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项贤明

增加 6,52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项贤明 ,男,1965 | 圖像 = [[File:Xiangxianming1.jpg|缩略图|左|[http://imgmini.dfshurufa.com/mobile/20160119063804_f4f320ab20aee51ab4577e4670d2573c_1.jpeg 原圖鏈結][http://mini.eastday.com/a/160119063804400.html?btype=index&idx=0&ishot=0&subtype=guonei 来自头条图片]]]| 出生日期 = 1965 年10月 | 逝世时间 =| 出生 地点 = 安徽 | 國籍 = 中国| 職業 = 教授| 知名原因 =| 知名作品 = 《[[泛教育论]]》</br>《[[比较教育学的文化逻辑]]》</br>《[[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br>}}'''[[项贤明]]'''<ref>[https://baike.so.com/doc/867332-917046.html 个 简历网 ] </ref>毕业院校,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民进北京市委基础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二级教授、学术委员会主席 。2001年,破格评定教授职称。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巴斯大学、香港大学、台湾暨南国际大学等院校讲学或做学术研究工作,出访过美、英、法、德、意、荷、韩、比利时等国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70余篇(不含非核心期刊、报纸和论文集收录),出版个人学术专著2部。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原理、比较教育学。== 人物简历 ==[[File:项贤明.jpg|缩略图|左|[http://upload.rmlt.com.cn/UpFile/News/2010/12/20101202135808298.jpg 原圖鏈結]]]项贤明,博士生导师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主编。有在基层教育委员会工作十年的经历。1997年6月,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博士导师鲁洁教授。同年7月,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师从顾明远教授从事比较教育研究工作,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师从顾明远教授从事比较教育研究工作,1999年5月出站,并留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任教,旋即评定副教授职称。2001年,破格评定教授职称。2007年,首批评定二级教授职称。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英国巴斯大学、日本中央大学、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暨南国际大学等院校讲学或做学术研究工作,出访过美、英、法、德、意、荷、韩、比利时等国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180余篇(不含非核心期刊、报纸和论文集收录),出版个人学术专著2部,译著1部,主编高校教材2部。现担任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学原理》重点教材第一首席专家。== 研究方向 ==教育原理、比较教育学。联系地址:210097 江苏省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项贤明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1965年10月 职业教授  毕业院校南京师范大学 代表作品《泛教育论》、《比较教育学的文化逻辑》 性别 学位博士 目录1人物简历2研究方向3联系地址4 学术奖项==5研究项目6学术专著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历 项贤明,、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主编。有在基层教育委员会工作十年的经历。1997年6月,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博士导师鲁洁教授。同年7月,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师从顾明远教授从事比较教育研究工作,1999年5月出站,并留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任教,旋即评定副教授职称。2001年,破格评定教授职称。2007年,首批评定二级教授职称。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英国巴斯大学、日本中央大学、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暨南国际大学等院校讲学或做学术研究工作,出访过美、英、法、德、意、荷、韩、比利时等国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180余篇(不含非核心期刊、报纸和论文集收录),出版个人学术专著2部,译著1部,主编高校教材2部。现担任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学原理》重点教材第一首席专家。 [[File:Xiangxianming1.jpg|缩略图|左|[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09/e5a62023cd654ee5924fba60b78459ea_th.jpg 折叠编辑本段研究方向教育 理、比较教育学。 折叠编辑本段联系地址210097 江苏省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圖鏈結][http://mini.eastday.com/a/160119063804400.html?btype=index&idx=0&ishot=0&subtype=guonei 折叠编辑本段学术奖项来自头条图片]]]
博士学位论文《泛教育论》获得200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003年入选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贤明2017年【十九大回响】项贤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教育要体现人的现代化<ref>[http://2014.sina.com.cn/news/por/2014-06-27/031615488.shtml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教育要体现人的现代化],中国, 2017-10-31 </ref>2018 年 项贤明:论教育学的术语和概念体<ref>[http://www.sohu.com/a/235202723_387114 项贤明],搜狐, 2018-06-12 </ref>
== 折叠编辑本段 研究项目==
①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若干紧迫问题研究》;
⑧ "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项目"《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国教育发展与国家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 折叠编辑本段 学术专著==
① 项贤明:《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② 项贤明:《比较教育学的文化逻辑》,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项贤明:人的工具化是教育不公平的根源 ==
2016年5月7日,《以供给侧改革促进教育公平高峰论坛》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项贤明做了教育公平与因材施教的演讲。
 
