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朝歌镇

增加 15,085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朝歌镇'''是中国商王朝国都 ,3000年前的商朝武丁大帝是朝歌城市的奠基者,商王武丁时期,将商的国都迁到了沬邑,武丁…”

'''朝歌镇'''是中国商王朝国都 ,3000年前的商朝武丁大帝是朝歌城市的奠基者,商王武丁时期,将商的国都迁到了沬邑,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个帝王以沫为都,商纣王执政时期将沫(mei,发音同妹)改为朝歌。在作为商纣王的国都时期,朝歌达到鼎盛,历史记载朝歌非常繁华,"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

朝歌位于今河南鹤壁市市区南部淇河边,具有3000多年的古都史,是《封神榜》故事发生地,中国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淇园是商朝的国家园林,还有三海子、摘心台、鹿台、淇水关、折胫河、三仁祠、箕子庙等历史遗迹。陶渊明、柳宗元、王十朋、于谦等都曾到朝歌并作赋题字。<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0PQS8605508W4F.html 朝歌镇] </ref>

==基本介绍==

西方历史学者一般认为,商朝是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只是传说,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商代前期多次迁都,武丁即位以后,商四处讨伐,征服了周围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商朝达到全盛时期。商代最后一个王帝辛(商纣王)对开发中国东南,对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很大促进;但由于连年发动战争和大规模建造琼宫瑶台,大大耗费社会的人力与资财,促使社会矛盾激化,周武王趁商纣王国都朝歌城兵力空虚,联合羌、髳、卢等部落,共同伐纣,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鹤壁市)。奴隶纷纷倒戈,牧野之战后,纣王在鹿台自焚,商朝从此灭亡,周王朝建立。

《史记》明确记述了周武王姬发(商纣王的姑表弟)趁商纣王国都朝歌城兵力空虚,带重兵从西岐(今西安一带)前来攻打朝歌城(今鹤壁市),商纣王在牧野与周武王决战兵败,退入朝歌城内,商纣王帝辛见大势以去,不甘心被捕受辱,便到后宫换了一身镶有珠宝的好衣裳,在鹿台投火自尽,死在鹿台。(《史记》:"······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

'''商纣王时代'''

帝辛(约公元前1105年―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商朝末代君主,在位30年。子姓,名受或受德,商谥帝辛,武王称其为"纣王",部分文学小说则称其为"寿王",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他在前1105年―前1046年在世,建行都于沬(不是沫),改沬邑为朝歌(今河南鹤壁)。

帝辛自幼聪敏过人。《荀子·非相篇》说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 《史记·殷本纪》也说"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他继续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特别是讨伐徐夷的胜利,把中国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对东南夷的用兵,保卫了商朝的安全。

毛泽东在评价帝辛时说:"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统一东南,把东夷和平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帝辛统一东南以后,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向东南传播,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郭沫若在一首诗里说:"但缘东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惭开化,国焉有宋荆与舒。"

'''繁华首都'''

在商纣王时代,中国首都朝歌非常繁华,历史记载"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武王伐纣,纣王于牧野兵败后,兵撤鹿台而亡。武王克商后,兵抵朝歌,迁九鼎于朝歌。纣都朝歌除史书记载外,还可以证诸淇县古城垣。

商王帝辛时期的都成东有淇河为险阻,西有太行山作屏障,其城池南北各有三道城垣,最外面这道城垣南至淇县的常屯村,北至淇县的淇水关,南北五十余里。第二道城为王城,王城的北城垣在今淇县工业路东至三海村北部,南城垣在今淇县难关一带。第三道城即宫城,位于今淇县三海村和西坛村一带。《淇县志》中所说的"淇邑北门出,西过纣王城"指的就是纣王的二道城。

纣王的内城即宫城遗址在当地至今仍然称为纣王宫。纣王宫左有宗庙,右有社稷坛,是殷纣王祭祖和祭天的地方,今淇县西坛村就是因村里有纣王的社稷坛而得名。至今遗存的古城垣,部分城墙犹高约10米,顶宽约130

米,基厚约150米,城垣东西宽4里,南北长6里,城周20里,总面积24平方里。朝歌城垣,巍然壮观,体现了诗经记载"邦畿千里,维民所止"。武王伐纣,牧野一战,纣亡国灭,600年社稷毁于一旦。但战争并未波及朝歌城垣,朝歌城垣巍然如故。战争结束后,周武王以纣京师封纣子武庚为诸侯,以续殷祀,武庚就居住在他父王的宫室里。后武庚叛周,周兵攻下朝歌,武庚身死,宫殿被焚,百姓被掳,顽民被迁,从此朝歌成为废墟。

'''中国考古发现'''

