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3,879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西昌市四合乡中心小学'''位于市中心西北面5公里处,属二半山区彝族聚居乡,面积51.6平方公里,全境飞播林覆盖。学校服…”
'''西昌市四合乡中心小学'''位于市中心西北面5公里处,属二半山区彝族聚居乡,面积51.6平方公里,全境飞播林覆盖。学校服务范围为全乡五个村,24个组 ,户籍人口9751 人。中心校下辖富民、永定、团结三所村小,全乡教育占地面积18392.9平方米,[[建筑面积]]5796平方米, 固定资产达360万元。现全校共开设有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547人。全乡在岗教师65人,其中大学[[学历]]4人,大专学历47人,中专学历12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职称42人,高级工2人。
==历史沿革==
学校始建于1959年9月,属喜德县李子乡跃进社小学。当时借助牛圈棚做教室和教师宿舍,招收一个班,仅有教师1人,学生82人(其中女生11人)。 石头做凳子,一块[[木板]]搭在石头上做桌子,用稀泥搪糊出一长方块土墙,抹上锅烟权作黑板,在山地里捡些黄、白硬土块且当粉笔。1961年3月改社为乡,李子、北山两乡合并为一个乡,乡名仍用李子乡,驻地设在跃进社,校名为李子乡中心校,有教师三人。新修三间土墙茅草屋做教室,石头木板搭起做桌凳,学校设备仍很简陋。1962年恢复各乡机构,乡政府各回原地,[[自然]]撤销李子乡中心校校名。1963年学校迁往边家山,学校更名为李子乡边家山村小学。1964年学校迁往四合村,学校随之更名为李子乡四合村小学。1973年,随人口增长,由喜德县李子乡划分出来,成立喜德县四合乡,相应建立了四合乡中心校。1977年四合乡中心小学附设初中班,招生范围包括喜德县北山乡、东河乡、四合乡小学毕业生。全校9个班级,[[初中]]每班人数50人左右,小学每班人数25人左右,下设10个点校,每个点校设1——2年级。点校教师巡回教学。学校校点分散,中心校被乡政府驻地从中分割为南北两地,教学设备简陋。
1979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学校走向发展阶段。1980年元月,四合公社由喜德县划入西昌市,1982年四合公社在现学校所在地校址(河坝)划了21.6亩地,市委、政府拨款18万元新修一幢2层砖混结构教学楼,共有标准教室8间,一幢砖混结构教师宿舍,共8套,教师办公楼一幢,砖混结构学生宿舍一幢6间,砖混结构师生[[厨房]]一幢。通过1998年、2005年、2008年三次全乡教育布局调整,合理收缩校点,向中心校集中,逐步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将原来的4个村小6个点校并成三个村小,修建了教学综合楼、学生食堂,教育教学设备逐步改善。[[国家]]实行两免一补(即免除学杂费、免除课本费、补助[[生活]]费)和[[民族]]地区十年行动计划,家长送[[孩子]]入学的积极性很高,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更加完善。
==领导关怀==
自1977年起,中央、省、州、市[[领导]]胡启立、鲁大东、华训、孙自强、杨朝波、朱明等先后到学校视察,[[美国]][[民族]]教育研究会代表团、[[加拿大]]民族双语学者、湖南省民族考察团、云南楚雄州代表团、全国语文教育研究会代表团、甘孜、阿坝民族教育代表团、涪陵地区民族考察团、《[[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凉山电视台《[[教育时空]]》栏目组等先后到学校参观、考察、录制节目。
==办学方针==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小学[[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实施[[素质教育]],不但[[探索]]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始终坚持“安全、卫生、巩固、提高、发展”和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培养讲文明、懂礼貌、爱学习、爱劳动的新型民族为办学目标。
==荣誉==
西昌市课程改革先进单位、西昌市平安校园、先进党支部、西昌市寄宿制标准(规范)化达标学校
==素质教育关系亿万家庭的幸福==
在很多父母心中,子女是整个家庭的中心,特别是当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寄托了几代人的[[希望]]。只有通过素质教育<ref>[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8n/2018_zl89/201812/t20181205_362458.html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改革纪事·素质教育 探寻素质教育的真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11-21 </ref>,才能让青少年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学有所长的人,每个家庭的幸福生活才真正有盼头<ref>[https://www.xuexila.com/jiao/jiating/c214699.html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学习啦,2019-12-07</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历史沿革==
