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郝平

增加 521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File:郝平.jpg|缩略图|居中|[ 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郝平''',男,汉族,1959年9月生,山东青岛人,198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8月参加 [[ 工作 ]]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现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第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
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 [[ 研究 ]] 中心科学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ref>[ http://renshi.people.com.cn/n1/2016/1214/c139617-28947643.html 郝平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图/简历)], 人民网 , --2016年12月14日</ref>
==人物履历==
1978年09月——1982年07月,北京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 [[ 学生 ]] ,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1982年08月——1986年08月,北京大学保卫部、政策研究室、校长办公室工作;
1986年09月——1991年05月,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
1991年05月——1992年07月, [[ 美国 ]] 东西方中心访问学者;
1992年08月——1995年12月,美国夏威夷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1995年12月——1996年04月,北京 [[ 大学 ]] 外事处常务副处长;
1996年06月——2001年06月,北京大学外事处(国际合作部)处长(部长)、校长助理(1997年04月)、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1998年09月)、党委常委(1999年02月)(其间:1995年09月—1999年07月在职攻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专业博士,1999年09月—2001年11月美国艾森豪威尔基金访问学者,2000年02月—2000年04月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访问学者);
2001年06月——2005年06月, [[ 北京大学 ]] 副校长、党委常委(其间:2004年03月—2005年01月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
2005年06月——2009年04月,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党委常委;
2009年——2016年,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 [[ 中国红十字会 ]] 副会长(2011年09月—2016年12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7届大会主席(2013年11月—2015年11月 );
2016年12月——2018年10月,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
==工作分工==
主持学校行政工作,负责人事、 [[ 财务 ]] 和审计工作。
==任免信息==
2018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北京大学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任免决定,郝平由 [[ 北京大学 ]] 党委书记转任校长。
2019年8月,不再担任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职务。
==人物事件==
2009年9月29日,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举办“国庆60周年”成果发布会。郝平依据中国高校论文数量排序,称“自2004年以来,中国的科研能力一直排在 [[ 世界 ]] 第五位。”(前四位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引发讨论。
2013年10月2日 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92届执行局会议上,中国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郝平被一致推选为该组织第37届大会主席的唯一候选人。这是该组织历史上中国执行局委员首次获得大会主席候选人资格。
2013年11月5日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教科文组织执委郝平5日在 [[ 联合国 ]] 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上被选为大会主席,任期两年。这是该组织历史上首次选举中国代表担任大会主席。
上任伊始,郝平就和新的领导班子一起,放弃整个暑假的休息时间,走访学校各个部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北外的发展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
郝平坦言:“摆在北外发展道路上的首先有两个难题,一是建设资金,二是发展空间。过去10年,北外每年只有七八千万的国家财政拨款。北外居于闹市中心,校园面积还不到500亩地,校舍比较陈旧,还存在一部分危房。上个世纪80年代初,北京市修建三环路,需要从北外校园穿过。当时北外从大局出发,无条件地接受了这个方案,为城市 [[ 发展 ]] 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直到今天,北外还被蜿蜒而过的三环路分成东院和西院两个部份。”
上任后的第一次全校干部大会上,郝平提出:没有科学的规划,就没有学校未来健康的 [[ 发展 ]] 。制定北外的规划,特别是校园规划,成为当时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充分论证并广泛听取意见之后,北外的“十一五”规划制订完成。在校园建设方面,学校提出,要力争在5年内彻底改变学校办学条件陈旧落后的面貌,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环境优美、传统底蕴与现代气息相融合的 “花园式”大学校园。
不久,北外校园建设规划委员会成立,委托中国建筑设计院完成了校园整体规划的设计方案。整个设计由建筑大师崔恺先生主持,按照崔恺的设想,未来的北外,将是一座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校园。东院,将在保持现有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加强植被绿化和 [[ 环境 ]] 整治,并兴建一所高水平的大学生体育馆。西院,将按照北外的出版社——外研社(北京市上个世纪90年代十大建筑之一)的风格和基调,建设现代化的教学科研大楼。当崔恺先生用幻灯向全校干部讲解他的规划思路和构想时,场下不时响起 [[ 热烈 ]] 的掌声。
会后,北外校园规划蓝图被制作成沙盘,征求全校师生员工的意见。很多同学踊跃报名,争当志愿者,向全校师生介绍北外的美丽新校园。师生们围着校园规划的沙盘出谋划策,一时间成为校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对于郝平来说,在北外校园规划告一段落之后,他和同事们还面临一件大事——着手进行北外学科的规划和整合。郝平在北大 [[ 历史 ]] 系学习时,专攻世界历史,在他的脑海中,有一张非常清晰的世界地图。郝平根据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风俗文化,并结合北外各个语种的特点,规划北外未来的语言学科布局。
北外的欧洲语言系和亚非系都涵盖了很多语种,这对教学管理和学科 [[ 发展 ]] 造成了不小的困难。郝平和学校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北外要应对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就必须对各个学科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突出优势,做大做强。北外在未来要成立东南亚学院、南亚西亚非洲学院和东欧学院、日尔曼学院等地域特色突出的院系,除了一如既往地加强对对象国语言的学习之外,还要更加突出对对象国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研究,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在郝平看来,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仅仅靠单纯的语言教学是无法培养出 [[ 民族 ]] 复兴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外语人才。要完成这样的使命,北外不仅要使学生打下扎实的外语基础,而且要更加有针对性地突出区域教学和研究。当今,全国外语培训市场异常火爆,但北外在其中所占的份额并不大。一些外语培训机构成立之后,发展迅速,而其中很多骨干教师恰恰是北外的老师和毕业生。这一点,不能不让北外人深思。 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是郝平和北外新一届领导班子 [[ 苦苦思索 ]] 的问题。
学校提出,整合学校资源,突出比较优势,积极打造北外品牌。在外研社、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培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和国际交流中心等校内多家单位的基础上,成立同文教育发展中心。把这个新机构命名为同文教育发展中心,隐含着秉承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的传统,表达了北外人要把事业做大做强、为 [[ 民族 ]] 振兴贡献力量的雄心壮志。
“同文教育发展中心,要在未来10年到15年的 [[ 时间 ]] 里,力争成为同行业的领头羊。”这是郝平对自己和北外同仁的激励。 郝平在北大曾做过多年的外事工作,同国外许多大学校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到北外履新之时,就收到了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夏威夷大学、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和维也纳大学等十几位国外大学校长的贺信和贺电。国际友人的鼓励和期待,使郝平尽快实现北外跨越式发展的责任感更加强烈。在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和切磋当中,世界一流大学对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也给了郝平很多启发。这些启迪和思考, [[ 潜移默化 ]] 之中演化为他在北外一点一滴的努力和创新中。
郝平的低调和平易,我们早有耳闻。采访时,他更多地是强调北外领导团队的力量,当我们问到,作为年轻的一校之长,执掌北外帅印,他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时?郝平说,作为一校之长,需要创新,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更需要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他和同事们为北外筹划的美好 [[ 蓝图 ]] ,还有很多地方有待他们去创新,去跨越。正如2006年7月郝平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所言:每一个创新都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每一个创新都会触及另一个领域的震荡,每一个创新都会带来价值观念与 [[ 生活 ]] 方式的改变。这就是创新的魅力。
== 参考来源 ==
<center>
{{#iDisplay:t08933mc6lp|480|270|qq}}
<center>上任后首次,北京大学校长郝平为毕业生带来“最后一课”</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 教授]]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