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潘天寿

增加 3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从1938年至1948年是潘天寿'''风格形成期'''。虽然长达11年,但其中抗战八年辗转内地,作画自然就少,感慨良多,诗多于画,条件差,篆刻研究不受大的影响,于是《听天阁诗存》和《治印丛谈》应运而生。所以绘画风格形成关键的倒是抗战胜利后的二三年,1946年潘天寿在昆明办过一次个人展览,所展作品售馨。
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政权带来一个全新的时代。新的经济基础要巩固,要求有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包括文学艺术。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成了一个时期的方针。作为年过半百的老艺术家,潘天寿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他首先要弄明白新政权需要他怎么做,他不愿落伍。于是听从学校领导的意见:改画人物画。因为人物画据说比较可以反映政治。他又改大写意为工笔画,因为工笔画更接近具象,容易被工农兵接受。1950 年 庚寅 54 岁 国立艺专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 中西画合并成绘画系,中国画被忽视。他随着师生一起下乡体验生活,参加土改,前前后后作了三年多的人物画创作,其中《蹈跃争缴农业税》(简称《缴公粮》)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不久,潘天寿受命调离教职,转为替学校收购、鉴定民间古代藏画。他与吴弗之等被安排在民族美术研究室。
他苦闷过,因为不让他上课堂教学生;他仿德过,难道新社会真的不需要花鸟画、山水画了吗?直到世界和平大会的政治需要,老画家画和平鸽可谓是有了用武之地。1953 年他画了大画《松梅群鸽》,又画了《江南春雨》(青蛙)反映禾泰丰收,均得到好评。他终于明白共产党、党中央并不反对花鸟画。
尽管潘天寿人生道路十分坎珂,家庭生活是美满的。
潘天寿最早有一次由他父辈包办的旧式婚姻(原配姜氏)。由于文化差距大大,没有多少共同语言这使潘天寿十分痛苦最终使他在1928年登报离了婚。对于这次婚变,现在没有任何材料证明是由于任何一方另有新欢,以乎也找不出比"性格不和"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后来的潘夫人原名何文如,婚后改名何愔。1906年生于杭州,1928年考入国立艺术院绘画系,首届生。由于对潘天寿先生的倾慕,第二年便坠人爱河。1930年初,她与潘天寿自由恋爱成婚,那年她24岁,潘天寿33岁。至潘天寿1971年在“文革”中罹难,他们结伴人生41个年头。何愔出身名医家庭。父亲[[何公旦]]自学成才,医术高超,胞弟[[何任]],即解放后浙江中医。她在子女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当她临终前宣布要把他们父亲的遗作捐献给文化部时,五个子女没有一个反对,子女们在她逝世后实现了母亲这一遗愿。潘师母登台致词,这是她第一次在大庭广众中演讲,也是她一生中惟一的演讲,用的纯粹是杭州话,但说得非常实在。记得她是这样说的:“天寿一生努力工作,用来回报生他养他的祖国,现在我们把他的遗作献给国家,是为了实现他 說過“我 画将来要捐献给国家”的心 愿。”<ref>{{cite book|title=中國婦女|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LY4oAQAAIAAJ|year=1998|publisher=中国妇女社}}</ref>他的夫人何文如把保存的遗作捐献给国家,文化部奖励她二十万元,她把奖金捐给浙江美术学院,成立了潘天寿基金会,用于开展学术活动和颁发“潘天寿奖金”。
潘天寿外表朴素、谦和,但内心却强悍、坚强,这让潘天寿的情绪并不轻易外露。潘天寿次子[[潘公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说,“虽然他的一生非常坎坷,他的经历和挫折也有很多,压力非常大,但是回到家里却从来都是一句话都不说。有再大的压力他都顶着,顶不住也不抱怨,这一点我感受很深。所以我们家从来没有人高嗓门说话,我的父亲和母亲从来不脸红,从来不吵架。”潘天寿性格粗狂、朴实又强悍,但非常幸运的是,他又有非常敏锐的感性,对美的敏锐、对形式的敏锐,所以他可以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
72,91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