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99
次編輯
變更
江定仙
,無編輯摘要
== 人物简介 ==
江定仙先生1912年出身于湖北省武汉市一个 [[ 进步知识分子家庭 ]] , [[ 父亲曾参加辛亥革命 ]] ,他幼年深受大革命影响。1928年赴 [[ 上海艺大音乐系、上海美专音乐系 ]] 学习。1930年考入上海音专,随黄自先生系统学习理论作曲,并随俄籍教授学习钢琴,在作曲与钢琴演奏两个专业都有很深造诣。学习期间创作了许多歌曲,并参加多种演出活动。其钢琴曲《 [[ 摇篮曲 ]] 》曾获齐尔品征集中国风味钢琴曲创作 [[ 二等奖 ]] 。
== 创作经历 ==
1936年,他创作了歌曲《 [[ 岁月悠悠 ]] 》(1993年入选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为影片《 [[ 生死同心 ]] 》创作了主题歌《新中华进行曲》,并为一些话剧配乐。抗日战争爆发后,江定仙创作了《打杀汉奸》、《抗战到底》、《为了祖国的缘故》、《碧血》、《国殇》等激励抗战热情的爱国歌曲,以及《呦呦鹿鸣》(合唱)、《浪》、《树》、《小马》等作品。他支持学生研究、编配、演唱民歌,并亲自动手编配了脍炙人口的《 [[ 康定情歌 ]] 》。
1949年,江定仙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文艺界代表大会。1950年,他所在的国立音乐院并入新成立的中央音乐院,他被聘为作曲系教授兼系主任。1961年至1984年,被任命为 [[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 ]] 。他历任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了一至四届全国文艺家代表大会,任文联委员,并担任一至四届音协理事、常务理事,多次出国,代表中国音乐界出任波兰世界青年联欢节评委,出席匈牙利巴托克、李斯特纪念会、亚洲作曲家大会等。
江定仙是一位深有造诣的作曲家。30年代曾创作《静境》、《浪》、《树》、《小马》等艺术歌曲和《棉花》、《前途》等学生歌曲。
1934年,俄国作曲家齐尔品(即A.N.切列普宁)来华征求中国风格的钢琴曲,他以《摇篮曲》获2奖。他早期的电影插曲《新中华进行曲》(电影《生死同心》主题歌) 和《岁月悠悠》以及爱国歌曲《打杀汉奸》、合唱曲《为了祖国的缘故》等,曾广泛流传。
40年代后,他为四川民歌《康定情歌》所写的伴奏,以及建国后所作的独唱曲《民歌九首》、钢琴曲《恩情》、《 [[ 十送红军主题变奏曲 ]] 》等,在音乐的民族风格方面作了可贵的探索。他的大型作品有交响诗《烟波江上》(又名《武汉随想曲》,1958)、电影音乐《 [[ 早春二月 ]] 》(1965)、与日本作曲家林光合作的电影片配乐《没有下完的一盘棋》(1982)等。其作品手法洗练,风格质朴、严谨。
江定仙先生广泛接触并研究民间音乐,编配出版了钢琴伴奏的《民歌九首》,创作了《 [[ 十送红军 ]] 》钢琴变奏曲、交响诗《烟波江上》,精心为影片《早春二月》创作音乐,与日本作曲家林光共同为中日合拍的影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创作音乐,晚年还创作了题名为《沧桑》的三乐章交响曲。
== 人物经历 ==
1912年11月10日生于湖北汉口。1920~1927年在武昌高等师范附属小学及武汉中学读书。1928~1930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音乐。1930年后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从黄自学习理论作曲,同时从吕维钿及查哈罗夫学钢琴。1934年秋,任陕西省教育厅音乐编辑。1936年夏返沪,在上海业余实验剧团附设的实验乐团从事指挥、作曲和钢琴演奏。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 [[ 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编辑 ]] 、湖北教育学院理论作曲与 [[ 钢琴教授 ]] 等职。1940年起,担任重庆国立音乐院作曲系教授兼系主任,在职期间曾热情支持进步音乐社团“山歌社”开展研究民歌和民族音乐的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聘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兼作曲系主任,1961~1983年兼该院副院长。1979年被推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
== 主要作品 ==