在演讲中,项贤明提到人的工具化是教育领域根本性的不公平,是所有教育不公平的根源。教育不是塑造人,而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教育公平是能够让刘翔成长为刘翔,让霍金成长为霍金。
 
本次论坛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教育公平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联合主办,搜狐教育独家网络媒体报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以下为项贤明演讲内容: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项贤明
 
教育公平问题,可以说是严肃到了沉重,严肃到了崇高的问题,同时也确实是非常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从很多的维度进行讨论。在我们看来,至少要面对四个维度。
 
首先,政治学或者法学的公平问题,要研究公权力怎么样处理阶层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在教育问题上处理人际关系这个问题。另外一个维度,还会有社会学方面的公平问题。社会学可以从社会结构角度来进行分析,来剖析和解析阶层的关系、人际关系对教育公平的影响。还有伦理学的维度,我们可以从伦理学来探讨在我们这个时代,什么是公平正义的价值,怎样才算是正义的。实际上,这些年教育学界对这个问题进行的研究,很多的教育学者做的工作其实是在教育学之外的,他们做的并不是教育学本身的工作,而是代替了其他学科的学者们做这项研究,而那些确实不是我们的长处。对于我们来说,我们面对的重要问题,就是在教育学领域怎么探讨教育公平的问题。
 
从教学来看只关心一个问题,教学过程中间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举个例子说明。比如说我们国家从国家层面立法来规定一个孩子不会因为是住在贵州深山里面还是住在上海市区而区别对待,决定他能不能上复旦大学。我们要通过立法不因为户籍而影响你上复旦大学的权利。但是问题是,这样就能保证一个生活在贵州大山里的孩子上复旦大学的机会和生活在上海市区的孩子一样吗?这是伦理学要判断的问题。对我们来讲要探讨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不能保证这个孩子一定上复旦大学,就教育公平本身来说,操作层面上要面对每个有关的个人,比如说法律规定少数民族的孩子在报考的时候要比别的孩子多加五分,有些孩子觉得不公平,我们同样生活在北京市,因为你是满族的就比我多五分。我们在处理个人层面和社会结构层面的公平问题的时候,背后是同一个价值基础,就是刚才我讲的什么是正义。这是我们真正的价值内核。
 
今天讲供给侧,从供应角度来说,供应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后来又提出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所有的服务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必须为人服务。没有人才任何的供应都不可能实现。人的工具化是教育领域根本性的不公平,是对所有人的不公平,是所有教育不公平里面的根源。前段时间新闻报道一个男孩子从小喜欢动手,后来考进了北大,学了两年退学了,自己上了技校。我们把他送进北大,对他来说是公平的吗?在我看来也值得怀疑,不见得上了北大、清华就是公平。我们要把你塑造成什么?我觉得你像一个什么人才,我来配合你成为人才,国家花很多钱培养你,把你培养进北大你还不感恩戴德,还跑出来,这真的是公平吗?值得怀疑。
 
中国教育要实现公平的转型,我们要摒弃长期以来的教育观念,即要塑造孩子的完美人格,我们是培养他们的,培养他们成为科学家。今天我们要重新提一个思想,教育不是塑造人,而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教育不是培养人,而是对人的成长提供支持。这是我们的价值内核,要发生根本转变才能探讨其他的问题。
 
什么叫公平?要公平地对待我们所有的人,公平的教育供给应该是一种教育服务和支持,是一种成长和选择的环境,应该让孩子去选择,我们只是提供一个环境。公平教育应该是对人的尊重与呵护,而不是让人丧失尊严。要实现公平,前提是必须自由,没有自由谈不上真正的公平。在我们看来真正的教育公平,我们希望的教育公平,是能够让刘翔成长为刘翔,让霍金成为霍金,如果能到那个时候,教育公平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谢谢!
5,30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