2005年,在鹿台遗址西北约5公里处的"刘庄遗址",国家考古部门发掘了商代和西周的墓葬338座!出土了陶器、石器等器物近400件,这次发掘被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为"2005年十大考古新发现"(见鹤壁市博物馆)。1932年至1934年,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和国家2005年这两次大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商都朝歌城当时的繁荣。

鹿台遗址附近现在为鹤壁市淇滨区的姬庄、郭庄、唐庄、申寨、刘寨、王寨六个村庄。

'''史书记载'''

朝歌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先秦诸子中。《左传》首先把朝歌同商的都城联系起来。《史记》卫康叔封卫和牧野之战的记载,确证了朝歌作为商朝都城的具体位置,此外,《史记》一书中有18处把朝歌作为地名。楚汉战争时项羽封"司马卬为殷王,都朝歌"。这些史料记载的大都是公元前660年前后的事件。《史记》首开解释朝歌含义的先河。

《史记》以后多有文献直称朝歌为商都,《汉书》是现存较早记载朝歌为商都的文献。《帝王世纪》明确了帝乙迁沬的故事,帝乙的子王,即帝辛(后世称纣),也把朝歌作为都城。

商朝后期,武丁由西亳迁沬(mei),建立沬都,是为武丁城。《史记正义》记载"沫邑,殷王武丁始都立。"后武丁迁北蒙,沬都废置。其后武乙迁沬,文丁又都之;帝乙迁沬,纣又都之。后来殷纣王就武丁城扩而大之,并因城西朝歌山,改沬都为朝歌。

==朝歌位置==

1998年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考古调查完全否定了淇县城(卫国都城)与商朝纣都朝歌的关系,现在一般认为如果纣都朝歌"确实"存在的话,其位置应该像洹水边的殷墟一样,位于淇水边上。具体就在鹿台遗址一带,也就是鹤壁市区南部,京港澳高速公路越过淇水前的位置。

《汉书.地理志》载:"朝歌,纣所都。"《水经注·淇水》道:"朝歌城······殷王武丁始迁居之,为殷都也。"商朝经17世31王496年(《百科全书》798页),朝歌城是商代最后一个君王商纣王的国都,先是商王武丁将国都迁到了沬邑,商朝最后一个君王商纣王帝辛将沬邑改名为"朝歌"。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特别是历来在改朝换代时,前朝的宫殿往往都毁于战火,遗址很难确定。

3000多年前商纣王葬身的鹿台遗址在何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也仍然无确切的依据和定论。国家权威历史学家宋镇豪主编,王震中著的《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商代史·卷三)中所说:"朝歌的位置,有的认为在今河南淇县,有的认为在淇县与浚县交界处,有的认为在汤阴南。"我们通过对一些历史资料的学习和研究,并且多次到河南省人民政府2000年9月25日公布的"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鹿台遗址"及周边地区考察,认为现在鹤壁市新区南部的鹿台遗址就是《史记》中记载的鹿台。

《史记·卫康叔世家》载:"周公旦······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指明古朝歌城及鹿台在黄河与淇河之间。古《浚县志》载:"商墟,即古朝歌城,在今浚县西南,淇县东北。淇水径其西,河水径其东,是为河、淇之间······"(《嘉庆·浚县志》卷十二第277页。)这里也明确说朝歌城及鹿台在黄河与淇河之间(以前黄河在现在的浚县城东边流过)。鹤壁市新区的鹿台遗址在"河、淇之间",也在"淇县东北"。

《竹书纪年》(著于战国时期的史书)和《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商纣王征集的赋税都充实设在鹿台的国家钱库和钜桥的粮库中)。"鹿台"是商朝国家的钱库。3000年前,将国家的金库和粮库建设在国都内也是合情合理的。鹤壁市新区的鹿台遗址现在广泛存在有自商朝以来,历朝历代遗留的建筑遗迹、生活用具、钱币、武器等等。在鹿台遗址,庄稼地里的古建筑瓦砾随处可见,这也是河南省人民政府2000年9月25日将鹿台遗址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鹿台遗址内的西北处有个唐庄,现在存有明朝"嘉靖七年岁次"立的石碑,碑文中明确记载现在的唐庄那时是"浚以西五十里曰宫堂村"。现在的唐庄,是当年朝歌的"宫堂"所在地,是纣王的后宫即寝宫所在地。既然有后宫,就必然会有前宫,而且前宫距离后宫不会很远,只是因为纣王的王宫毁于战火,在3000年后的今天难觅踪影了。

