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罗纳德·里根

增加 5,102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罗纳德·里根'''罗纳德·威尔逊·里根(英语:Ronald Wilson Reagan,1911年2月6日-2004年6月5日),美国共和党籍政治家,第40任…”
'''罗纳德·里根'''罗纳德·威尔逊·里根(英语:Ronald Wilson Reagan,1911年2月6日-2004年6月5日),美国共和党籍政治家,第40任[[美国]]总统(1981年-1989年),第33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1967年-1975年)。踏入政坛前,里根也曾担任过运动[[广播]]员、救生员、报社专栏[[作家]]、电影演员,基督教美国长老宗教徒。

复活节是为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ref>[https://www.sohu.com/a/225444181_395813 复活节由来及传统],搜狐,2018-03-13</ref>,据《圣经·新约全书》载:耶稣受难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第三天复活。根据公元325年尼西亚公会议规定,复活节在每年春分后第一个圆月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一般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ref>[https://www.sohu.com/a/226907276_100118572 复活节是什么节日?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之间有什么关系],搜狐,2018-03-31</ref>。

==简介==

里根成长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北部小镇的一个低收入家庭,1932年毕业于尤里卡学院,成年后的首份工作是体育广播播报员。1937年,里根搬至加利福尼亚州,并从那里开启其演艺生涯。里根后被推举为[[美国]]影视[[演员]][[协会]]主席,他在其主席任期内坚决地贯彻反共主义,并致力根除共产主义对美国演艺界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里根从演艺事业转为电视业,担任工业企业通用电气宣传。1964年,里根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戈德华发表“抉择时刻”演说,此举为这位刚踏入政坛的政治新人赢得了全国的关注,顺势成为当时新保守主义的代言人。在赢得一定的支持者后,里根于1966年当选为加州州长。州长任期内,里根选择提高税收,顺利将预算赤字转亏为盈。然而他提高税收的行为也引起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生的抗议示威。在学生示威期间,里根以强硬的态度下令国民警卫队进驻校园。

里根在1980年的选战中击败了当时民主党的总统吉米·卡特,共和党也在同年选举赢得了26年来首次在参议院过半数的席次。里根首次就职年龄为69岁349天,是当选为美国总统之最年长者,而这一记录一直保持到2017年,直到被同党籍的唐纳德·特朗普以70岁220天的年龄打破。里根在1984年竞选连任时击败前副总统华特·蒙代尔,赢得美国总统选举史上最多的525张选举人票,占选举团538张票的97.6%。这也是[[美国]]近代史上差距第二大的总统选举结果,仅次于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36年[[美国]]总统选举对阵阿尔夫·兰登,当时罗斯福赢得了531张选举人票中的98.5%,即523张。

里根推行的经济政策为供应面经济学,被人称为里根经济学,将所得税降低了25%、减少通货膨胀、降低利率、扩大军费开支、增加[[政府]]赤字和国债,排除税赋规则的漏洞,继续对商业行为撤销管制,使美国经济在历经1981-1982年的急剧衰退后,于1982年开始了非常茁壮的经济成长,到他任期结束并一直持续。他始终强调他对于联邦政府在处理问题上的能力抱持着怀疑态度,尤其是在经济问题方面。他的解决方式是撤回政府的干涉并减少税率和商业管制,以此让自由市场机制能自动修正所面临的问题。他在就职典礼那天说道:“政府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问题所在。”

共和党的支持者盛赞他振奋了美国人在1980年面临的低落士气和挫折感,并且让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体制超越政府的管制。在对外政策上,他大幅度扩张军备,对苏联的政策则由原本的围堵改为直接的对抗。里根在政治意识形态上贯彻了反共主义与民主资本主义。1989年里根离任时的支持率为68%,使他同富兰克林·罗斯福及之后的比尔·克林顿并列成为近现代史上离任时拥有最高支持率的总统。

许多的观察家,尤其是[[美国]]的保守派,称赞里根是[[美国]]得以拖垮苏联的主要功臣。[[历史]]学家对此还没有达成共识,一些人认为里根是促使苏联于1991年垮台的主要推手;一些人则认为苏联于他任内开始的转变,只不过是[[时间]]上的巧合。里根两届任期完满结束后,其副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于1988年的选战中,挟著里根的高昂人气而大获全胜并于翌年上半年升为总统,实现世代交接。里根的总统任期影响美国1980年代的文化,使得美国的80年代也常被称为“里根时代”,其右翼及保守派的思想哲学至今仍是美国保守派的标志。不过,部分左派观点却认为里根的政策为日后贫富差距扩大埋下伏笔,尽管所有阶层的收入都得到了提升。此外,基督教右派及新保守主义亦在此时取得影响力,改变共和党日后的政治生态。

==参考文献==
[[Category:200 宗教總論]]
276,91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