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茨淮新河

增加 25,368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茨淮新河</big> '''   |-   | File:8644ebf81a4c510fd9f9ac6d…”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茨淮新河</big> '''
 
|-
 
|
[[File:8644ebf81a4c510fd9f9ac6dd911322dd42a28340f39.jpg|缩略图|居中|[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8644ebf81a4c510fd9f9ac6dd911322dd42a28340f39?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500,h_500,limit_1 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d?query=%E8%8C%A8%E6%B7%AE%E6%96%B0%E6%B2%B3&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2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茨淮新河]],淮河支流,[[淮北平原治淮期间新辟的一条大型人工河道]],河线从颍河左岸茨河铺开始,向东至怀远县荆山南入淮河,全长134.2公里。河道流经阜阳、利辛、蒙城、凤台、潘集、怀远等县(市、区)境,横跨茨河、西淝河、芡河等河流,截引茨河、芡河全部来水及西淝河上中游来水,组成独立的茨淮新河水系,流域面积6960平方公里。工程于1971年开工,1985年竣工通航。

茨淮新河,全河段分4级控制,建有茨河铺、插花、阚町和上桥4处枢纽,分段控制流量和水位,各枢纽均按国家五级航道标准设置船闸,可常年通航2×300吨级驳船,沿河两岸还建有涵闸86处,排灌站245处,总装机34584千瓦。

茨淮新河建成后,在分洪、除涝、灌溉、航运、城镇引水等方面,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干流概况'''==

茨淮新河,是淮北平原的一条大型人工河道,河线从颍河左岸茨河铺开始,向东至怀远县荆山南入淮河,全长134.2公里。河道流经阜阳、利辛、蒙城、凤台、潘集、怀远等县(市、区)境,横跨茨河、西淝河、芡河等河流,截引茨河、芡河全部来水及西淝河上中游来水,组成独立的茨淮新河水系,流域面积6960平方公里(《安徽省志水利志数据,《安徽省志自然环境志》记为:截流面积5977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境内4329平方公里,河南省1648平方公里)。

茨淮新河河道顺直,断面规则,平地开挖一般挖深在设计堤顶以下6~10米,河道底宽分别为:茨河铺至阚町长44公里,底宽128米;阚町至上桥长86公里,底宽187米;上桥至入淮河口长5公里,底宽250米。

=='''水文特征'''==

根据《茨淮新河工程设计任务书》,茨淮新河平时承泄颍河、涡河之间5000余平方公里的涝水;遇颍河或淮河发生特大洪水时,分泄颍河洪水,最大分洪流量2000立方米每秒。

=='''主要支流'''==

茨淮新河,为人工开挖河流,由其截断的茨河、西淝河、芡河等河上段成为其支流。下段则大都与上段不再是连续河流,常常以茨淮新河南岸为起点,而分为两段。另一些河流则是新挖的排水河沟。

老茨河中段,自郭庄南流,经园寺、小寨、韩庄、入茨淮新河。长6.1公里。

连庄沟,1980年开挖,自孟桥而南,经潘营,至伍明北入茨淮新河。长5.5公里。

苏沟上段,自杨庄至蔡湖东,长5.3公里。

中十八里河,自张庄而南,经马庄,汇阜蒙河,入茨淮新河,长4.5公里。

黑茨河,原是颍河的支流,于茨河铺注入颍河。1980年茨淮新河通水后,在茨河铺分洪闸下调尾入茨淮新河,改属茨淮新河水系,是茨淮新河左岸支流。豫、皖省界张胖店以上称黑河,以下称茨河,故又统称黑茨河。上游分两支,北支为李贯河,南支为黑河。以李贯河为主源,源出河南太康县王公府附近,流经太康、淮阳、鹿邑、郸城、界首、太和及阜阳市境。河道全长185公里,其中河南省境100公里,安徽省境85公里。流域面积2994平方公里,其中河南境1738平方公里,安徽境1256平方公里。黑茨河在安徽境内,自省界张胖店起,东南向流,经清浅集、李兴集、张册店、倪邱集,然后通过原墙闸,基本南流,经关集右纳谷河,至茨河铺注入茨淮新河。

