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陈颐鼎

增加 14,55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陈颐鼎''',1906年,陈颐鼎出生于 [[ 江苏宿迁 ]] 。20岁时,陈颐鼎考入 [[ 黄埔军校 ]] 第三期,毕业后在北伐军中任过连长、营长、团长,参加过棉湖、南昌等战役。{{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陈颐鼎 | 图像 =[[File:陈颐鼎.jpg|缩略图|陈颐鼎]][http://p1.pstatp.com/large/46de000388a915e23ef3 原图链接] [http://image.so.com/v?q=陈颐鼎&src=tab_www&correct=陈颐鼎&cmsid=5f8c62d23de550361db70bf8882b1178&cmran=0&cmras=0&cn=0&gn=0&kn=0#multiple=0&gsrc=1&dataindex=54&id=632f7b6950a331b4f5dc678254979291&currsn=0&jdx=54&fsn=60&adsimgsn=0 来自360网]| 图像说明 = | 出生日期 = 1906年  | 出生地点 = 江苏宿迁 | 逝世日期 = 1995年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军人     | 知名于 = <br>}}== 人物简介 ==1937年12月,担任[[国民党]]第八十七师二六一旅旅长(少将)的陈颐鼎率部来到南京,参加[[南京保卫战]]。 1945年,时任国民党第70军军长的陈颐鼎率部跨越海峡从日军手中接收[[台湾]]。 新中国成立后,陈颐鼎又回到南京,任教于[[南京军事学院]],8年教学生涯后,先后担任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江苏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等职务。 1994年,陈老在[[南京]]意外病逝,未留只言片语。 == 人物生平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1926年1月军校毕业后派任军校第四期入伍生队第3团(团长张治中)第2营第4连少尉排长。3月调升第1师(师长王柏龄)第3团(团长王禄丰)第1营第3连上尉连长。11月升任第1师(代师长王俊)第1团(团长章烈)第3营少校营长。1928年8月部队编遣时被编余。12月派任第2师([[师长顾祝同]])第5旅(旅长涂思宗)第10团(团长郑洞国)第3营少校营长。1929年6月调升第3师(师长毛秉文)第9旅(旅长李思愬)第18团(团长冯剑飞)中校团附。1932年1月调任第87师(师长张治中)参谋处(主任张铎)中校参谋。 1933年10月升任第87师(师长王敬久)第261旅(旅长刘安祺)第521团上校团长。 1935年5月18日叙任陆军步兵中校。1937年5月6日晋任陆军步兵上校。10月升任第87师(师长沈发藻)第261旅(旅辖两团)少将旅长。1938年4月升任第87师少将副师长兼第261旅旅长。1939年5月专任第87师(师长向凤武)少将副师长。1940年3月21日调升第67师(师辖三团)少将师长。1942年7月19日升任第86军(军长方日英)少将副军长兼第67师师长。1943年4月1日专任第86军少将副军长。12月25日调任第70军(军长陈孔达)少将副军长。1945年10月10日获颁[[忠勤勋章]]。同月15日升任第70军(辖第75师、第107师)中将军长。1946年5月5日获颁胜利勋章。9月第70军整编为第70师(辖整编第139旅、整编第140旅),任中将师长。11月16日晋任陆军少将。1947年7月14日在山东金乡战败被人民解放军俘虏。1949年10月出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军事研究员。1950年3月调任华东军政大学军事教员。11月改任南京军事学院军事教员。1958年12月转业后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1977年12月当选政协江苏省委员。1983年4月当选政协江苏省常务委员,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参事。 1993年11月当选全国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侯镜如)理事。1995年1月在江苏南京病逝 == 南京保卫战 =='''1937年12月1日的南京城''':弥漫着冷清、恐慌和压抑。