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张景岳

移除 75 位元組, 5 年前
张景岳与温补派
<br>  张景岳治形观和治贵精一的观点和其“阴阳一体”、“阴阳并重”的观点一脉相承。张景岳讲:“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ref>{{cite book|url= |title=景岳全书•传忠录[M]. |author=明•张介宾. |work=.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date=1999:897. }}</ref>。强调形体为“神明之宅、兴复之基”,故而善治病者亦当治形为先。对于具体的治法,张景岳提出“精血即形也,形即精血也”<ref>{{cite book|url= |title=景岳全书•传忠录[M]. |author=明•张介宾. |work=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date=1999:897. }}</ref>,治形当从精血入手。关于药味,张景岳特别推崇熟地、当归,他认为熟地补精,当归补血,二者合用,功在滋阴补血,养阴填精。张景岳非常重视施治精一的观点。曰:“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盖天下之病,变态虽多,其本则一;天下之方,活法虽多,对症则一。故凡治病之道,必确知为寒,则竟散其寒,确知为热,则竟散其热。一拔其本,诸证尽除矣”<ref>{{cite book|url= |title=景岳全书•传忠录[M]. |author=明•张介宾. |work=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date=1999:889. }}</ref>。张景岳施治精一思想主要为医者确立治法精一不杂与遣方用药精一不杂两方面。治法上张氏首重认清病本,而后再议治法。其用药方面力主精纯,反对在用药数量上的繁复与种类上的驳杂,如其所创名方左归丸与右归丸就是单用纯补治疗真阴、元阳不足的,亦充分体现出其“补阴不利水,利水不补阴”<ref>{{cite book|url= |title=景岳全书•本草正[M]. |author=明•张介宾. |work=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date=1999:1542. }}</ref>的思想;而其所创用于消热痰、润肺止咳的贝母丸更是单用贝母一味药,更为精纯。<br>
==张景岳与温补派==
从整个学术思想来看,张景岳的学术观点,是在李东垣、薛立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他同时批判地吸收了刘、朱等的部分观点,综合而成的一派。其基本思想,在于温补。<ref>{{cite book|url= |title=中华医典|author= |work= |date= }}</ref>
<ref>{{cite book|url= |title=中华医典|author= |work= |date= }}</ref><br>  从整个学术思想来看,张景岳的学术观点 温补一派 ,是在李东垣 、薛立斋的 “补土”思想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他同时批判地吸收了刘、朱等的部分观点 综合而成的一派。其基本思想,在于温补。<br>  温补一派,是在李东垣“补土”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明代甚 在明代甚 为兴盛,到景岳,使其理论发展到相当成熟的程度。但景岳之治学,不但批判河间、丹溪的学说,同时也批判东垣的理论,认为李氏“相火为元气之贼”一说是错误的,应当改为“相火为元气之本”。又说:“人生之气,以补阳为主,难得而易失的惟阳,既失难复的亦惟阳”。“补正即所以祛邪”的理论,就是景岳发明的。<br>   张氏从人体生理机能的根本上来判断阴阳。因此,他着重于“元阴”、“元阳”,即“真阴”、“真阳”两个方面,并进一步把“真阴”、“真阳”归根于肾之命门的水与火。从而,把“阳非有余”与“真阴不足”两个方面统一起来。<br>   关于“阳非有余”,这是他为批判丹溪的“阳常有余”而立的一条理论,在他的《大宝论》和《阳不足再辨》两篇论文中,详细阐述了这个问题。在这里,他从形气、寒热、水火等三个方面,论述了阳气对人的重要性。