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施坚雅

增加 54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施坚雅| 圖像 = [[File:施坚雅.jpg|缩略图|左|[https://p1.ssl.qhmsg.com/t0142298563819f4da1.jpg 原圖鏈結][https://baike.so.com/doc/1920574-2031933.html 来自360搜索图片]]]| 出生日期 = 1925年| 逝世时间 =2008年| 出生地点 = | 國籍 = 美国| 職業 = | 知名原因 =| 知名作品 =[[施坚雅模式]]</br>}}'''[[ 施坚雅]]'''(G.WilliamSkinner,1925-2008),1925年2月14日出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1954年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先后任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助教、康奈尔大学人类学副教授、教授,1965年起任斯坦福大学人类学教授,1990年起任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学教授。1950年至1951年到中国四川考察,1977年考察中国城市市场。1980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83年至1984年任美国亚洲学会会长,1987年至1989年任斯坦福大学巴巴拉·布朗宁人文科学教授。作品中译本有《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版),并发表大量研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科学研究、农村和农民、人口、民族、海外华人的论文。
2008年10月26日因病逝世,享年83岁。<ref>[https://baike.so.com/doc/1920574-2031933.html 个人简历网 ] </ref>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施坚雅
国籍
美国
出生日期
1925
2008
== 人物成就==  ''' 施坚雅模式'''
学术界所谓的施坚雅模式,是指由施坚雅发明的,用以解剖中国区域社会结构与变迁的分析模式。一般认为,该模式包括了农村市场结构与宏观区域理论两部分,前者用以分析中国乡村社会,后者用以分析中国城市化问题。
联结各基层市场与中间市场之间物资流通和信息流通的,正是那些按照错开的集期,依次游走于各基层市场的小商小贩,他们把中间市场的物资带到各基层市场,又把各基层市场的产品交换到中间市场,他们既是商人,也是信息传递者。
''' 正六边形模型'''
那么,我们如何计算基层市场的覆盖范围?又如何计算基层市场与中间市场的比例关系?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提出,难道就没有不在集市传播的消息吗?比如,王麻子先生初二当天就去中间市场走亲戚了,他不能直接把这条新闻告诉城里人吗?我们的回答是,当然可以,但是,这种个别的、小范围的传播通常情况下并不能构成传播事件,只有排除了那些特殊的、偶发的行为,讨论才有可能得以继续。而施坚雅模式的理论前提,正是排除了所有特殊和偶然的均质状态。
''' 理想化的参照系'''
许多汉学研究者认为,施坚雅模式是一种理想化模式,它与中国的社会实际存在很大差距,对历史的解释能力也非常有限,有学者甚至认为,施坚雅模式"可能是一种非常高雅的理论,并提供了一种跨文化的可比性,但是,同中国村民自身对其生活的世界的看法常常毫无关系"(彭轲语)。
许多学者利用这样的案例来否定施坚雅模式的有效性,但是我们认为,这样的案例恰恰说明了施坚雅模式的存在价值。我们知道,学术研究就是一种不断得到修正和精细化的认识过程,施坚雅模式所取的,恰恰是处于各种不同模式中间的那个最理想化,也是最有解释效力的平均模式,正因为有了施坚雅模式,我们才有了一个坐标和参照系,各种千奇百怪的模式才能够在这个理想化的参照系中找到自己的准确坐标,我们的各种讨论才有了一个据以前行的起跑线。换句话说,施坚雅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批判"和"否定"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甲地的市场模式和乙地的市场模式就找不到对话的平台,许多问题甚至不可能浮现出来。
''' 未曾"现代"过,拿什么来"后"?'''
二十世纪中期开始,西方文化领域开始风行"后现代"、"后工业社会"、"后资本主义",所谓"后",也即否定之否定中的"否定",意为"反"、"超越"、"解构"。之所以需要"后现代",是因为他们已经"现代"过了,而且亟须解决"现代"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困惑。这股风潮自九十年代吹入中国,立即风靡学界。
施坚雅模式的意义,不仅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区域社会的分析模式,更在于提醒我们,"后"虽然是必要的,但对于一穷二白的中国学术界来说,"现代"也许更重要。我们只有建立起了自己的现代学术体系,谈论后现代才会更有意义。[1]
== 参考资料 ==
{{reflist}}
2,57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