西淝河(上段),淮河北岸较大支流之一,发源于河南省鹿邑县,流经安徽省亳州市、太和、涡阳、利辛、颍上、凤台等县市,于凤台县西峡口注入淮河,全长250公里,流域面积475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母猪港、济河、港河等。1951年治理西淝河,将西淝河上游的清水河在王河口截源,经油洛河入涡河,因此西淝河现起自王河口,至入淮处,全程长151.5公里。因上游被阚集闸和茨淮新河所截断,来水量大减,水深仅0.3~0.6米,杨村至河口37公里,水位受控于西淝河闸,水深在1.0米以上。西淝河受黄泛影响较大,河床淤高,排泄不畅,两岸围垦,河槽蓄水愈来愈小,为扩大排洪能力,1971~1979年,开挖茨淮新河,在阚集和西淝河平交;并建阚集节制闸,西淝河上游来水全被汇入茨淮新河。同时在河口又另建泄量为300立方米每秒节制闸,开引新河入淮河,西淝河的内涝灾害得以根本好转。

芡河,古称沙水,亦称濮水。《水经·渠水注》:“(沙)水东注,即濮水也,俗谓之父水也。”故道久已不寻。今芡河源于涡阳县花沟集南杉木桥,东南流经公吉寺至至郭寨东入利辛县境,再东南流经旧城集西、过芦沟集入蒙城县地,再东南流至怀远县荆山以西注入淮河。芡河全长150公里。1954年引芡入涡工程,上段于盛黄乡康桥以北由北凤沟引入涡河;中段自康桥至望疃乡张营子,由孙沟湾引入涡河;下段自张营子以下仍入淮河。1971年开挖茨淮新河时,芡河下游被截断4公里,于怀远县上桥附近注入茨淮新河。

利阚新河,西北起于阜蒙河驻马沟口,东南流,至阚疃集北注入茨淮新河,长15.81公里,流域面积303.3平方公里。

东柳沟,北起涡阳县地白膏沟南岸,南流,至纪伦寨乡李小桥入县境,再南流,于王倪家庄北截入勒马沟;再南流,于郑小集北截入灶沟;再南流,经刘桥、刘染、陈营、武寨,于后杨入利阚新河,长20.8公里,流域面积43.6平方公里。利阚河以下向南流,长7.2公里,经赵桥电力排灌站入茨淮新河。

界沟,上段北起徐小寨,南流,至张庄西北入利阚新河,长20公里,流域面积27.3平方公里,利阚新河以下,西南流,长4.7公里,流域面积25平方公里,经红砖寺电力排灌站入茨淮新河。

黄沟,上段北起灶沟,南流,经吕桥、康桥,于程集乡陈庄入利阚新河,长23.9公里,流域面积55.3平方公里。利阚新河以下经红砖寺电力排灌站入茨淮新河。

港河(上段),上游称凤凰沟,源于中疃和孙长营之间的阜蒙河南岸,东南流,经高皇庙,至刘营子始称港河,东南流,于前田寨入蒙城县地,再东南流入凤台县地李嘴子注入西淝河,长60公里,流域面积约528平方公里。上段于谷圩乡宋庄入茨淮新河,长21.5公里,县境内流域面积38.3平方公里。支流有汽沟、狮子沟。

郑沟水系,北起谷圩乡横河,南流,至五里郑折东再向南流入茨淮新河,长7公里,流域面积23.9平方公里。

背沟,上段为马胡河。马胡河分为两段,北段起于马店,南流,至叶老家注入茨淮新河;南段自马胡引水涵向南流,经杨湖庄折向东南流,至胡集东向南流入背沟。背沟西起乌江东岸小赵庄,东流,至新张集入淝。马胡河下段长13公里,背沟长13.5公里,流域面积共83.1平方公里。

阜蒙新河,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挖的河网化工程,其中西段源于阜阳市颍泉区伍明镇袁寺,经颍东区,于利辛县马店孜镇姜郢村入西淝河,流域面积为201平方公里,长35.1公里(其中颍东区境内河长10.5公里);阜蒙河原为阜蒙新河上段,茨淮新河开挖后经阜蒙河站涵汇入茨淮新河。

=='''工程背景'''==

茨淮新河流域内受黄河南泛影响,河沟淤塞,灾难深重。特别是民国27年,国民党军队为阻日本侵略军西侵,扒开黄河花园口南堤,使黄河改道南泛夺淮达9年之久。泛区宽达80公里,长约400公里,新河流域几乎全部沦为黄泛区,留下了水患的祸根。1949年以后,虽然进行过大规模河沟疏浚,建立排水系统,但工程任务太大,治理的标准很低,旱涝灾害仍不断发生。

