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埃里克·白兹格

增加 5,48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REDIRECT [[艾力克·貝齊格]]
{{NoteTA|1=zh-hant:艾力克;zh-cn:埃里克|2=zh-hans:莫尔纳尔;zh-cn:莫纳|3=zh-hans:赫尔;zh-cn:黑尔}}
 
{{Infobox person
|name = 艾力克·貝齊格 <br> Eric Betzig
|image = [[File: Eric_Betzig.jpg |缩略图|center|300px|[http://m.ltn.com.tw/news/life/paper/971536 圖片來源:貝齊格做過逃兵 繞了一圈 拿下諾貝爾獎 ] ]]
|birth_date = {{Birth date and age|1960|1|13|df=y}}
|birth_place = [[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
|研究領域 = [[应用物理学]], [[工程物理学]]
|alma_mater = [[加州理工学院]] <br/> [[康奈尔大学]]
|occupation = 物理学家
|years_active =
|employer = [[珍利亞農場研究園區]]
|机构 = [[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
|known_for = [[奈米]][[光学显微系统]], [[荧光显微镜]]
|awards = [[诺贝尔化学奖]] (2014年)
}}
 
'''艾力克·貝齊格'''(Eric Betzig,1960年1月13日-),[[美国]][[神经科学家]]、[[发明家]]、应用[[物理学家]]。
* 在[[弗吉尼亚州]]的[[珍利亞農場研究園區]]工作<ref name="hhmi">{{cite web |url=http://www.hhmi.org/scientists/eric-betzig |title=Eric Betzig, PhD |work=hhmi.org |publisher=[[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accessdate=2014-10-08 }}</ref>。
* 他先后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学]]系和[[康奈尔大学]]的[[工程物理学]]博士专业。后在[[贝尔实验室]]工作。
* 其主要贡献是研发了用于[[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的[[光学成像]]工具。
 
2014年,因研制出「超分辨率[[螢光顯微镜]]」,與[[斯特凡·赫尔]]、[[威廉·莫尔纳尔]]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ref name="Nobel_Chem_2014_En">[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2014/summary/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4]</ref><ref name="Nobel_Chem_2014_Ch1">[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10/304841.shtm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ref><ref name="Nobel_Chem_2014_Ch2">[http://news.bioon.com/article/6659705.html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ref><ref name="Nobel_Chem_2014_Ch3">[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c/sKQH.htm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ref>。
 
=='''事业 -- 轉折與挑戰'''<ref name="Nobel_Chem_2014_Ch4">[http://m.ltn.com.tw/news/life/paper/971536 貝齊格做過逃兵 繞了一圈 拿下諾貝爾獎]</ref>==
* 來自[[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 的 [[艾力克·貝齊格]],在2014年時以[[超解析度螢光顯微鏡]],突破[[分子生物]]研究限制的成果,攀上學術界的高峰,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在得獎光環的背後,他的生命經歷充滿著轉折與挑戰。
 
* 貝齊格畢業於[[康乃爾大學]][[應用物理學系]],基於對研究的熱愛,一頭栽進研究世界。埋首在[[貝爾實驗室]]的日子,全心投入他想研究的範疇,他感受到無比自由。
 
==='''學術界也搞一窩蜂 他追求實際運用'''===
* 在[[貝爾實驗室]]待了近十年後,發現許多研究者僅以得獎或出名為目的,他漸漸無法忍受學術界對於特定主題一窩蜂的熱潮。他表示,當一個研究領域被開拓後,許多研究者會積極投入,但大家的方向都差不了太多,因此逐漸壓縮到研究空間。
 
* 因此,他在原先任職的研究室關閉後,回到父親的機械公司,從事機械研發,這是他人生第一次轉彎。他表示,以往在研究的領域,只要把研究做好並發表論文,就會被認為是一個好的研究者,然而這樣的研究不一定對應用有所貢獻。在機械公司則正好相反,必須不斷與人交流,思考技術要如何發展以及客戶的需求是什麼,才能使技術真正被運用。
 
* 在機械研發的世界,一待又是十年。最終他仍無法忘懷研究,加上體悟到自己不是一個好商人,因此在朋友的邀約下,再度回到研究學術圈。
 
==='''物理學者獲化學獎 像被公車撞上'''===
* 但再次轉彎,貝齊格的心態大有不同。他不斷想,研究如何對社會有所貢獻且能被應用。從那時開始,他著手[[顯微鏡]]的設計與研究,並將兩個不同領域的知識、經驗融合。繞了一大圈,加上廣泛涉獵,最終為他帶來了一面[[諾貝爾]]獎牌。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原因'''<ref name="Nobel_Chem_2014_En"/><ref name="Nobel_Chem_2014_Ch1"/><ref name="Nobel_Chem_2014_Ch2"/><ref name="Nobel_Chem_2014_Ch3"/>==
* 201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由[[美國]][[霍華德修斯醫學研究所]]的 [[艾力克·貝齊格]](Robert Eric Betzig)、[[史丹福大學]]的 [[威廉·莫尔纳尔]](William E. Moerner)和 [[德國]][[馬克斯普郎克研究所]]的 [[斯特凡·赫尔]](Stefan W. Hell)共同獲得。
** 他們的主要貢獻在於[[超解析度螢光顯微術]]的開發。3位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運用不同的原理分別發展出[[超解析度]][[螢光顯微術]],解決了一百多年來困擾科學家在使用光學顯微鏡時,因光學繞射極限而無法清楚看到[[奈米]]尺度影像的問題。
** 利用[[超解析度螢光顯微術]],[[科學家]]已可清楚觀察到單一[[蛋白質]][[分子]]在活[[細胞]]中的行為,並為治療[[神經]][[退化疾病]] 如 [[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氏症]]、[[杭亭頓氏症]]等疾病帶來一線曙光。
 
 
==参考资料==
{{reflist}}
1,6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