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吕志涛

增加 10,88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吕志涛| 圖像 = [[File: 吕志涛 (1937年11月4日-2017年1月11日),浙江省新昌县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结构工程专家。是 .jpg|缩略图|居 国预应力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51000280557&di=60cab2144d19d38c0089251e05badb61&imgtype=0&src=http%3A%2F%2Fefile.kaoyan.com%2Fimg%2F2015%2F04%2F29%2F144500_55407decf17ae.jpg 原图链接]]]}}
[[吕志涛]](1937年11月4日-2017年1月11日),浙江省新昌县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结构工程专家。是中国预应力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1961年毕业于 [[ 南京工学院 ]] (现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1965年6月东南大学结构工程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从事土木建筑结构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工程实践。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吕志涛完善了混凝土结构计算理论,如:提出了两类斜裂缝理论,建立了钢筋混凝土双向偏拉构件计算及抗剪设计、预应力损失计算方法,并列入设计规范。提出了预应力结构抗震设计、裂缝控制和超静定预应力结构计算方法,为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发展了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包括高层大跨结构、转换层结构和巨型结构体系等。
 
=人物经历=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吕志涛生于[[浙江省]]新昌县澄潭镇一个贫困小山村,他没少过苦日子,家里时常只能以糠麸度日,他虚岁10岁时体重只有30斤。
 
吕志涛7岁那年,尽管家里一贫如洗,父亲还是把他送进了学堂,后又升入[[新昌中学]]。
 
1956年,吕志涛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5年后又被选拔为研究生进一步深造,那一年还是南京工学院首次招收研究生。
 
1961年夏从南京工学院(现名[[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五年制)毕业后,继续在校当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钢筋混凝土结构。
 
1965年夏,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从事混凝土结构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1986年6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可以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同月,被审批为东南大学教学。同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世纪80年代末期,吕志涛修建[[南京电视塔]]时,他用[[加拿大多伦多]]电视塔的案例类比,确认方案成立。除了介绍其空间结构、受力性能、预应力设计和施工外,吕志涛还提出必须在他们方案的基础上,配预应力钢筋并加设横梁,以提高抗风、抗裂能力。<ref name="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南海网">{{cite web |url=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6/01/04/030037968.shtml |title=吕志涛院士:辍学之痛让我珍重学业| accessdate=2016-01-04}}</ref>
 
1994年12月22日,吕志涛出席被称为[[亚洲第一]]的“国门工程”首都北京西客站,举行隆重的主站房结构工程封顶仪式。
 
1996年,作为同类桥梁的帕劳共和国K-B桥就由于主跨长期下挠、开裂而轰然倒塌。吕志涛带领团队课题组研讨,着重解决由于材料长期收缩徐变导致高强混凝土开裂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材料、构件、结构三层次实验方法,并在[[江苏仪征]]建立了大型实验基地。
 
1997年,吕志涛以其在预应力领域的突出贡献,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6年4月22日,吕志涛回母校浙江省新昌中学参加81周年校庆日,并设立“新昌中学吕志涛院士奖学金”。次日,吕志涛为母校浙江澄潭中学捐赠人民币伍万元设立“[[英才奖学金]]”。同年回到家乡看望已经年迈的数学老师。
 
2008年,吕志涛团队通过预应力的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前中国最大的体育场——[[南京奥体中心]]的建筑方要求的不设缝问题。
 
2012年,吕志涛领衔申报的东南大学“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国家科学技术部正式批准建设。<ref name="东南大学">{{cite web |url=http://www.seu.edu.cn/c0/27/c1a114727/page.psp |title=“让中国成为世界预应力的中心”——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吕志涛院士| accessdate=2015-01-09}}</ref>
 
2017年1月11日19时45分,吕志涛院士在南京逝世,享年80岁。<ref name="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cite web |url=http://civil.seu.edu.cn/_t465/2017/0111/c1253a183030/page.psp |title=沉痛悼念吕志涛院士| accessdate=2017-01-11}}</ref>
 
2017年2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东南大学吕志涛院士2016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吕志涛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其中国家奖4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著作9本(其中一本获全国第三届“三个一百”创新奖)。
===人物著作===
吕志涛编有《[[混凝土结构学]]》、《现代预应力混凝土工程实践与研究》(合编)等。译有《现代预应力混凝土设计》、《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手册》(合译)等。
===科学研究===
吕志涛完善了混凝土结构计算理论,如:提出了两类斜裂缝理论,建立了钢筋混凝土双向偏拉构件计算及抗剪设计、预应力损失计算方法,并列入设计规范。提出了预应力结构抗震设计、裂缝控制和超静定预应力结构计算方法,为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发展了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包括高层大跨结构、转换层结构和巨型结构体系等。
===人才培养===
截至2015年,吕志涛先后培养了12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和10多名访问学者。
 