并根据《内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和“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等说,来证实在阴阳两者中,阳居主导地位。因而,提出“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的论点,反复论述阳在人体的重要性,以阐明“阳非有余”的论点。在其批判“阳常有余”论时,进一步提出了“凡精血之生皆为阳气,得阳则生,失阳则死……”。说明了阴不能没有阳,无气便不能生形;阳不能没有阴,无形便不能载气。所以,物生于阳而成于阴,阴阳是相互依存,不能偏废的。因而,认为“阳常有余”的论点是错误的。<br>   景岳批判的“阳常有余”,与朱丹溪创立的“阳常有余”,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朱氏此说,主要在于强调情欲容易妄动,导致相火炽盛而发病变,并非指人体真阳而言。朱氏提出这一理论,主要在于强调保护阴精的重要性,并非指人体真阳之气有余,而且可以任意攻伐。而景岳所指的是真阳,是代表人体体质盛衰的一个标志。一个系指在病理状态下情欲妄动,相火炽盛之阳有余,一个系指生理机能的阴平阳秘,真阳不是有余。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至于景岳为什么要大兴“问罪大师”,非难“阳常有余”说,是与丹溪后一些医家曲解了丹溪的理论,而滥用攻下伤阳的方药有关。为了纠正这一偏向,张氏创立“阳非有余”论,当然是正确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他创制了右归丸,右归饮等代表方剂,以培右肾之元阳,扶命门之阳衰,此二方至今仍为医界广泛采用。<br>   关于“真阴不足”,这是在丹溪“阴常不足”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张氏认为“阴精”是阳气的根本,是阳气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张氏说:“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真)精。五液充则形体赖而强壮,五气治则营卫赖以和调,此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故心赖之,则君主以明;肺赖之,则治节以行;脾胃赖之,济仓廪之富;肝胆赖之,资谋虑之本;膀胱赖之,则三焦气化;大小肠赖之,则传导自分;此虽云肾脏之技巧,而实皆真阴之用”。从而,强调了“真阴”在人体中的作用。并指出真阴之气本无余,所以真阴之病都是不足。阴胜于下者,原非阴盛,而是命门之火衰。阳胜于下者,原非阳盛,而是命门之水亏。水亏其源,阴虚之病迭出。火衰其本,则阳虚之证丛生。这些都是张氏“真阴不足”的主要理论根据,也是他好用熟地及创制“左归丸、左归饮等方药的指导思想。前者以培左肾之元阴,后者以壮命门之真水。<br>   在治疗上,他提出阳既常不足,则应该慎用寒凉;阴既非有余,则应注意慎用攻伐。所以,张氏在治疗阴阳虚损时,主要观察命门水火的虚损所在。从而,左右化裁温补的方剂。这样,张氏就在后世医学家的心目中被看作温补派的中心人物了。但是,景岳并非是一切都主张温补的,只不过是注重这方面而已。在其它治法和理论方面,也是很有研究的。<br>   今天我们所谈的辨证施治,多数都是以他的《阴阳》、《六变》两篇著作为蓝本的,可见他的学术思想,还是很全面的。景岳在对具体疾病的辩证施治方面,尤能采集各家所长,他本与河间、丹溪学说有很多出入,但对其都不是全盘否定。对其关于中风的看法颇赞同,亦认为中风病因,不是外感风邪的说法。在治疗上,很重视痰与气血,这显然是受丹溪思想的影响。用药上,也不限于温补,也有用白虎、绿豆饮等寒凉之剂。又如三消病,却推崇丹溪,而不同意薛已的观点。论喘促,援引东垣、丹溪两家学说为多,其余各病,引用丹溪的也不少,甚至有采用张子和的主张的。由此可见,景岳的阴非有余,阳常不足的论点,在临床中是灵活运用的,绝不能生搬硬套。景岳在李东垣、薛立斋学术的基础上创立的温补学说,对当时和后世医学家影响很大,逐步形成了主温补的一个学术流派。景岳一生,研制有很多好的方剂,如大补元煎、绿豆饮、抽薪饮、温胃饮、六味回阳饮、左归饮、左归丸、右归饮等,在临床都被验证,是好的方剂,一直流传至今,被医界广泛沿用。
==参考来源==
{{reflist}}
行政員使用者查核員拒收員巡檢員管理員、water、waterc、waterh、waterm、waterp、waters、watert、waterv、waterw、waterz
10,32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