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6
次編輯
變更
阿道夫·布希
,無編輯摘要
Tully Potter在他的書(Adolf Busch: The Life of an Honest Musician<ref name="Potter2010">{{cite book|author=Tully Potter|title=Adolf Busch: The Life of an Honest Musician|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617KjgEACAAJ|year=2010|publisher=Boydell & Brewer|isbn=978-0-907689-50-8}}</ref>)中寫道:阿道夫·布希不僅是一位全能的音樂家。在艱難時期,他也是道德燈塔。他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四重奏演奏家,兩次世界大戰中最忙碌的獨奏小提琴家,也是一位出色的作曲家。但在他的聲名如日中天時,他高貴的人格尊嚴卻為他的命運帶來戲劇性轉折。
1933年納粹掌權後,希特勒和他的追隨者就開始系統性的迫害德國猶太人。許多著名的猶太音樂家,包 括Bruno 括布魯諾·華爾特(Bruno Walter ) ,Otto Klemperer和Emanuel Feuermann,都被迫離職或離職以示抗議。1933年4月,在希特勒掌權數週之後,布希領導的布希四重奏決定停止在德國的巡演。他同時發表了這樣的聲明:“由於我的基督徒同胞對德國猶太人的行為,令我覺得有必要中斷我在德國的巡迴演奏會。”當年,布希先生是唯一一位著名的非猶太德國音樂家,因為堅持原則而離開德國。當年也只有極少數非猶太歐洲音樂家(包括Arturo Toscanini還有Pablo Casals)他們出於同樣的原因決定停止在德國的表演。於是他遽然終止在德國如日中天的演奏事業移居瑞士。納粹黨羽為了擔心輿論壓力,曾試圖吸引布希回國,當時他的回應是"如果你把希特勒吊死在中間,戈林(H. Goering)左邊,戈培爾(J. Goebbels)在右邊,那我就會回德國。"
隨著反猶太律法席捲整個歐洲,他在1939年底和布希四重奏成員移居美國。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是一場悲劇。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著名小提琴手呈現供過於求而且美國人對室內樂的興趣有限。布希雖然能夠維持生計,但他的名聲則已不再。此外,他對他心愛的祖國所鑄成的一切感到絕望。<ref>https://www.wsj.com/articles/SB10001424052748703296604576005193516575586 The Man Who Said No to Hitler His life was not in danger under the Nazis, but his soul was. He chose exile over a devil's bargain</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