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28
次編輯
變更
斯文豪氏赤蛙
,無編輯摘要
* 趾端膨大成吸盤狀
*背側摺斷斷續續不明顯
==生態習性==
棲息於山區內的 [[ 溪流 ]] 、山澗與小 [[ 瀑布 ]] 。以溪流的淺水區石頭底下為產卵場。卵外包膠膜,有黏性,小堆聚集。 [[ 蝌蚪 ]] 主食為 [[ 藻類 ]] 、落葉;成蛙主食為小型 [[ 無脊椎動物 ]] 。廣泛分布在海拔2000公尺以下。
*族群狀況 常見
*分布狀況 廣泛分布在海拔2000公尺以下
*國家公園分布狀況 [[ 玉山國家公園 ]] [[ 墾丁國家公園 ]] [[ 雪霸國家公園 ]] [[ 太魯閣國家公園 ]] [[ 陽明山國家公園]]<ref>[https://npgis.cpami.gov.tw/public/detail/SpeciesDetail.aspx?SP_ID=A0016 斯文豪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臺灣國家公園</ref>
===花蓮縣分佈地區===
*花蓮縣境內中低海拔山區及平地廣泛分佈。常出現在山澗、溪流和瀑布下。
*建議觀察地點: [[ 綠水合流步道 ]] 、 [[ 白楊步道 ]] 、 [[ 鯉魚潭 ]] 、 [[ 鳳凰瀑 ]] 、台11線12號橋野溪、 [[ 富源蝴蝶谷 ]] 。
[[File:赤蛙02.jpg|300px|缩略图|居中|分佈地區[https://www.froghome.idv.tw/html/class_1/hua_lian_13.html 照片來自]]]
*背部花紋為褐色型的斯文豪氏赤蛙
[[File:赤蛙06.jpg|350px|缩略图|居中|斯文豪氏赤蛙[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16515 照片來自]]]
==物種概述==
斯文豪氏赤蛙屬於大型蛙,體長約6至10公分,背部顏色變化多端,有綠色、褐色或綠色褐色交雜。身體修長,指(趾)端膨大呈吸盤狀,以適應溪流生活。牠們終年住在溪澗裡,白天躲在石縫或溪邊草叢裡,閒來無事也會叫一叫。牠們有一對外鳴囊,其叫聲「啾」很像鳥叫,所以又稱為「騙人鳥」,也有人稱牠們為「鳥蛙」。 牠們的繁殖期幾乎從二月一直持續到十月,尤其春秋兩季特別活躍,這時牠們叫得更勤。不過斯文豪氏赤蛙的獨立性很高,縱使在繁殖季節的時候,也是各自分散,保持距離,叫聲是牠們彼此溝通、較勁的唯一管道。所以牠們雖然不是很常叫,但只要一隻領頭開始叫,其牠雄蛙就會不甘示弱的一隻跟著一隻叫,合唱聽起來是此起彼落,頗具有聲勢。牠們常在淺水區域的石頭底下或石縫裡產卵,卵白色大型,卵徑可達0.3公分。一次產40-50顆,常常小堆小堆地產在淺水區域的石頭底下或石縫裡。胚胎發育到帶有尾巴的時期,看起來像一粒 [[ 綠豆芽 ]] ,很可愛,可惜很難找到。蝌蚪黑色大型,尾巴很長,為體長二倍以上;口部腹側稍凹陷,可協助吸附在石頭上。
*學名歷史 斯文豪氏赤蛙分佈於台灣,由英國學者George A. Boulenger於1903年根據採集自台灣萬巒的標本命名為新種。其種名swinhoana 是紀念被稱為「台灣自然史研究第一人」的前英國在台領事史溫侯氏Robert Swinhoe(1836-1877)。<ref>[https://metadata.froghome.org/page.php?namecode=416663 斯文豪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ref>
==圖片集錦==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20200">
File:赤蛙04.jpg|缩略图|斯文豪氏赤蛙[https://metadata.froghome.org/page.php?namecode=416663 照片來自]
File:赤蛙08.jpg|缩略图|斯文豪氏赤蛙[https://nature.goto307.com.tw/animalia/ins.php?index_id= 照片來自]
</gallery>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