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32
次編輯
變更
回归线
,新条目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回归线</big> '''
|-
|
[[File:Diqiubei.jpg|缩略图|居中|[https://img.mianfeiwendang.com/pic/285e44eefbbd378919bb6f4f/1-810-jpg_6-1080-0-0-1080.jpg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回归线
外文名: tropic
拼 音: huí guī xiàn
纬 度: 北:23°26′N;南:23°26′S
定 义: 太阳直射移动的分界线
意 义: 温带与热带分界线
周 长: 36800公里
|}
'''回归线'''指的是[[地球]]上南、北纬23°26′的两条[[纬度]]圈,是[[太阳]]每年在地球上直射来回移动的分界线。北纬23°26′称为北回归线,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点的最北界线。南纬23°26′称为南回归线,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点的最南界线。
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我国[[云南]]、[[广东]]、[[广西]]等省区。<ref>[https://baike.so.com/doc/2575340-2719560.html 南北回归线 ]360</ref>
==详细解释==
南北回归线就是南纬和北纬纬度为23°26′的那条纬线(北回归线:23°26′N,南回归线23°26′S)。南回归线是太阳在南半球能够直射到的最远位置,大约在南纬23°26′,与纬度线平行。每年[[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的纬度达到最大,此时正是南半球的盛夏,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并始终在南纬23°26′附近和北纬23°26′附近的两个纬度圈之间周而复始地循环移动。
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地球[[自转]]轴,是一根通过地球南北两极和地球中心的假想线)与黄道面(公转轨道平面)永远保持66°34′南北回归线的交角。也就是说,地球总是斜着身子在绕着太阳旋转。这样,地球有时是北半球倾向太阳,有时又是南半球倾向太阳,因而太阳光直射地球的位置会随时间而发生南北的移动。
从冬至到夏至:
到夏至这一天,太阳光直射点从南纬23°26′渐渐向北移动,移至北纬23°26′的纬线上,即到达最北端的直射点。过了夏至,太阳光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直到到达最南端的直射点,即南纬23°26′。
北半球受太阳照射的时间逐渐减少。北纬23°26′的纬线是太阳光在北半球上直射点的最北界限,因此把这条纬线称为北回归线。冬至时太阳光直射在南纬23°26′的纬线上,冬至过后,太阳光又开始逐渐北移,到夏至时,再次直射北回归线。南纬23°26′的纬线则是太阳光在南半球上直射点的最南界限,因此把这条纬线称为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就随着地球的公转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根据以上原理存在以下现象:北回归线以北,一年四季,中午的时候,太阳所在的方向都是正南方,看太阳要往南看,物体的影子朝北,比如中国的北京;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中午的时候,太阳都在正北方,看太阳要往北看,物体的影子朝南,比如澳大利亚的悉尼。而两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中午时太阳的位置方向则随季节变换,有的时候在正南方,有的时候在正北方,有的时候(一年中只有两天,且不含两回归线及附近区域)是在头顶的正上方。以赤道为例,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中午的时候太阳的位置在人的头顶;从春分日到秋分日,中午太阳偏北,到夏至日时太阳位置与地面夹角达到最小,太阳高度最低;从秋分日到春分日则相反。赤道与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也存在和赤道相同的情况,只是根据所处区域纬度的不同,一年之内,太阳偏北的天数和偏南的天数有所差异,直射的日期各不相同。
==意义==
南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北[[温带]]间的分界线。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为热带,这里太阳终年直射,获得的热量最多;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北纬66°34′)之间的地区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南纬66°34′)之间的地区为南温带。温带地区太阳终年斜射,获得的热量适中。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内,属于温带气候。
1985年以前,地球表面的回归线的唯一标志是我国[[台湾省]][[嘉义县]]的“北回归线标志碑”石碑,它表明北回归线从那里经过。1985年7月15 日,我国在广东省从化县又建立了一座高达27.55米的北回归线标志塔。塔身呈火箭形,东、西、南、北各有拱门。塔底正中铺有大理石 ,以红色玛瑙嵌入中圆点,以示太阳直射位置。顶部是直径为120厘米的铜球,球中间通有圆孔,供太阳直射校验之用。
==南回归线==
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时移到最南时所在的纬线,其纬度数值等于[[黄赤交角]],大约在南纬23度26分。
==地理意义==
南、北回归线也分别是南温带、北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南极圈、北极圈则是90度减去回归线的纬度数,是南、北温带与南、北寒带的分界线。
==其他==
南回归线(tropic of capricorn)的英文名起源于二千多年前(命名这条线的时候),冬至日太阳直射到此处时,是处在黄道十二宫的[[摩羯座]]位置。然后则由于星体运动,而移动到了人马座的位置。
