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86
次編輯
變更
须弥座
,無編輯摘要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须弥座 </big>'''
|-
|<center><img src= 图片地址 https://i1.go2yd.com/image.php?url=0MGL9qyFua width="300"></center><small>[ 图片网址 https://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MGL9qVg 来自 海鑫古建 的图片]</small>
|-
| align= light|
|}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 [[ 印度 ]] ,系安置佛、 [[ 菩萨 ]] 像的台座。 后来代指建筑 [[ 装饰 ]] 的底座,比如影壁底座等。== ''' 基本信息'''==中文名;
须弥座
别名;
金刚座
起源;
印度
安置佛、菩萨像
构成;
多层砖石构件叠埋而成
适用场合;
宫殿、庙宇等
=='''简介'''==
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须弥山做底,
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涩加多,且有莲瓣之类为饰,束腰部分显著加高,并有束腰柱子(蜀柱)将之分割成若干段落,这类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线。唐塔上出现两层用须弥座作承托的佛像、塔幢、坛台、神龛、家具以至古玩与假山。须弥座已从神圣尊贵之物,
发展成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 [[ 束腰 ]] 、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后来一些家具,如屏风之类的底座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1]
一种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由佛座逐渐演变而来。最早实例见于北魏石窟,形式比较简单,雕饰不多。从隋唐起使用渐多,成为宫殿、寺观等尊贵建筑专用的基座,造型也逐渐复杂华丽,并出现了莲瓣、卷草等花饰和角柱、力神、间柱、门等。宋《营造法式》中规定了须弥座的详细做法,上下逐层外凸部分,称为叠涩,中间凹入部分称束腰,其间隔以莲瓣。从元朝起须弥座束腰变矮,门、力神已不常用,莲瓣肥硕,多以花草和几何纹样做装饰,明清成为定式。但在相似大小的建筑物中,清式须弥座栏杆尺度较宋式为小。
=='''引用资料'''==
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式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 [[ 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等等)--《中国建筑史》
须弥座:高级建筑的台基.源于佛座,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埋而成,一般多用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物上。<ref>[ 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type=phrase&title=%E9%A1%BB%E5%BC%A5%E5%BA%A7&src=onebox 须弥座],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