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49
次編輯
變更
闫崇年
,無編輯摘要
| 图像 =
[[File:闫崇年444.jpg|缩略图
|center|[http://imgcacheimg00.cjmxhc360.com/starbroadcast/201609201205/20160929211939793201205290942438690.jpg 原图链接] [httpshttp://starimage.cjmxso.com/201609/1182431.shtml v?src=360baike_sidepicmore&q=%E9%98%8E%E5%B4%87%E5%B9%B4&correct=%E9%98%8E%E5%B4%87%E5%B9%B4&cmsid=1cd8a41e1df04136847d915b32922222&cmran=0&cmras=0&cn=0&gn=0&kn=8#multiple=0&gsrc=1&dataindex=11&id=b3dfcb6a1d5766b677bdd1ff89b2a393&currsn=0&jdx=11&fsn=68&adsimgsn=0 来 自明星网自360图片]]]
| 出生日期 = 1934年4月24日
| 出生地 = 山东蓬莱
| 职业 = 学者、北京满学会会长、著名历史学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
'''阎崇年''',山东 [[ 蓬莱 ]] 人,汉族, 现任 [[ 北京社会科学院 ]] 满学研究所研究员、 [[ 北京满学会 ]] 会长、 [[ 中国紫禁城学会 ]] 副会长 , [[ 北京孔庙与国子监 ]] 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名誉馆长 。著名历史学家,央视《 [[ 百家讲坛 ]] 》主讲人。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清史、 [[ 满学 ]] ,兼及北京史。为央视《百家讲坛》主讲" [[ 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大故宫" ]] 和"御窑千年"等系列讲座,在国内外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被誉为《百家讲坛》的"开坛元勋"。论文集有《燕步集》 [[ 《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 ]] 、《满学论集》《清史论集》《阎崇年自选集》等 ;专著有《 [[ 努尔哈赤传 ]] 》《清朝开国史》(上下卷)《康熙帝大传》《古都北京》(中、英、法、德文版)《袁崇焕传》等。主要作品结为25卷本《阎崇年集》、主要论文结为《阎崇年自选集》 。主编学术丛刊《 [[ 满学研究 ]] 》第一至七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等 。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百余篇 。
倡议并主持第一至第五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 人物经历 ==
=== 早年生活 ===
1934年4月24日,阎崇年出生在山东 [[ 蓬莱的 ]] 解宋营一户渔民家庭,阎崇年在这个半渔半农的村子一直生活到15岁。
[[File:闫崇年555.jpg|缩略图]]
谈起童年,他还有很清楚的印象。那时他随着家里务农,也随着渔民出海,体会过烈日炎炎的辛苦,也见过波涛汹涌的危险场面。这些经历,对他后来的人生道路影响很大。也正是在村里,阎崇年开始上学读书,也初次接触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阎崇年从北京市第六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著名历史学家 [[ 白寿彝 ]] 教授。"老师主张历史不要光是在书斋里研究,要把历史还给群众,要用历史知识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主张既要对历史进行学术研究,又要注重对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
阎崇年对历史的研究十分痴迷,为此还曾遭受过磨难。他曾在一所学校工作,有人说他走"白专"道路,是"右倾",于是在1963年到1965年期间,他被下放到地处 [[ 居庸关 ]]的 北京南口农场,进行思想改造。逆境中阎崇年仍然不忘偷看历史书籍。一次他被找去谈话。领导问:"你为什么到农场?"他说:"改造思想。""改造思想你为什么看线装书(历史书)?"他说:"我学清史啊,那时没有洋装书。"这位领导较为开明,没再批评他,只是让他注意群众影响,并安排他值夜班的工作,使他能有更多的时间读书。回想那段往事。
书看得越多,阎崇年处事就越加地沉稳。"文革"期间,他既不参加"保皇派"、也不参加"造反派",称自己是"逍遥派"。"文革"10年他没挨过斗,也没被抄过家。
'''学术足迹'''
阎崇年回忆说:"我在中学时开始喜欢历史,从高中毕业后我就开始学历史,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了。我的中学是北京市第六中学,是当时全市最好的中学之一。考试时,我的历史成绩非常好。我的数理化成绩也很好,考过班上与全年级的第一。大学历史课学完后,就要选择某段历史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最初选择的是 [[ 先秦 ]] 的历史。当时,我二十多岁,去找一位我很崇拜的老先生,给他看我写的文章。老先生说好,鼓励我。他又提出自己的看法,说你最好不要研究 [[ 先秦 ]] 史,研究先秦史的优势在 [[ 西安,陕西 ]] 的 [[ 考古发现 ]] 与文献的第一手资料在那里。你在北京,从地理区位的优势上讲,你最好研究 [[ 清朝历史 ]] ,北京是清朝历史的重地。我觉得老人家讲得非常有道理。从1962年开始,我就开始研究清朝历史,一直没有动摇过。"
阎崇年回忆说:"我作为一位布衣学者,个人心力之所及,主要做了三件事:
[[File:闫崇年777.jpg|缩略图]]
'''回报民众'''
从2004年3月走上《 [[ 百家讲坛 ]] 》,阎崇年已经渐渐成为一个公众人物。有人评价其大器晚成,到了70岁才盛名在外。但阎崇年却认为,成功是一个过程,没有终点。
"其实我到中央电视台《 [[ 百家讲坛 ]] 》之前,同行都知道我。世界上从事清史和满学研究的同行,也都知道我。但是走向广大的观众,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群体,我却还是第一次。"阎崇年指出,一个专家学者,首先必须要同行认可才行,其次,才要广大群众的认可。"一个人得到两个认可是很难的。纯学者的话,有同行认可就可以了。能够走向广大群众,再得到他们的认可,当然就更好了。"
在求学路上屡获助学金帮助的阎崇年,更是把回报民众作为学者的职责之一。"一个学者有多种责任,第一种责任叫做学术责任。主要是与同行交流,推动学术交流。但学者还应有别的责任,就是把所学的知识,来自人民的,还要还给人民。我学习和研究清史有50年了,我想把我学的东西尽可能地回报给社会,回报给民众。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学者应该有的责任。
'''正说风尚'''
2004年,阎崇年初 登CCTV登[[CCTV-10 ]] 频道" [[ 百家讲坛]]",
阎崇年教授和易中天、王立群教授
阎崇年教授和易中天、王立群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