他带过的学生[[夏祖明]]是世界预应力公司VSL(全球最大预应力产品制造公司之一)美国区技术负责人、美国ACI-ASCE预应力委员会委员;学生戴雅萍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而同济大学[[薛伟辰]],长江学者、哈尔滨工业大学郑文忠,浙江大学赵羽习等均成为所在高校预应力学科的带头人或骨干;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冯大斌、中冶建筑研究院的曾滨是全国两大预应力学会的主要负责人;学生[[孟少平]]、[[冯健]]、[[刘钊]]、[[吴京]]等,都是东南大学预应力团队的主要人员。<ref name="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cite web |url=http://civil.seu.edu.cn/c0/56/c1251a114774/page.psp |title=“让中国成为世界预应力的中心” | accessdate=2016-04-13}}</ref>
 
=社会任职=
吕志涛担任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官网2009年公布信息)
=个人荣誉=
1986年以来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优秀中青年土木工程科技工作者”、“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研究生教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南京首届十大科技之星”、“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和奖励。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2015年1月9日,吕志涛院士领衔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5年4月,在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工作者”。<ref name="人民网">{{cite web |ur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429/c1001-26921051-10.html |title=授权发布: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名单【10】| accessdate=2015-04-30}}</ref>
=人物评价=
在四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吕志涛院士完善了中国混泥土计算理论,发展了预应力混泥土结构体系等,承担过[[北京西客站]]主站房、[[珠海]]海关联检大楼、南京电视塔等工程的设计任务,从中突破了多项技术难关,为中国混泥土及预应力混泥土结构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工作勤奋,卓有成效,富于创新,十分重视人才培养。
 
吕志涛院士为人正直,治学严谨,先后被西南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河海大学、江苏大学等十多所高校聘为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中国铁路工程建设网评)<ref name="新昌新闻网">{{cite web |url=http://xcnews.zjol.com.cn/xcnews/system/2015/10/20/019838612.shtml |title=难忘母校 永记师恩| accessdate=2016-04-04}}</ref>
 
自1958年以来,吕志涛院士及其团队围绕预应力的创新研究和应用,在各个时期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其成果凝结为18部国家规范与标准,构建起中国预应力工程领域的技术理论标准体系,并于2014年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南京奥体平台、南京电视塔(318.5米)、牛首山佛顶宫、[[苏通大桥]](建成时世界第一)、南京四桥(建成时世界第三)、北京西客站、新广州站、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等,无一不体现吕院士及其团队的汗水与贡献。与此同时,吕院士发展和完善了混凝土结构的理论体系,在混凝土的众多核心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理论突破,1963年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了两类斜裂缝理论及其计算方法,写入混凝土规范后沿用至今。从上世纪末起,吕院士率领团队在建筑工业化领域历经17年的吸收、再创新,完成中国首部技术规程、组建首个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中心、获得国家重点专项支持,使得江苏省在国家的建筑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吕院士在专注技术的同时,培养了包括国内各著名高校预应力学科带头人、国际国内学术机构负责人、全球著名预应力企业技术领袖在内的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吕院士生前还长期担任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为江苏省土木事业的发展躬耕力行,做出了巨大贡献。(东南大学官网)
 
吕志涛院士毕生致力于中国土木工程教育和科技事业。他努力践行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五十余载。他学识渊博、为人谦逊、勤恳踏实、任劳任怨,是一位德才双馨的教育家,深受学生的爱戴。他亲自指导了博士、硕士130余名,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他始终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建设需要开展研究,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两类斜裂缝理论,建立了国际领先的钢筋混凝土双向斜拉计算和抗剪设计方法,完善了混凝土结构理论,发展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和设计方法,组建了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中国预应力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学术领军人物之一。他为北京西客站、南京电视塔等上百项国家重点工程做了预应力结构设计或提供技术支持。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其中他牵头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中国土木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吕志涛院士用不平凡的一生倾力教学与研究,他爱国敬业、为人师表、仁爱宽厚、坚韧执着,长期忍受病痛忘我工作,住院期间仍关心学科的建设和学校的发展。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是中国科技界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
 
吕志涛院士的逝世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工程院的重大损失。他的业绩和精神将永远铭刻于中国重大工程史册。(中国工程院官网)
 
=参考文献=
{{reflist}}
8,3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