1969年国务院成立治淮规划小组,统一领导治淮。1969年11月,安徽省成立治淮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进行安徽省境的治淮规划工作。12月,水电部组织豫、皖、苏、鲁4省进行淮河查勘。安徽省在汇报规划时,提出在淮北开挖新河的方案。经会议讨论,形成排涝结合分洪的茨淮新河和怀洪新河方案。1970年3月,安徽省治淮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1969年冬淮河中游查勘总结会议精神,提出《安徽省治淮规划汇报提纲》,向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汇报通过后,于是年5月编制了《安徽省治淮规划》,提交国务院治淮规划小组第二次会议讨论。规划中提出:提高淮河干流防洪能力,确保淮北大堤的措施之一是扩大泄量。正阳关以下近期开挖淮北分洪道。在颍河、涡河之间,从茨河铺至怀远开挖茨淮新河,涡河以东从怀远至洪泽湖开挖怀洪新河。这两条新河在大水年可分泄淮河流量2000立方米每秒,平时可做淮北主要排涝骨干河道,还可引水灌溉。1971年2月,国务院治淮规划小组给国务院并报总理的《关于贯彻执行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指示的情况报告》及附件中,明确茨淮新河和怀洪新河为战略性骨干工程。茨淮新河的规划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肯定。

=='''工程建设'''==

茨淮新河工程,包括茨淮新河本干开挖及两岸受影响地区处理(含芡河洼处理)。新河全长133公里,茨河铺至西淝河按分泄颍河流量1800立方米每秒平槽开挖;西淝河至芡河口加上西淝河汇入流量600立方米每秒,按2400立方米每秒平槽开挖。20年一遇防洪泄量上段2000立方米每秒,下段2800立方米每秒。

1971年3月,安徽省向水电部编报了《茨淮新河工程设计任务书》。1971年11月批准开工。1975年8月,河南省洪汝河、颍河上游发生特大洪水。治淮规划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据水电部意见,要求茨淮新河加大排洪能力。鉴于茨淮新河已从出口开挖到西淝河,上桥、阚疃枢纽已基本建成,经中共安徽省委研究,并报水电部同意,茨淮新河在原分洪2000立方米每秒基础上,再增加泄量1000立方米每秒。为此,阜阳地区茨淮新河工程指挥部,对洪水标准、河道断面、建筑工程等进行修改设计。1978年12月,水电部通知安徽省水利局,茨淮新河仍按分洪2000立方米每秒设计施工,不需再扩大1000立方米每秒泄量。

茨淮新河工程开工后,安徽省水利勘测设计院,阜阳地区水利局和阜阳地区茨淮新河工程指挥部,先后编报了黑茨河、芡河、西淝河3条支流治理规划,茨淮新河工程影响地区处理工程规划,以及茨淮新河灌溉工程规划。

1971年10月,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决定,茨淮新河工程由阜阳地区组建阜阳地区茨淮新河工程指挥部,负责茨淮新河工程组织实施。是年11月15日,阜阳地区革命委员会召开各县负责人电话会议,布置茨淮新河开工事宜。会后,各县分别成立茨淮新河工程指挥所,组织动员民工以民兵建制,奔赴茨淮新河工地。

建筑物工程分别成立指挥所。上桥枢纽由安徽省水电局、阜阳地区茨淮新河工程指挥部、怀远县水电局、怀远县茆塘公社和安徽省水利建设支队各派负责干部,组建上桥枢纽工程指挥所统一领导工程的实施,并由安徽省水利建设支队担负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双重任务。阚疃枢纽由阜阳地区治淮指挥部、中共利辛县委和安徽省水利建筑安装公司负责人组建阚疃枢纽工程指挥所,统一领导实施。施工任务由省水利建筑安装公司承担,土方工程由利辛县治淮总队配合。插花枢纽由安徽省水利建筑安装公司和阜阳县治淮总队派负责干部组建插花枢纽工程指挥所统一领导;施工任务由安徽省水利建筑安装公司承担,土方工程由阜阳县治淮总队配合。茨河铺枢纽由阜阳地区治淮指挥部、阜阳行署水利局、阜阳地区水利工程队、阜阳县治淮总队负责人组建茨淮新河茨河铺枢纽会战指挥所,统一领导实施。阜阳地区水利工程队承担施工任务,土方工程由阜阳县治淮总队配合。