==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是太阳在北半球能够直射到的离赤道最远的位置,其纬度值为黄赤交角,是一条纬线,大约在北纬23.5度。每年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纬度达到最大,此时正是北半球的盛夏,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并始终在北纬23.5度附近和南纬23.5度附近的两个纬度圈之间周而复始地循环移动。因此,把这两个纬度圈分别称为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
北回归线的英文名起源于二千多年前,夏至日太阳直射到此处时,是处在黄道十二宫的[[巨蟹座]]位置,从此回归原处,故应称“回归线”而非“回归线”。然后则由于星体运动,而移动到了双子座的位置。北回归线的位置并非固定不变,只是在北纬23.5度正负一度的范围内变化。在1976年第十六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决定将2000年的回归线位置定为23度26分21.448秒。
北回归线通过的国家和地区有:中国、[[缅甸]]、[[印度]]、[[孟加拉]]、[[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西撒哈拉、巴哈马、墨西哥等。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我国云南、广西、广东、台四省区。
==经纬线的确定==
地图和[[地球仪]]上,可以看见一条一条的细线,有横的,也有竖的,很象棋盘上的方格子,这就是经线和纬线。根据这些经纬线,可以准确地定出地面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位置和方向。这些经纬线是怎样定出来的呢?地球是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在地球中腰画一个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使圈上的每一点都和南北两极的距离相等,这个圆圈就叫作“赤道”。在赤道的南北两边,画出许多和赤道平行的圆圈,就是“纬圈”;构成这些圆圈的线段,叫做纬线。
把赤道定为纬度零度,向南向北各为90度,在赤道以南的叫南纬,在赤道以北的叫北纬。北极就是北纬90度,南极就是南纬90度。纬度的高低也标志着气候的冷热,如赤道和低纬度地区无冬,两极和高纬度地区无夏,中纬度地区四季分明。
其次,从北极点到南极点,可以画出许多南北方向的与地球[[赤道]]垂直的大圆圈,这叫作“经圈”;构成这些圆圈的线段,就叫经线。公元1884平面坐标图年,国际上规定以通过[[英国]][[伦敦]]近郊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作为计算经度的起点,即经度零度零分零秒,也称“本初子午线”。在它东面的为东经,共180度;在它西面的为西经,共180度。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东经180度和西经180度的经线是同一条经线。各国公定180度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了避免同一地区使用两个不同的日期,国际日期变线在遇陆地时略有偏离。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350 地球科學總論;地質學總論]]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回归线</big> '''
|-
|
[[File:Diqiubei.jpg|缩略图|居中|[https://img.mianfeiwendang.com/pic/285e44eefbbd378919bb6f4f/1-810-jpg_6-1080-0-0-1080.jpg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回归线
外文名: tropic
拼 音: huí guī xiàn
纬 度: 北:23°26′N;南:23°26′S
定 义: 太阳直射移动的分界线
意 义: 温带与热带分界线
周 长: 36800公里
|}
'''回归线'''指的是[[地球]]上南、北纬23°26′的两条[[纬度]]圈,是[[太阳]]每年在地球上直射来回移动的分界线。北纬23°26′称为北回归线,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点的最北界线。南纬23°26′称为南回归线,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点的最南界线。
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我国[[云南]]、[[广东]]、[[广西]]等省区。<ref>[https://baike.so.com/doc/2575340-2719560.html 南北回归线 ]360</ref>
==详细解释==
南北回归线就是南纬和北纬纬度为23°26′的那条纬线(北回归线:23°26′N,南回归线23°26′S)。南回归线是太阳在南半球能够直射到的最远位置,大约在南纬23°26′,与纬度线平行。每年[[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的纬度达到最大,此时正是南半球的盛夏,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并始终在南纬23°26′附近和北纬23°26′附近的两个纬度圈之间周而复始地循环移动。
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地球[[自转]]轴,是一根通过地球南北两极和地球中心的假想线)与黄道面(公转轨道平面)永远保持66°34′南北回归线的交角。也就是说,地球总是斜着身子在绕着太阳旋转。这样,地球有时是北半球倾向太阳,有时又是南半球倾向太阳,因而太阳光直射地球的位置会随时间而发生南北的移动。
从冬至到夏至:
到夏至这一天,太阳光直射点从南纬23°26′渐渐向北移动,移至北纬23°26′的纬线上,即到达最北端的直射点。过了夏至,太阳光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直到到达最南端的直射点,即南纬23°26′。
