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張曉卿

增加 18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创业==
初出茅庐, [[ 张晓卿 ]] 任职于一家木材公司。在工作中,张晓卿展现了他非凡的才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认真策划,竭诚工作,为公司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这段磨练也为张晓卿日后的奋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5年,敢为人先的张晓卿白手起家,创办了常青公。当时,这家不起眼的木材公司只有一层楼的办事处,经营伐木和出口圆木生意。张晓卿凭着丰富的商业经验、坚韧的毅力和卓越的胆识,驰骋商场,不懈奋斗,使常青公司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1976年,他的公司获得了沙捞越州4个县的伐木权。在发展木材生意的同时,他开始创办实业。1985年,他投资兴建了常青合板有限公司,拥有4条生产线。1989年,他又投资兴建常丰合板有限公司,拥有7条生产线,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胶合板厂。如今,常青集团已拥有24条胶合板生产线,并拥有东马120公顷的森林伐木权,它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一跃成了马来西亚最大的胶合板生产与出口公司。与此同时,张晓卿还率领他的集团远征巴布亚新几内亚、俄罗斯西伯利亚、巴西等地,在异国伐木建厂。
==成绩==
张晓卿的成功与小时候的穷苦有着深远的关系,他一直怀有感恩的心,不曾忘记贫困的一群,积极从事慈善事业。世界经济在一体化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感到有一种行为需要倡导;企业发展在快速推进的同时,越来越感到有一种责任不可忽视,那就是“社会责任”.社会正步入慈善商业时代,而其显着标志就是企业家向慈善家转身。“企业良知文化”是张晓卿的座右铭。他强调:“一个企业家,除了谋取财富利益之外,更应该责无旁贷的协助推动社会进步,并以此赢取社会大众的敬爱。”作为马来西亚十大富豪之一的张晓卿,他没有忘记他的贫穷年代,没有忘记他的父母为五斗米犯愁的日子。从贫穷的煎熬中走过来的人,才感知到穷人渴望得到救助。他秉承着企业回馈社会的信念和决心,慷慨无私地捐助海内外各地教育、文化、宗教和社会福利等慈善事业,惠及老人院、福儿院、学校、教会、社团和文化团体。为了协助有志于学的清贫孩子接受教育,张晓卿于1983年设立了“常青怀恩基金奖学金”,不分种族和宗教信仰,圆了众多学子的升学梦,为社会培育了不少人才。
作为一位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海外华人,张晓卿对自己的故土更有着一份深沉的挚爱。张晓卿在他的祖籍地福州闽清,曾捐资近千万元人民币兴建学校,恩泽家乡。近年来,在张晓卿的带领推动下,星洲日报号召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共同关心并捐助中国失学贫困学生。时至今日,共帮助河南、安徽、四川和云南的中小学生7836名、大学生226名,总款达800万人民币。张晓卿在大同捐助一所中学,耗资700万元。他曾慷慨解囊资助中国失学儿童,获得中国政府颁赠“中国儿童慈善家”的美名。基于文化与民族的同根同源,张晓卿对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深感自豪。身为华侨企业家的他,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中华文化的振兴作出了最实际的贡献。张晓卿在中国各地进行了多元化投资。他为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捐资500万元人民币。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身为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的张晓卿发动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和读者为中国内地抗震救灾捐款,捐赠总额超过8000万人民币。2008年7月7日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会见张晓卿爵士2008年7月7日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会见张晓卿爵士2008年7月7日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会见张晓卿爵士1987年,张晓卿斥巨资收购马来西亚历史悠久、深具影响力但却濒临关闭的《星洲日报》,并亲自出任掌门人。当时,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媒体帝国,张晓卿的心里自有构思。但是这个版图究竟会有多大、能做多大,张晓卿也不敢确定。但高瞻远瞩的眼光,和中华文化的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让他对媒体的发展前景充满了激情和信心。<ref>[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233377张晓卿经历] 中文百科在线 2012年3月</ref>
==媒体==
在马来西亚,提起华商张晓卿与他的常青集团,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集团是马来西亚最具商业实力的多元化投资企业,以木材业为主业,集团业务已扩展到金融、保险、报业、矿业、电力等多个领域。他还拥有马来西亚最大的华文报纸,享誉东南亚。但,当记者用人们常说的“木材大王”、“报业大王”之词称呼他时,他却直摇头,连连摆手道:“我不是什么大王,那是外面人说的。”
 
==视频==
{{#ev:youku|XMTc3OTUxMzQxNg}}
 
==参考来源==
{{Reflist}}
1,48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