桥梁工程由上海铁路局、安徽省水利建筑安装公司、安徽省水利建设工程处和阜阳地区水利支队、怀远县组织实施。

茨淮新河影响地区处理工程,以及灌溉工程,分别由茨淮新河沿线各县组织实施。

茨淮新河始于颍河左岸茨河铺西北陈营和吕庄之间,经阜阳县插花集、利辛县阚疃集、蒙城县大兴集,怀远县明龙山北侧至荆山口南入淮河,全长134.2公里。平地挖河,一般挖深8米。河底宽:茨河铺至西淝河口122米,西淝河口至罗集桥187米,罗集桥至陈巷子188米,陈巷子以下至河口250米,河道土方2.07亿立方米。全部工程分五段八期施工。1971年冬开工,经过7个冬春完成插花以下全部河道及插花以上的中泓开挖,余下部分自1979年冬至1990年秋采用机械施工。为便于施工导流,提前发挥部分效益,利于处理工程和灌溉工程的实施,河道开挖采取从下游开始,逐渐向上游推进的方法实施。

第一段:从入淮河口上至颜庄,在怀远县境,长42公里。其中出口段625米由安徽省水利机械疏浚处机船施工,其余为人工开挖。阜阳地区10个县及淮南市凤台县共11个县的民工30万人承担开挖任务。第一年最高上工人数达37万人。颜庄至上桥于1971年11月开工,1973年4月完成;上桥至河口,1972年冬开工,1976年春大部分结束,尾工拖至1981年底完工。

第二段:颜庄至大兴集,长12.3公里。凤台、颍上、涡阳、阜阳、太和、亳县、阜南、临泉、界首、蒙城等10个县承担开挖任务,上工16.9万人,1973年10月开工,1974年5月完成。

第三段:大兴集至西淝河口,长36.3公里。分两期,第一期先挖河道北部,1973年冬开工,利辛县上民工1.73万人。1974年冬,阜阳地区11个县上工22.3万人,1975年4月完成。底宽67米,边坡1∶3,1975年6月通水发挥排涝效益;第二期开挖南半部,1975年11月开工,11个县上民工25.6万人,1976年4月完成。

第四段:西淝河口至插花,长19.2公里,1977年11月开工。凤台、颍上、利辛、涡阳、蒙城5个县上工20.12万人。1978年4月完工。

第五段:插花至茨河铺,长24.5公里,1979年11月开工。界首、临泉、亳县、阜南、太和、阜阳6个县上工16.5万人。按小断面中心成河,底宽40米,边坡1∶4,于1980年5月完成。是年5月26日通水,可分洪600~1000立方米每秒。至此,茨淮新河全线贯通,并为全面完成新河任务奠定了基础。

1980年冬,安徽省农委决定,茨淮新河土方工程不再动员民工,改为机械施工。由茨淮新河工程指挥部于1988年成立土方机械化施工公司,先后组建四个机械施工队常年施工。至1989年夏,共完成新河拓宽水上土方(23.5米高程以上)1184.78万立方米。插花闸上新河两岸拓宽的水下土方(23.5米至计划河底高程),采用挖泥船疏浚,由安徽省交通厅机械工程公司承包。新河进口及拆坝土方27.5万立方米,由安徽省水利厅疏浚处完成。交通厅机械工程公司先后投入挖泥机船4艘次,于1987年7月开工,1990年10月竣工。这段河道自茨河铺闸下至插花闸上,河底宽122米,比降为1/11000,边坡1∶3,两边滩地宽各70米。其中插花闸上下长1550米河段,河底宽202米,边坡1∶3,两边滩地宽30米。茨河铺闸上至颍河,河底高程24米,平底;闸上下1429米河段,河底宽202米,边坡1∶3,两边滩地各宽30米。