作品有钢琴曲《摇篮曲》、交响诗《烟波江上》、交响曲《沧桑》、电影音乐《早春二月》等。有《 [[ 江定仙歌曲选集 ]] 》。
== 教学工作 ==
== 个人自传 ==
拜师学艺
回想我学钢琴先后经历的六位老师,当然是以上海音专的吕维钿、查哈罗夫二位时间最长( 各二年),得益最多。另外两位时间虽短,但在我的记忆中至今未忘:一位是美专的 [[ 冷韵琴 ]] ,她是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指挥、意大利钢琴家帕器的学生。是她首先教我弹巴赫的作品;另一位叫乌尔曼,他是德国犹太人。我私人跟他学琴,他首先教我弹肖邦的音乐。进上海音专以后,先在吕维钿班,她很重视基本功,弹过多种练习曲。乌尔曼是德国学派,而吕维钿是俄罗斯学派,所以在她那里上课在方法上首先要经过一段调整的过程,虽然我在乌尔曼那里学习的时间并不太长。吕维钿除了要求基本功外,更重要的是她给我们弹德彪西的音乐,这使当时的我从古典派、浪漫派的音乐学习步入了一个新的环境--印象派音乐的学习。
两年以后,我请求换到 [[ 查哈罗夫 ]] 班上继续深造,得到了教务主任黄自和查老头以及原教师的同意。这种经过一定的手续并征得双方教师的认可,根据学生的条件和愿望改换老师的办法是很可取的,我感到很满意。查老头原是列宁格勒音乐院的教授,是当时上海首屈一指的钢琴家。在他班上学习时除弹古典(广义的)名作以外,还弹过一些俄罗斯民族乐派作曲家的作品。我记得当我学肖邦的玛祖卡时,他纠正了我的错误,他说这种波兰民间风格的舞曲重拍不在第一拍,而在后两拍。他站起来用脚踢?着示范给我看,这真使我终生受益。查哈罗夫的钢琴伴奏也弹得很好,我是学作曲主科的。他看我对音乐的理解比较深刻,视谱也快,曾指导、培养我弹伴奏(其实是合奏),扩大了我的音乐视野,熟悉了乐器的性能。在他的指导下,我和张贞黻合奏过大提琴独奏曲,和戴粹伦合奏过小提琴协奏曲。这位老师外表看起来很严厉,其实内心还是不错的。1987年音专60周年校庆时,他的学生丁善德、巫一舟与我在他住过的公寓楼外弄堂口拍了一张合影,作为留念。
我的理论作曲完全受益于黄自老师。我跟他学过和声学、高级和声、和声分析、键盘和声、单对位法、复对位法、赋格、曲体学、曲体分析、乐器法、配器法等课程。他当时年轻,有才华,有理想。他讲的音乐史、音乐欣赏这两门课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他把在美国所学到的一套正规音乐知识,生动地、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同学们都很尊重他。
黄自的声乐作品《九·一八》、《花非花》、《抗敌歌》、《旗正飘飘》等,我在做学生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它们曲调简明,意味深厚。这种深入浅出的风格,是艺术成熟的表现,很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借古喻今的清唱剧《长恨歌》在音专初演时,我和同学们都深受启发。特别是其中的《渔阳鼙鼓动地来》和《山在虚无缥缈间》两段,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风格创作成功的尝试,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范例。可惜他去世太早。1988年5月是他逝世50 周年。作为纪念,北京、上海都组织演奏了他的作品。1958年我曾写过一篇纪念他的文章,刊登在当年《人民音乐》的第4期上。在这里我再次向这位尊敬的老师致以哀悼之情!
1933年,商务印书馆约请黄自领头编一部《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1935年出版)。其中包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欣赏和歌曲创作四大部分,共六册,是一部对中学生进行全面基本音乐教育的理想的、有水平的好教材。在黄师的指导下,我们几个同学参加了这个工作,主要是创作歌曲。这本教科书选用了我的 [[ 《挂挂红灯》(刘大白诗)、《棉花》(古诗)、《前途》(廖辅叔诗)、《春光好》(刘雪庵诗)、《何处望神州》(辛弃疾词) ]] 等歌曲。这对当时我这个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舞。黄自有计划、有选择、严肃认真地进行的这项工作,是带领我们这些学生进入社会的起步。
早期作品风格
1937年初夏,上海业余实验剧团与音乐界合作成立小乐队,现场配音以加强戏剧的表现力。小乐队由贺绿汀领头,音专同学为骨干(只有钢琴、弦乐和长笛几种乐器),演过《罗密欧与朱丽叶》(选西洋古典名曲片段配乐)、《武则天》(贺绿汀编曲)、《太平天国》(没有用音乐)、《原野》(江定仙编曲)四部话剧。我在小乐队里弹钢琴,演出受到上海观众的欢迎。 “八·一三”沪战爆发,演出才被迫停止。