北半球受太阳照射的时间逐渐减少。北纬23°26′的纬线是太阳光在北半球上直射点的最北界限,因此把这条纬线称为北回归线。冬至时太阳光直射在南纬23°26′的纬线上,冬至过后,太阳光又开始逐渐北移,到夏至时,再次直射北回归线。南纬23°26′的纬线则是太阳光在南半球上直射点的最南界限,因此把这条纬线称为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就随着地球的公转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根据以上原理存在以下现象:北回归线以北,一年四季,中午的时候,太阳所在的方向都是正南方,看太阳要往南看,物体的影子朝北,比如中国的北京;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中午的时候,太阳都在正北方,看太阳要往北看,物体的影子朝南,比如澳大利亚的悉尼。而两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中午时太阳的位置方向则随季节变换,有的时候在正南方,有的时候在正北方,有的时候(一年中只有两天,且不含两回归线及附近区域)是在头顶的正上方。以赤道为例,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中午的时候太阳的位置在人的头顶;从春分日到秋分日,中午太阳偏北,到夏至日时太阳位置与地面夹角达到最小,太阳高度最低;从秋分日到春分日则相反。赤道与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也存在和赤道相同的情况,只是根据所处区域纬度的不同,一年之内,太阳偏北的天数和偏南的天数有所差异,直射的日期各不相同。
==意义==
南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北[[温带]]间的分界线。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为热带,这里太阳终年直射,获得的热量最多;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北纬66°34′)之间的地区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南纬66°34′)之间的地区为南温带。温带地区太阳终年斜射,获得的热量适中。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内,属于温带气候。
1985年以前,地球表面的回归线的唯一标志是我国[[台湾省]][[嘉义县]]的“北回归线标志碑”石碑,它表明北回归线从那里经过。1985年7月15 日,我国在广东省从化县又建立了一座高达27.55米的北回归线标志塔。塔身呈火箭形,东、西、南、北各有拱门。塔底正中铺有大理石 ,以红色玛瑙嵌入中圆点,以示太阳直射位置。顶部是直径为120厘米的铜球,球中间通有圆孔,供太阳直射校验之用。
==南回归线==
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时移到最南时所在的纬线,其纬度数值等于[[黄赤交角]],大约在南纬23度26分。
==地理意义==
南、北回归线也分别是南温带、北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南极圈、北极圈则是90度减去回归线的纬度数,是南、北温带与南、北寒带的分界线。
==其他==
南回归线(tropic of capricorn)的英文名起源于二千多年前(命名这条线的时候),冬至日太阳直射到此处时,是处在黄道十二宫的[[摩羯座]]位置。然后则由于星体运动,而移动到了人马座的位置。
==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是太阳在北半球能够直射到的离赤道最远的位置,其纬度值为黄赤交角,是一条纬线,大约在北纬23.5度。每年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纬度达到最大,此时正是北半球的盛夏,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并始终在北纬23.5度附近和南纬23.5度附近的两个纬度圈之间周而复始地循环移动。因此,把这两个纬度圈分别称为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
北回归线的英文名起源于二千多年前,夏至日太阳直射到此处时,是处在黄道十二宫的[[巨蟹座]]位置,从此回归原处,故应称“回归线”而非“回归线”。然后则由于星体运动,而移动到了双子座的位置。北回归线的位置并非固定不变,只是在北纬23.5度正负一度的范围内变化。在1976年第十六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决定将2000年的回归线位置定为23度26分21.448秒。
北回归线通过的国家和地区有:中国、[[缅甸]]、[[印度]]、[[孟加拉]]、[[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西撒哈拉、巴哈马、墨西哥等。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我国云南、广西、广东、台四省区。
==经纬线的确定==
地图和[[地球仪]]上,可以看见一条一条的细线,有横的,也有竖的,很象棋盘上的方格子,这就是经线和纬线。根据这些经纬线,可以准确地定出地面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位置和方向。这些经纬线是怎样定出来的呢?地球是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在地球中腰画一个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使圈上的每一点都和南北两极的距离相等,这个圆圈就叫作“赤道”。在赤道的南北两边,画出许多和赤道平行的圆圈,就是“纬圈”;构成这些圆圈的线段,叫做纬线。
把赤道定为纬度零度,向南向北各为90度,在赤道以南的叫南纬,在赤道以北的叫北纬。北极就是北纬90度,南极就是南纬90度。纬度的高低也标志着气候的冷热,如赤道和低纬度地区无冬,两极和高纬度地区无夏,中纬度地区四季分明。
其次,从北极点到南极点,可以画出许多南北方向的与地球[[赤道]]垂直的大圆圈,这叫作“经圈”;构成这些圆圈的线段,就叫经线。公元1884平面坐标图年,国际上规定以通过[[英国]][[伦敦]]近郊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作为计算经度的起点,即经度零度零分零秒,也称“本初子午线”。在它东面的为东经,共180度;在它西面的为西经,共180度。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东经180度和西经180度的经线是同一条经线。各国公定180度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了避免同一地区使用两个不同的日期,国际日期变线在遇陆地时略有偏离。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350 地球科學總論;地質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