鹿台遗址西边淇河西岸边的村叫西高村,以前叫"淇水关"和"高村桥"。西高村人至今仍然为纣王的大将军黄飞虎曾经在此驻守而津津乐道。西高村至今还留存有数段古城墙,西高村的"殷商文化淇水关研究会"认为,这些古代城墙是商代的古城墙。特别值得一说的是,西高村这个城关古镇保存至今的南城门上,历史上一直将"淇水关"三个大字刻写在城门楼的南面。从地理位置看,淇水关正是我们认为的朝歌城的西关,是通往西边和南边的城关和唯一的通道(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御道",古代的国道)。而不是象有的人所说:"朝歌城在现在的淇县城,淇水关是朝歌城的北大门。"如果是那样,"淇水关"三个大字应该是刻写在淇水关东北角的东城门的东面才是合理的。从淇水关南城门和东城门的外观,人们也不难分辨出那一面朝城里,那一面朝城外。宋朝苏辙在《登上水关》诗中写道:"淇水沄沄入禁城,······慰意来看水面平。"(《全宋诗》851页)也说明了淇河是从朝歌城中经过的。

鹿台遗址西面的淇河上通"淇水关"(西高村)有一座古石桥,现在是千古淇河上唯一的一座古石桥。该桥是按照周文王(纣王的姑父)的《易经》理论,利用当地地形,将大桥与当地水、土、路统一设计,建设成了"太极图"形状。

国家考古部门考古发掘可以佐证,现在鹤壁市新区南部的鹿台遗址及附近,就是商朝纣王的国都朝歌城遗址。

1932年至1934年,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考古人员,对鹿台遗址北约2公里处的辛庄墓地的发掘,清理发掘出商代和西周时期墓葬82座,其中,确定有公侯级大墓8座(这其中的一座应该是商纣王的墓),车马坑14座,出土了一大批鼎、尊等礼器,大量戈、矛等兵器和陶器等等(《淇滨文史资料》222页)。

'''朝歌涵义'''

"朝歌"读zhāogē,淇县关永江先生认为"意为高歌黎明,喜迎朝阳,蒸蒸日上,兴旺发达。《水经注》九卷曰:'山海经有朝歌之山,当是以此得名,非乐也。'也有纣坐朝歌,朝歌暮舞,新声靡乐,号邑朝歌之说。"后还有"朝歌夕舞"、"朝歌夜弦"等词语。因《封神榜》电影误读为"cháogē",使其谬误流传,很多外地游客也误读为"cháogē",商纣王摘星台、纣王宫、荆柯冢、卫国故城、唐代陈婆造心经浮图、明末清初扯谈碑等。淇河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数千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华夏子孙,春种秋收,夏网冬猎,"坎坎伐檀"创造了淇河文化,发展了人类文明。这里即有驰名中外的牧野之战古战场,久负盛名的中华第一古军校--云梦山战国军校,中国第一个皇家园林--淇园,又有数不胜收的殷商文化遗址。

'''商纣王墓'''

在城东朝歌镇南淇河西岸。纣王在同周武王牧野大战失败后,登上鹿台自焚,商朝灭亡。纣王的儿子武庚遵照纣"死后葬于淇河之中"的遗命,命人截断淇水,在河床上凿竖穴而葬,封口后,河水照流。后因河道东移,河床日见冲刷变低,纣墓露出,又渐与堤岸连在一起。纣王墓呈长方形,为土冢,长50米,宽15米,高7米。墓前原立一通巨碑,上篆书"殷纣辛之墓"。1987年9月,重新立碑一通,上镌周谷城题"纣王之墓"。墓冢四周林木葱郁,东侧有清澈晶莹,宛若玉带的淇水萦绕,整个墓区内清净素雅,风景宜人。纣王陵附近还有妲己墓。

'''古灵山'''

是女娲修真处、纣王降香处、《封神榜》故事发生地;主题文化是女娲文化和殷商文化。主要由六大游览版块组成:纣王降香处-女娲宫主景区,纣王采暖行宫-朝阳寺,纣王避暑行宫-清凉庵,清代古民居石头

城-凉水泉,天下第一铜顶,佛教圣地-灵光阁。

《封神演义》又名《封神榜》,全书共一百回。主要以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阐教、截教诸仙斗智斗勇、破阵斩将封神的故事。包含了大量民间传说和神话。有姜子牙、哪吒、苏妲己、杨戬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最后以姜子牙封诸神和周武王封诸侯结尾。

'''朝歌名人'''

箕子、微子、比干,被孔子誉为"殷有三仁"。

鬼谷子,名王蝉。春秋战国时期人,祖籍朝歌城南。在云梦山水帘洞隐居讲学,创建中国第一座军校"战国军校",在此培养出的学生有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毛遂。

荆轲,战国末期卫国人(今淇县)。因刺杀秦王于公元前227年被肢解。

许穆夫人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收有她三首诗歌。是春秋时卫国国君卫惠公的女儿,卫懿公、卫戴公的妹妹。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29,51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