陈颐鼎没想到战争形势如此直转急下。从[["八一三"淞沪会战]]的战场撤下来之后,他调防镇江,任镇江警备区司令。这个时候他想起了尚在南京城的新婚妻子,他首次觉得"首都"可能有危险,于是向南京来了一封信。 "你们要离开一下了",少将旅长在信中对妻子说。"他那个时候紧张,几天都不能睡觉",丁志凡记得清楚,但丈夫还是持有军人谨慎的乐观,"他让我不要走远,就在附近农村躲一躲,最多3个月就可回来。" 丈夫少有的紧张让年轻的丁志凡一下慌了神。此前,即使在惨烈如淞沪会战的战场上,战火硝烟中指挥的丈夫笃定如常,她没有看到他有一点紧张。 "那个时候人年轻,不懂事,我还从南京跑到吴淞口去看他",一路丁志凡所见,全是战火中的废墟:树全被炸弹劈开,马路也炸没了。"我在一个营部等了他一天,中间有人给我送了一碗炒饭,干得不得了,吃不下去"。 晚上,丈夫终于得空从前线指挥所下来,两人没聊几句,便要把丁志凡连夜送走,因为战事太紧。"你回南京安心等着,不要慌张,南京肯定没有事",陈颐鼎说。 [[丁志凡]]幸亏连夜离开了战场,后来丈夫告诉她,她走后不久,那座营房就被日军的炮弹夷为平地。 收到丈夫来信之后,丁志凡简单收拾了下,慌乱中赶到了尧化门车站。身怀六甲的弟媳妇带着一个孩子与她同行。"车站全是人,听说日本人要来,大家都很紧张,来了一辆车就拼命往上挤"。 丁志凡记得那天是12月1日,南京那阵子又下雨、又下雪,街面上弥漫着冷清、恐慌和压抑的气氛,街面上的店面全都关门,老百姓来去匆忙。"有钱的人早就走了,都到重庆、武汉什么地方啊,留下来都是没钱的老百姓。" 顺着人流,丁志凡和弟媳三人逃到了[[合肥]]附近一个叫陆家畈(音)地方。不定的时局中,年轻的丁志凡惶惶度日,一边想方设法地维持生计,一边努力地打听来自南京的消息。 大概1月份的时候,最不好的消息传来:"南京不得了了,长江都漂满了尸体,很多人想回南京都回不去了!"起初丁志凡还不相信,怎么可能长江里全是尸体呢? '''最激烈的光华门之战''':抱着树桩打日军坦克 就在丁志凡离开南京没几天,担任[[国民党]]第八十七师二六一旅旅长(少将)的陈颐鼎率部来到了南京。 12月7日,陈颐鼎部在孝陵卫附近集结完毕。令他没想到的是,次日该部便与日军全面交火。"从早到晚,敌人的飞机轮番轰炸;地面炮火不断猛烈轰击中山门及其以南城墙;敌地面部队不断向我白骨坟、工兵学校阵地进行佯攻。" 战斗一直持续。10日,经日军两天时间的狂轰滥炸,已有许多阵地被炸平,光华门两侧城墙被炸开两个缺口。午后,大量的日军在坦克的掩护下,突入光华门城门。光华门防线岌岌可危,形势危急。 "上级命令第二五九旅旅长易安华和我一定要把突入之敌消灭掉,恢复原阵地,'完不成任务拿头来见'!" "于是,我同易安华旅长商定,趁敌立足未稳,黄昏后开始行动,由他亲率一个加强团在通济门外向东北方向进攻侵入光华门之敌,我率两个加强营由清凉巷、天堂村协同第二五九旅夹击突入光华门之敌背后……" "经过八个多小时浴血奋战,终于将这股突入之敌全部歼灭。光华门内外横尸遍地。这场恶战,我第二五九旅旅长易安华、我的参谋主任倪国鼎,另有两位营长和三十多名下级干部、战士都牺牲在这一反击战中。" 在陈颐鼎将军留下的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当时惨烈状况。 "这是[[南京保卫战]]中最激烈的一仗,牺牲的人们应永为后人所怀念。"陈颐鼎对儿子说。南京保卫战一役,11位中国将军战死,与陈颐鼎并肩作战的少将旅长易安华便是其中之一。 "每当说起这场战争,父亲都会掉眼泪。"陈万中至今仍记得父亲描述他们打日军坦克时的悲壮。 "一开始看坦克,这东西怎么打啊?机关枪打不进去,炸药包炸不了。最后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先砍树,两个人抱树桩子埋伏在一边,等坦克经过时猛地冲上去,一个人端,另一个人戳,把树桩戳进坦克的履带里。坦克逼停后,另外几个人再冲上去,掀盖子、扔手雷、引炸药包……" "抱树桩的那两个人肯定先死掉,打一辆日军坦克,我们最起码要死四个人、五个人。" 这一段,陈万中说得尤其急促,听者听得尤其悲凉。 '''长江边最后的"拯救"''':组织残兵欲与日军再战 [[丁志凡]]再次见到丈夫是当年快过年时,经过登报、派人等方式苦苦寻找之后,陈颐鼎终于打听到妻子已经逃到[[武汉]]的消息。于是传信要求丁志凡赶到宝鸡经由南京保卫战的溃败之后,陈颐鼎在徐州找到部队,并被派往宝鸡驻防。 一路艰辛,丁志凡乘坐火车终于抵达[[宝鸡]],当天凌晨3点多钟才到。当晚,这对战火后终得重逢的夫妻一夜无眠,各自说着各自的经历,满面泪流。 陈颐鼎告诉妻子,南京保卫战中,他同日军的战斗一直持续到12日,对面之敌突然没了动静,倒是听到雨花台那边枪炮声激烈。因为同上级迟迟无法取得联系,陈颐鼎觉得蹊跷,于是派侦察兵进城打探情况。不久,派员回来报告,一脸的惊慌之色:"旅长,雨花台失守,城内已经有不少日本兵了!" 如此情势之下,枯守已无意义。