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纽曼

增加 891 位元組, 5 年前
人物评价
<p style="text-indent:2em;">1832年, 由于与他所在学院上层的意见分歧,他辞去了导师的职务。从那时开始,他留在牛津致力与教会历史和宗教问题的研究。
== 人物评价 ==
[[File:Db73cfcc.jpg|缩略图|right|[http://s13.sinaimg.cn/bmiddle/5455bcd145104db73cfcc 原图链接][http://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95%99%E8%82%B2%E5%AE%B6%E7%BA%BD%E6%9B%BC%E8%91%97%E4%BD%9C&step_word=&hs=2&pn=208&spn=0&di=198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2&ie=utf-8&oe=utf-8&in=&cl=2&lm=-1&st=-1&cs=1964528478%2C3538974788&os=868678009%2C4173043403&simid=4160559191%2C829301821&adpicid=0&lpn=0&ln=253&fr=&fmq=1550581401884_R&fm=result&ic=&s=undefined&hd=&latest=&copyright=&se=&sme=&tab=0&width=&height=&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s13.sinaimg.cn%2Fbmiddle%2F5455bcd145104db73cfcc&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ks52_z%26e3Bftgw_z%26e3BvgAzdH3F1r55sAzdH3Fks52AzdH3FfAzdH3Fks52_c9cckv18a8aal2t4_z%26e3Bip4s&gsm=96&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来自百度图片]]]
 
<p style="text-indent:2em;">'''纽曼'''在写作《大学的理想》时,构成自由教育的传统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开始发生变革:始于18 世纪末的法国和美国的政治革命,宣布人人都应有政治自由。随着社会的进步,宗教社会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科学的社会地位和影响逐渐上升,科学知识精英开始取代传统的宗教知识精英成为社会的主导。为了顺应这些变化,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英国资产阶级把目光 投向了高等教育。但以牛津和剑桥为代表的英国大学固守传统,注重理性培养和性格养成,排斥科学教育。</p>
<p style="text-indent:2em;">他认为大学的目的是两方面的。首先,大学教育是理智的,而非道德的。大学教育的目的是理智训练,发展人的理性。其次,大学教育重在传播和推广知识而非增扩知识。综合这两方面,他认为大学教育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智能力。他认为大学教育应提供普遍性的知识(具有普通意义的真理)和完整的知识(不能把神学排除在大学教授的知识之外),而不是狭隘的专业知识。他所说的知识既包括具体的科学真理,也包括经过抽象、被科学化了的哲学知识。他认为,“知识是一种心智状态和条件”。因此 ,追求知识必然是一种精神追求,而精神追求的最大目的也在于精神本身。所以,他主张,“知识本身即为目的”。大学只有把哲学知识包括在其传授的知识范畴之内,并且为知识而知识,才能更适于理智培养。</p>
<p style="text-indent:2em;">纽曼曾在牛津生活了二十余年。牛津的精髓一一学院制、寄宿制、导师制一一构成了他的大学理想的重要内容.此外,他的宗教生涯也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大学理想。纽曼曾是英国国教徒,后于1845年版依罗马天主教.他对当时新兴的大学和学院把神学排斥在外的做法很不以为然。他在前言中指出,大学相对于教会是独立的。但如果离开了教会的帮助大学就不能充分地完成其目的,因为教会对实现大学的完整性是必要的,神学作为宗教真理应是这种完整的知识体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宗教的介入非但不会改变大学的特征,反倒会使大学在履行其智育职贵的过程中表现得更稳健。</p>
<p style="text-indent:2em;">纽曼的大学理想涉及大学的性质、目的、功能,大学教育的原则、方法和内容,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大学与教会的关系,等等.他的大学理想是一种代表了经典自由教育哲学的大学理想,具有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大学的理想》在出版一百多年后的今天 , 仍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1,9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