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潘天寿

移除 39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作于1935年的《江洲夜泊》,是潘天寿风格走向成熟的标志,此图主体的树干相交成“井”字型构图,全图明显具备了“骨架组合”的构图特征,在平面分割上对空白处理,以大小不等的长方形统一调子。用笔苍劲,转折突兀、方棱,造型奇崛。观此幅可知潘天寿独特的艺术风格已呼之欲出<ref name="卢炘2000">{{cite book|author=卢炘|title=潘天寿|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a64pAQAAIAAJ|year=2000|publisher=河北敎育出版社|isbn=978-7-5434-3992-4}}</ref>。潘天寿先后曾作过数幅《江洲夜泊图》,构图均有不同之处,图上题诗亦有多有少。1953 年,也就是创作1935年那幅《江洲夜泊》十八年后,潘天寿以指画用几乎同样的构图方式重画了这幅作品<ref name="严善錞张专1999">{{cite book|author1=严善錞|author2=张专|title=潘天寿|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z4URAQAAMAAJ|year=1999|publisher=天津杨柳青画社}}</ref>。
=== 困难 苦闷 的年代 无用武之地===
从1938年至1948年是潘天寿'''风格形成期'''。虽然长达11年,但其中抗战八年辗转内地,作画自然就少,感慨良多,诗多于画,条件差,篆刻研究不受大的影响,于是《听天阁诗存》和《治印丛谈》应运而生。所以绘画风格形成关键的倒是抗战胜利后的二三年,1946年潘天寿在昆明办过一次个人展览,所展作品售馨。
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政权带来一个全新的时代。新的经济基础要巩固,要求有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包括文学艺术。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成了一个时期的方针。作为年过半百的老艺术家,潘天寿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他首先要弄明白新政权需要他怎么做,他不愿落伍。于是听从学校领导的意见:改画人物画。因为人物画据说比较可以反映政治。他又改大写意为工笔画,因为工笔画更接近具象,容易被工农兵接受。1950 年,国立艺专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西画合并成绘画系,中国画被忽视。他随着师生一起下乡体验生活,参加土改,前前后后作了三年多的人物画创作,其中《蹈跃争缴农业税》(简称《缴公粮》)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不久,潘天寿受命调离教职,转为替学校收购、鉴定民间古代藏画。他与吴弗之等被安排在民族美术研究室。
他苦闷过,因为不让他上课堂教学生;他 仿德 疑惑 过,难道新社会真的不需要花鸟画、山水画了吗?直到世界和平大会的政治需要,老画家画和平鸽可谓是有了用武之地。1953 年他画了大画《松梅群鸽》,又画了《江南春雨》(青蛙)反映禾泰丰收,均得到好评。他终于明白共产党、党中央并不反对花鸟画。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56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党中央提出:“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指导思想,艺术界开始活跃起来, 潘天寿等老先生的作用得到了发挥。
===创作高峰 大笔揮灑===
潘天寿在新中国刚成立坐冷板凳 直到1957年复出。从1957年至1966年是他一生中第二个平静的十年。潘天寿不但创作获丰收,在他执长的美院,中国画教学经过改革完善,也获得了成功。以浙江人物画风靡全酉的新浙派被刮目相看,杭州成了中国画朝圣的地方<ref name="浙江美术学院1993">{{cite book|author=浙江美术学院|title=中国画六十五年|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4MZNAAAAYAAJ|year=1993|publisher=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ref>。
这时期潘天寿 除教学和必要的社会活动外,几乎天天作画,艺术风格更为强烈鲜明。潘天寿进入了他艺术创作的全盛时期。此时,技法纯熟,作品甚丰。而且喜作大画,常常把两张丈二匹幅的宣纸接起来,铺在地板上作画,一连几小时,或蹲,或坐,实在累了,就卧在宣纸上挥写。时而渲染,时而勾勒,画兴大发,竟端起调好的墨水,在宣纸上泼洒<ref name="齐凤阁・1989">{{cite book|author=齐凤阁・|title=中国现代画家传|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VOloAAAAIAAJ|year=1989|publisher=河南美术出版社}}</ref>  此时,潘天寿如日中天。他身体十分健壮,学术上,可谓是人们仰慕的高山;生活中,他是众人尊敬的长者。北京方面又来与浙江省委商量,把潘天寿调北京去任全国美协主席。但浙江省委舍不得放,要求让他留在杭州。人一旦出名以后,许多事情都将身不由己,潘天寿发现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一是行政事务繁忙,一是作画的社会任务很多,各地大型建筑蓬勃兴建,需要大幅山水花鸟画装饰。虽然是国家任务,但他还是把它看成创作实践的契机。当时的新中国,对于传统中国画有很多除旧的批评。例如:"中国画不能作大画"、"没有世界性"、"必然淘汰。"这些言论都刺痛到潘天寿这位由衷热爱中国画且能力全面的画家。创作大画不能把它看作是一种技术制作能力,它应该是一种审美能力。该指责的不应是大画,而是缺少画大画的能力
此时,潘天寿如日中天。他身体十分健壮,学术上,可谓是人们仰慕的高山;生活中,他是众人尊敬的长者。北京方面又来与浙江省委商量,把潘天寿调北京去任全国美协主席。但浙江省委舍不得放,要求让他留在杭州。人一旦出名以后,许多事情都将身不由己,潘天寿发现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一是行政事务繁忙,一是作画的社会任务很多,各地大型建筑蓬勃兴建,需要大幅山水花鸟画装饰。虽然是国家任务,但他还是把它看成创作实践的契机。当时的新中国,对于传统中国画有很多除旧的批评。例如:"中国画不能作大画"、"没有世界性"、"必然淘汰。"这些言论都刺痛到潘天寿这位由衷热爱中国画且能力全面的画家。
==变从常起==
潘天寿是善于打破正格的艺术大师,在他的笔下,独创一格,不受成规束缚,然而,却一贯主张从基础学起。先本乎正,而后求变。他那"变从常起"的名言,不论对作画或治印,都有其指导的意义。
72,91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