13日凌晨三四点左右,陈颐鼎只得下令撤退。从中山门到下关的一路上所见,城墙脚下全是伤兵,不少都是断手、断腿的,看见陈颐鼎经过,伤兵们哀求:"你们救救我,把我也带走吧"。 "我丈夫一看,这怎么带,没法带啊,只得撒谎说,后面马上就有救护车过来,你们安心再等等。有的伤兵疼得实在受不了了,就拉着他说:'给我补一枪吧',他没有那个勇气,难过到了极点。"丁志凡说。 到达燕子矶江边后,"江面上全是红水,遇难者的尸体密密麻麻的,你甚至都看不见水,这样一幅惨景,他欲哭无泪"。 陈颐鼎一看,江滩上全是撤下来的兵,大家都有枪,"于是我父亲想到,把这么多兵组织到一起,还是有战斗力的,还能跟日本人干",陈万中说。 这位身着将级军官甲种呢军服大衣的旅长,先是派了一队人马在附近高地的山上警戒,然后开始组织:"军官站在左边、士兵站右边",部队刚要整编到位,这时山上突然响起枪声,原来是负责警戒的部队和日军搜索部队交上火了。 "那边枪一响,底下的人'轰'的一声,全都散了",陈颐鼎在南京保卫战中的最后一次努力,宣告失败。 '''泰坦尼克号式的逃'''生:抓住一块门板渡江 每向家人论及此处,陈颐鼎满腔之无力。丁志凡继续回忆:"打死也不做亡国奴啊,丈夫掏出枪准备自杀,但枪被跟随的卫兵夺下。"不知哪位士兵搞到一块门板,于是大家一起站上去准备渡江。哪知刚刚走了不远,因为人太多,门板开始往下沉。 失去平衡的陈颐鼎也掉到江里,他和一个参谋各抓住门板的一角,在冰冷的江水中苦苦坚持。不多时,参谋冻僵了,手一松沉入水中。门板因之一下子竖起来,陈死命抓住门板,在江水中浮浮沉沉。 绝望之时,陈颐鼎见身边漂来一个用六大捆芦苇扎成的浮排,上面有一人还放着一辆自行车。陈呼救,这位名叫马振海的士兵赶忙停下,把自行车推入江里,向陈颐鼎递过来竹竿,陈抓过去,哪知手冻僵了,一下子抓空,人整个失去意识开始往江水里沉。 马振海急了,拿着长竹竿在江水里来回捞。其中一下正好打在下沉的陈颐鼎头上,陈一个激灵,清醒过来,求生本能让他死命抓住竹竿,这才慢慢被救上浮排。 顺着江水漂流,两人并没有抵达对岸,而是漂到了江中岛八卦洲上。岛上,全是溃败的兵勇,陈颐鼎遇到了几名部下,大家又冷又饿。 16日夜,他们惊喜地发现对岸划过来一条小船,等靠近后才发现是个卑鄙的发国难财者,正在掏江面上遇难士兵的口袋。 陈颐鼎暗示,"大家不要吱声",等那人靠近了,举枪大喊:"站住,不要动!"这人一听就想调头逃跑,枪声一响,对方自知再逃便是没命,只得把小船划回来。 依靠这条小船,陈颐鼎抵达长江对岸。几个小时后,陈颐鼎得到消息,留在八卦洲上成千上万的官兵,被残暴的日军集体屠杀…… [[将军的"战争"]] 南京保卫战结束了,但"战争"仍在他内心继续 有一年,曾经在南京保卫战中与之并肩战斗过的一位战友来南京拜访,陈颐鼎将几个孩子支开,把房门关上,两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抱头痛哭。 这位战友离开南京时留下了一首诗:"北伐战争到苏州,[[抗击倭寇]]八春秋;牺牲先烈无着落,至今思之有内疚。"这首诗可谓两人一生的写照,诗眼在"内疚"二字。作为抱负极大的中国军人,鲜为人知的是,南京保卫战虽然结束了,但那场战争在他们内心仍在继续。 == 收复台湾 == 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颐鼎迎来了他军人生涯的最高荣光率部跨越海峡从日军手中接收[[台湾]]。当时,陈作为国民党第70军军长正驻扎在福建境内,[[日本宣布投降后]],蒋介石即任命陈颐鼎率部赴台受降。此前,台湾已被日本殖民统治长达半个世纪。 在美国军舰的护航下,不久,陈颐鼎率部乘船从[[基隆]]登岛。数十年后,终于第一次见到自己国家的军队,摆脱殖民统治的台湾同胞欣喜若狂。 基隆到台北不到30公里,但专列却走了4个多小时,沿途全是热烈欢迎的群众。陈颐鼎一次又一次走下火车,向热情的同胞致意。受降仪式上,陈颐鼎激动得泪流满面。 对于一名军人来说,收复国土算得上是最高荣誉。"平生有此壮举,也不算虚度了",陈颐鼎生前对家人如此表示。这样的荣光时刻,自然和南京大屠杀时的惨景对比鲜明。 新中国成立,陈颐鼎又回到[[南京]]。定居南京的陈颐鼎也因之成为参加过南京保卫战后,唯一一个又回归的"守城之将"。他任教于南京军事学院,8年教学生涯后,先后担任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江苏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等职。<ref>[http://news.163.com/12/1212/01/8IG6AH4V00014AED.html  最传奇将军”陈颐鼎遗孀首度公开丈夫的"南京保卫战" ,网易新闻] </ref>  = 参考文献 ==
4,06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