Category:412 公共衛生]]
[[Category:415 西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