=='''航道航运'''==

茨怀新河位于安徽淮北平原西部,起自阜阳茨河铺,与颍河相接,流经阜阳、利辛、蒙城、观台、淮南、怀远6个县(市)境,在怀远荆山南入淮河,全长134.2公里,一条分洪、排涝、灌溉、航运等综合利用而开辟的人工河道。1971年开工,1979年从插花以下至淮河口110公里,正式通航,其中阚町以下81公里通客轮。1984年全线通航。

茨怀新河主干长134.2公里,全系平地开挖,河道底宽分别为:茨河铺至阚町长44公里,底宽128米;阚町至上桥长86公里,底187米;上桥至入淮口5公里,底宽250米。全河分四级控制,建有茨怀铺插花、阚町和上桥4处水利枢纽,分段控制流量和水位,各枢纽约按五级航道标准兴建了船闸,可常年通航2×300吨级的轮驳船队。此外,沿河两岸还建有涵闸86处,排灌站245处。

茨怀新河河道顺直,断面规则,弯曲半径大于1200米,河床比降:阚町至茨河铺为1/10000,阚町以下为1/15000,水流平稳,航道最小水深1.5米。

茨怀新河的通航,使阜阳至蚌埠原航程缩短了98公里,并为因闸坝而断航多年的颍河航运开辟了新的途径。

=='''枢纽工程'''==

茨淮新河,全河段分4级控制,建有茨河铺、插花、阚町和上桥4处枢纽,分段控制流量和水位,各枢纽均按国家五级航道标准设置船闸,可常年通航2×300吨级驳船,沿河两岸还建有涵闸86处,排灌站245处,总装机34584千瓦。

茨淮新河茨河铺枢纽:是茨淮新河进口控制颍河分洪的建筑物,包括分洪闸,分洪尖,北岸护砌,船闸等工程。分洪闸位于黑茨河入颍河口的北侧,分水尖及北岸护砌工程,分别位于颍河入新河口的南北两岸。船闸位于分洪闸下游1.4公里处新河南岸。分洪闸于1977年春动工,1980年4月分洪闸、分水尖、北岸护砌全部建成,5月26日正式通水,7月交付使用。船闸于1979年冬开工,因缺资金中途停工一年。1984年春建成,5月临时通航,因启闭机质量问题,1985年4月交付使用。

茨淮新河阚疃枢纽:是茨淮新河的第二级枢纽。由节制闸、船闸、抽水站、灌溉引水闸,抽水站排涝闸,利阚新河排涝闸以及利阚新河公路桥、永幸河公路桥等项目组成。位于利辛县阚疃集北。1973年冬始建节制闸,1975年汛期临时通水,1976年4月基本完成。船闸1975年秋动工,1978年6月临时通航。抽水站,灌溉引水闸,抽水站排涝闸,均于1975年动工,1979年基本完成,其中抽水站于1982年验收后交付使用。利阚新河排涝闸1977年底开工,1979年完成。利阚新河公路桥于1976年冬开工,1977年9月建成通车。永幸河公路桥于1977年底开工,1978年5月建成并通车。

茨淮新河插花枢纽:是茨淮新河的第三级枢纽,由节制闸、船闸组成。节制闸位于插花集东7公里李庄附近。1978年4月动工,1980年5月通水。公路桥6月通车,1982年交付使用。船闸位于节制闸右岸,两闸中心距250米。1980年9月动工,因资金不足,停工一年。1982年3月复工,1984年6月竣工验收后交付使用。

茨淮新河上桥枢纽:是控制茨淮新河水位,抽引淮河水源的第一级枢纽。由节制闸、船闸、地下涵、抽水站、灌溉引水涵、芡河排涝涵、芡河排涝闸(又名芡河新闸),跃进沟排涝涵,怀远至上桥35千伏高压线路10个项目组成。节制闸距新河入淮口5.14公里,位于怀远县上桥集附近,轴线与新河轴线相重。抽水站为河床式,设在左岸,站中心在节制闸轴线上游380米,出水口中心线与新河轴线呈50°夹角。船闸设在节制闸右岸,中心线距节制闸边线45.5米。地下涵跨越新河,位于节制闸上游,距闸轴线190米处,出口与抽水站的进水池相联。灌溉引水涵位于节制闸左岸防洪堤上。芡河排涝涵位于芡河防洪堤上,出水口与抽水站前池相连。芡河排涝闸位于节制闸下游570米,新河左岸大堤上,轴线向新河下游偏10°。跃进沟排涝涵,位于新河右岸地下涵进口南侧大堤上,系跃进沟向新河自流排水涵洞。