[[ File:江定仙2.jpg|缩略图|右|250px|[http://img2.imgtn.bdimg.com/it/u=702327811,783822427&fm=26&gp=0.jpg 原圖鏈接]]]
写群众歌曲
抗战开始,上海人民情绪高昂,同时对破坏抗战的汉奸则痛恨之至。我用胡然作词的《打杀汉奸》(刊《音乐教育》5卷8期)、《焦土抗战》(刊《战歌》1卷2期)两首词写了两首群众歌曲,开始时在上海流传,后逐渐传入内地(其中《焦土抗战》一曲自长沙大火以后,歌名改为《抗战到底》)。我还用田间的长诗《为了祖国的缘故》写了一首合唱曲(刊《乐风》创刊号,1940年1月)。后来上海呆不住了,我便辗转到内地--汉口、重庆。直到1939年后,我在重庆的生活才初步得到稳定--在重庆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当编辑。同时在那里工作的还有杨仲子、李抱忱、应尚能、陈田鹤、缪天瑞等人。在音教会期间,我写了《 [[ 国殇 ]] 》、《 [[ 碧血 ]] 》(刊《乐风》3卷1期,1943年1月)和合唱曲《 [[ 呦呦鹿鸣 ]] 》(刊《乐风》第17期,1944年 4月)。《国殇》由卢前作词,是一首悲壮的独唱曲(刊《青年音乐》1卷4期,1942年6月)。教育部在音教会的基础上1940年筹办了国立音乐院,院址设在重庆市西北100华里外的青木关。校长因在国外未到任,由顾毓代理。实际上学校的工作统由秘书胡彦久负责。
音乐院教钢琴
大半年内几度迁移
抗战胜利后,国立音乐院在近大半年内几度迁移,青木关--重庆--常州,直到南京古林寺新校舍建成才开学上课。在南京,作曲组添了两位生力军--丁善德与弗兰克尔。弗兰克 尔是法国犹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流落在上海,是一位有修养的音乐家。他们每星期从上海来一次,指导个别同学的毕业作品。我们合作得很好。这期间伍正廉开独唱音乐会,邀我弹伴奏。会上唱了我改编的康定情歌《 [[ 跑马溜溜的山上 ]] 》,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
独唱音乐会弹伴奏
写影片音乐
1961~1983年我曾兼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1965年应北影厂汪洋同志约请, 写了影片《 [[ 早春二月 ]] 》的全部音乐。我是重温了柔石的小说《二月》,仔细研究了导演给我的电影脚本,估计了自己的条件才决定答应的。故事描述的是在20年代末,一位青年教师从徘徊走向革命的故事。电影的戏剧性虽然不那么强烈,但仍不失为一部好戏。我对音乐从头到尾都作了精心地布局。对人物内心活动,景物的描绘也作了适当地安排。音乐结构同电影情节的发展密切配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电影中萧涧秋的钢琴是朱工一弹的,陶岚的一段是周广仁弹的,乐队是韩中杰指挥的中央乐团小乐队。正是这些第一流演奏家的全力帮助,才使得这部电影的音乐更加出色。
担任评委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主张“因材施教”。在指导创作时,引导学生多看多听一些东西,使其得到心灵上的启发,创作便顺理成章。在理论上强调思维的逻辑性与形象性而避免陷入纯技术。在教学中始终把课堂作为与同学互相探讨学问的园地,彼此融洽平等,使学生有自我追求某种东西的要求。
1982年11月我年满70岁,是我担任教学工作50周年(我自1932年在上海两江女子体育师范半工半读教钢琴起,一直没有中断教学,直到1982年)。作曲系同事们在音乐院大礼堂为我组织了纪念音乐会,演奏了我的独唱曲、合唱曲、钢琴曲和交响诗《烟波江上》等。 80年代我写了一部题名《 [[ 沧桑 ]] 》的三乐章交响曲。还写了一首独唱曲《 [[ 大庆之歌 ]] 》和一首通俗的合唱曲《 [[ 纪念周总理 ]] 》。
83岁的李霁野老怀着高度的热情写了一首名叫《心爱的祖国》的诗交给我,希望我能谱曲。我于11月完成这个工作,写成了一首通俗的可以独唱、合唱也可齐唱的群众歌曲,用钢琴伴奏。群众歌曲这种体裁,在我国有优秀的传统,应该发扬。健康、优美的群众歌曲,可以鼓舞人们建设四化的热情,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我认为应该多多提倡。特别是专业音乐作者。
== 视频 ==
{{#ev:youku|XMTM2Nzg0MDEwMA|640|inline|艺境花”音乐教育《康定情歌》江定仙 - 张子沅|frame}}
== 参考资料 ==
[[Category:中国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