学校始建于1959年9月,属喜德县李子乡跃进社小学。当时借助牛圈棚做教室和教师宿舍,招收一个班,仅有教师1人,学生82人(其中女生11人)。 石头做凳子,一块[[木板]]搭在石头上做桌子,用稀泥搪糊出一长方块土墙,抹上锅烟权作黑板,在山地里捡些黄、白硬土块且当粉笔。1961年3月改社为乡,李子、北山两乡合并为一个乡,乡名仍用李子乡,驻地设在跃进社,校名为李子乡中心校,有教师三人。新修三间土墙茅草屋做教室,石头木板搭起做桌凳,学校设备仍很简陋。1962年恢复各乡机构,乡政府各回原地,[[自然]]撤销李子乡中心校校名。1963年学校迁往边家山,学校更名为李子乡边家山村小学。1964年学校迁往四合村,学校随之更名为李子乡四合村小学。1973年,随人口增长,由喜德县李子乡划分出来,成立喜德县四合乡,相应建立了四合乡中心校。1977年四合乡中心小学附设初中班,招生范围包括喜德县北山乡、东河乡、四合乡小学毕业生。全校9个班级,[[初中]]每班人数50人左右,小学每班人数25人左右,下设10个点校,每个点校设1——2年级。点校教师巡回教学。学校校点分散,中心校被乡政府驻地从中分割为南北两地,教学设备简陋。
1979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学校走向发展阶段。1980年元月,四合公社由喜德县划入西昌市,1982年四合公社在现学校所在地校址(河坝)划了21.6亩地,市委、政府拨款18万元新修一幢2层砖混结构教学楼,共有标准教室8间,一幢砖混结构教师宿舍,共8套,教师办公楼一幢,砖混结构学生宿舍一幢6间,砖混结构师生[[厨房]]一幢。通过1998年、2005年、2008年三次全乡教育布局调整,合理收缩校点,向中心校集中,逐步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将原来的4个村小6个点校并成三个村小,修建了教学综合楼、学生食堂,教育教学设备逐步改善。[[国家]]实行两免一补(即免除学杂费、免除课本费、补助[[生活]]费)和[[民族]]地区十年行动计划,家长送[[孩子]]入学的积极性很高,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更加完善。
==领导关怀==
自1977年起,中央、省、州、市[[领导]]胡启立、鲁大东、华训、孙自强、杨朝波、朱明等先后到学校视察,[[美国]][[民族]]教育研究会代表团、[[加拿大]]民族双语学者、湖南省民族考察团、云南楚雄州代表团、全国语文教育研究会代表团、甘孜、阿坝民族教育代表团、涪陵地区民族考察团、《[[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凉山电视台《[[教育时空]]》栏目组等先后到学校参观、考察、录制节目。
==办学方针==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小学[[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实施[[素质教育]],不但[[探索]]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始终坚持“安全、卫生、巩固、提高、发展”和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培养讲文明、懂礼貌、爱学习、爱劳动的新型民族为办学目标。
==荣誉==
西昌市课程改革先进单位、西昌市平安校园、先进党支部、西昌市寄宿制标准(规范)化达标学校
==素质教育关系亿万家庭的幸福==
在很多父母心中,子女是整个家庭的中心,特别是当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寄托了几代人的[[希望]]。只有通过素质教育<ref>[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8n/2018_zl89/201812/t20181205_362458.html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改革纪事·素质教育 探寻素质教育的真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11-21 </ref>,才能让青少年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学有所长的人,每个家庭的幸福生活才真正有盼头<ref>[https://www.xuexila.com/jiao/jiating/c214699.html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学习啦,2019-12-07</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