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格罗非

增加 18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菲尔德·格罗菲
| 圖像 = [[File:菲尔德·格罗菲.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baike.soso.com/p/20130809/20130809232018-1766524777.jpg 原图链接]]]}}
[[ 菲尔德·格罗菲 ]] (Ferde Grofe,1892-1972),[[美国]]作曲家,自幼从父学中提琴,从母亲学钢琴、小提琴与和声。因家境贫寒,少时曾当过报童、司机和书籍装订工人。十七岁入洛杉矶交响乐团任中提琴手。二十八岁起在[[惠特曼]]领导的爵士乐团里当钢琴演奏员并从事乐曲编配和指挥。1924年由于为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配器而一举成名,后专业从事创作。在他的作品中,以描绘亚利桑那州北部自然风光的管弦乐组曲《[[大峡谷]]》最为著名。 《[[密西西比河组曲]]》 、 《[[好莱坞组曲]]》 、 《[[加利福尼亚组曲]]》等也颇受音乐听众的欢迎。<refname="百度">[[维普网]]{{cite web |url=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84392982.html |title=美国作曲家格罗非以创作带什么风格的交响曲著称| accessdate=2011-06-26}}</ref>
=简介=
格罗菲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作曲家、小提琴家和钢琴家。他对美国现代音乐的创立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创作风格上,他与另一位美国现代作曲家格什文相近,他们二人同为[[美国]]现代杰出的民族作曲家。
他独特的创作手法,是把[[古典音乐]]和美国[[爵士音乐]]的表现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他的作品音乐语言洗练而又通俗易懂,既有美国民族的气质又有欧洲音乐的传统风格。
格罗菲1892年3月27日生于[[纽约]]。父亲是 [[ 波士顿 ]] 歌剧团的歌手,母亲曾在莱比锡学习过器乐演奏。[[格罗菲]]幼年时跟母亲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少年时代,他一边从事家庭劳动,一边学习作曲,还经常到咖啡馆里演奏钢琴。他十七岁时在[[洛杉矶]]交响乐团谋到一个中提琴手的职位,一直工作了十几年。在这期间,他继续学习作曲,并依旧到咖啡馆或舞厅演奏。1910年,格罗菲被聘请到怀特曼爵士乐队担任钢琴演奏员、作曲兼配器和乐队副指挥。他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音乐感觉和他在交响乐团与爵士乐队的实践经验,努力创作出古典音乐与爵士音乐相结合的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1924年,他成功地为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作了管弦乐配器。这一成功使他名声大震,奠定了他作为作曲家的牢固地位。对于发展新的乐器效果的兴趣以及对于把爵士音乐融合于严肃音乐之中的设想,使格罗菲与 [[ 保罗·怀特曼]](P.Whiteman,1890-1967)走到了一起.当时(1920年),怀特曼正在组建他的"交响爵士乐团",格罗菲便成了乐团的乐曲改编者、钢琴演奏员,有时还客串担任副指挥或充当小提琴独奏乐师.格罗菲的第一首改编曲《[[窃窃私语]]》由怀特曼灌成唱片后,获得了成功,销售达一百五十万张.1924年,为格什文的《[[布鲁斯狂想曲]]》配器又使格罗菲声名大振.同年,格罗菲还写出了一部大型管弦乐曲《[[百老汇之夜]]》和一部音诗《[[密西西比]]》(后经改编,成为《密西西比》组曲).1931年格罗菲完成了他最受欢迎的作品---《[[大峡谷]]》组曲,这部作品的问世使格罗菲从原乐曲改编者的地位一跃而成为成功的作曲家.1932年,格罗菲离开了怀特曼,独自从事自己的音乐事业---作曲改编和指挥.他的作品还有《[[钢铁]]》交响曲、《[[克努特·罗克尼]]》、《[[大都会]]》、《[[自由颂]]》、《[[马克·吐温]]》组曲、《[[车轮]]》组曲、 《[[好莱坞]]》组曲等.1937年,格罗菲还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成功地举行了一次全部演出自己作品的音乐会,由他自己指挥;在1940年1941年纽约的音乐季中,他又一次指挥了自己的作品.
=音乐风格=
格罗菲的音乐风格以擅长绘画般的描写为主,这种手法听来好像是把 [[ 门德尔松 ]] 、[[德彪西]]的音乐奇妙地与瓦格纳纳的音乐融汇一体一般,给人以清新、热情、生动之感.异常鲜明的乐器色彩对比也是格罗菲惯用的手法之一,这使他的音乐显得层次分明、色彩绚丽,而爵士乐语汇的广泛使用又给他的作品带来了明显的美国气质。
1972年3月27日,格罗菲逝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莫尼卡,终年八十岁。
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的[[科罗拉多河大峡谷]],长达三百五十公里,宽六至二十九公里,景色颇为壮丽,是世界上罕见的自然奇观。大峡谷的断崖绝壁最深达一千六百二十米,由于各岩层质地不同,色彩也迥然相异,在不同时间的日照下,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纷呈,仿佛是一条五光十色、斑斓夺目的彩虹;而在月夜,大峡谷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展现出朦胧而富有诗意的意境;如果适逢暴雨,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在所有的小径上,水流瀑布般地沸腾着,谷底的科罗拉多河也随之狂怒起来。这种富于诗情画意的景色,无疑刺激了作曲家的创作欲望,同时也为作曲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音乐素材。
美国当代著名作曲家格罗菲曾多次赴 [[ 大峡谷 ]] 旅游。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决心以音乐来描述大峡谷变幻无穷的美。 经过多年酝酿后, [[格罗菲]]在1921年写出了第一乐章“日出”,但到这部组曲全部五个乐章最终完成时,已是十年后的1931年了。
==[[第一乐章]]==
8,3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