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0
次編輯
變更
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無編輯摘要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又称:'''生物多样性国际日'''),是鉴于公共教育和增强民众生态意识对在各层面执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重要性,联合国大会于2000年12月20日通过了第55/201号决议,宣布每年5月22日,即《[[生物多样性公约]]》通过之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2020年5月20日,202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ref>[ http://www.cctv.com/special/586/1/30611.html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5月22日)], 国家地理 , 2021-06-05</ref>
==背景信息==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 [[ 基因多样性 ]] 、 [[ 物种多样性 ]] 和 [[ 生态系统多样性 ]] 。
生物入侵则是指外地生物进入另一地区,因为在此地区没有天敌,会较快繁殖而形成种群,打破本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对本地物种的生存造成威胁。生物入侵是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提供人类所有的 [[ 食物 ]] 和 [[ 木材 ]] 、 [[ 纤维 ]] 、 [[ 油料 ]] 、 [[ 橡胶 ]] 等重要的工业原料。中医药绝大部分来自生物,截至如今,直接和间接用于医药的生物已超过3万种。可以说,保护生物多样性就等于保护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保护了人类文化多样性基础,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但是,随着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比如 [[ 森林砍伐 ]] 、 [[ 植被破坏 ]] 、 [[ 滥捕乱猎 ]] 、 [[ 滥采乱伐 ]] 等,如今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小时一种的速度消失。而物种一旦消失,就不会再生。消失的物种不仅会使人类失去一种自然资源,还会通过生物链引起连锁反应,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35亿年前,从地球上有生物出现时起,就不断地有新的物种产生与灭绝,迄今为止,地球上存在的生物约有300万-1000万种以上,有案可查的有150万种,而人类研究和被利用的生物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若干年来,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已受到严重威胁,许多物种正变成濒危物种。 [[ 美国 ]] 国会技术监督局认为,如果人类消费方式和破坏作用得不到遏止的话,到公元2000年,地球上15-20%的物种将会消失,这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状态下的1000倍。上个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开始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公约。1992年,我国成为世界上首先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六个国家之一,并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发展历史==
1992年5月内罗毕会议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协议文本]]》。《[[公约]]》于1992年6月5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开放签字,并于1993年12月29日生效。缔约国第一次会议1994年11月在巴哈马召开,会议建议12月29日即《[[公约]]》生效的日子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同时,联大敦促联合国秘书长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从各个方面采取必要措施,以期确保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活动的连续如期举行。
1992年,在 [[ 巴西 ]] 当时的首都 [[ 里约热内卢 ]] 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3个国家签署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
1994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29日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以提高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
针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前所未有的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状况,《[[生物多样性公约]]》各缔约方承诺到2010年在全球、区域和国家层次上大幅降低如今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以此为减轻贫困并造福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作出贡献。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a0301g2gqzq|480|270|qq}}
<center>生物多样性国际日</center>
</center>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