1971年底开始施工准备,1972年4月跃进沟排涝涵首先动工,以担负枢纽工程的施工导流任务。1973年陆续对地下涵、节制闸、船闸等直接影响新河通水的三项工程进行施工;接着抽水站、芡河新闸、灌溉引水涵等于1974年春动工,芡河排涝涵1976年动工。枢纽土建工程1977年基本建成。全部工程于1982年6月验收竣工。

=='''工程效益'''==

茨淮新河从颍左茨河铺起,向东经阚疃至芡河口入淮河。以排涝为主,结合分泄颍河洪水流量2000立方米每秒。新河共截引茨河、西淝河、港河、泥黑河等来水面积5835平方公里,全部土方2.0亿立方米。这个方案为颍、涡河之间广大平原地区,开辟了一条新的排水出路;为颍河分洪2000立方米每秒,解决了颍河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防洪问题。新河直接承纳茨河、西淝河上游等来水,减轻西淝河下游的洪、涝负担;降低了颍河水位,为泉河治理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发展灌溉和航运事业。茨淮新河平地开挖,截流河道一律平交,施工较简单易行,综合效益大。

茨淮新河于1971年冬开工,1975年春汛时开始发挥排涝效益,1980年正式通水交付使用。茨淮新河建成后,既可排洪、排涝,适当分泄或引用颍河多余水量和提取淮河水源,拦蓄当地径流蓄水灌溉,又可发挥航运及城镇供水等综合效益。1973~1988年,新河两岸改种水稻,发展水产养殖,开发水力资源进行发电和发展加工业,昔日的水旱灾害基本消除,农业生产有了保障,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茨淮新河建成后,可分泄颍河洪水2300秒立方米,扩大豫东,皖北1500万亩农田的排水出路,减轻淮河正阳关至怀远段的洪水负担,减少20万亩农田受涝。茨淮新河建成后,颍河未出现大洪水。10余年中有9年分泄颍河部分洪水,减轻了阜阳闸上、下游防洪负担和涝情。

1980年6月新河通水,是年秋,大雨连绵,新河全线发挥排涝作用。茨河两岸积水及时排出,与往年同雨型比较,仅太和县就减轻50万亩涝情。黑茨河原来受颍水顶托,涝灾频繁发生,现在河水直泄新河,不再受颍河高水顶托之害。1984年7月与1965年7月降雨情况相仿,太和县关集水位1984年较1965年降低2.73米,受涝面积相应减少38.6万亩。西淝河上段两岸支沟,自新河挖成后至今未出现涝灾;下段洼地50个圩口,过去十年有八年溃破,现圩内20万亩耕地基本上年年午、秋两季丰收。茨淮新河建成后新增总除涝面积160万亩,改善除涝面积120万亩。1984年是新河建成后降水量较大的年份,上桥枢纽总排泄量24.5亿立方米,扣除颍河分洪量6.3亿立方米,有18.2亿立方米下泄水量为区域内的涝水。

新河两岸各、县市均已建灌溉站,发展灌溉,逐年发挥效益。茨淮新河沿岸共建站531处,总装机36330千瓦,还有群众自建的小站,黄淮海农业项目建的电灌站,以及上桥、闸疃两枢纽的翻水站。截止1991年底,灌溉面积已达128.93万亩,其中水稻面积80.91万亩。

茨淮新河,茨淮新河水流平稳,航道最小水深1.5米。全河段分4级控制,各枢纽均按国家五级航道标准设置船闸,可常年通航2×300吨级驳船。

1976年阚町以下至河口80公里通航,1979年扩至插花以下,1984年全线134公里开通,300吨级驳船可满载航行。缩短阜阳至蚌埠航程100公里。1991年过闸吨位上桥达134万吨,全年4个枢纽过闸费收入240万元。且使界首、太和、临泉、阜阳4个小港变活;使沙颍河、黑茨河、汾泉河、西淝河通过阜蒙河与涡河沟通;使凤台港与永幸河沟通,促进了城镇经济繁荣。<ref>[https://www.sohu.com/a/502606531_120826533   从红旗渠到茨淮新河,传承的都是为民之“心”],搜狗, 2021-11-22 08:17</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4,2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