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吴印咸

增加 36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吴印咸'''是中国老一辈摄影艺术家,1900年9月21日出生于江苏[[沭阳县]],1994年9月7日晨,吴印咸逝世,终年94岁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9237350/c33dIsPBRJAwAk1FqDy8dKqG1Vd3NyHz7iEn2zDZq9t_qGVakGEUkofnoELQuKQCbc1bF-V0VvjjfuqwyDfuaGVf69HuTNt7-RcR7xVJcSWC 1994年9月7日 摄影家吴印咸在北京逝世 ]. 网 易</ref> 。中国著名摄影 [[ 艺术 ]] 家,他曾担任过延安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摄影队长、主持电影团工作,[[东北电影制片厂]]技术部长、副厂长、厂长,[[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兼摄影系主任, [[ 文化 ]] 部电影局顾问,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电影摄影师学会副理事长、名誉主席,全国 [[ 文学 ]] 艺术联合会委员。
1934年,拍摄图片《田螺》,他凭借该图片获得瑞士摄影沙龙荣誉奖 。1935年,在上海与许幸之联合举办个人第一次“绘画、摄影展” ;同年,拍摄剧情电影《风云儿女》,该片是吴印咸的电影摄影处女作 。1938年,在陕西中部的黄帝陵拍摄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第一个镜头 。1943年,摄制完成纪录片《南泥湾》。1945年,在延安宝塔山下举办了第一期摄影训练班 。1949年,开始担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 。1952年,拍摄图片《喂鸟人》。1955年,担任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兼摄影系主任 。1963年,担任剧情电影《白求恩大夫》的总摄影师。1970年,担任国务院文化组成员、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副校长,主持电影系教学工作 。1982年,担任剧情电影《骆驼祥子》的摄影指导。1988年,被写进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的《世界名人录》 。1990年,由其拍摄的组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获得第1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特别荣誉奖” 。
1900年9月21日,吴印咸生于[[江苏省]]沭阳县一个清贫的书香之家,幼时考入生产棉布和线毯的江苏省立第四工厂半工半读,半天学习文化知识,半天当织毯工人。因他自幼喜爱绘画、书法、篆刻,工作之余常常收集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图案,尝试自己设计线毯图案,获得厂方认可与市场的欢迎。18岁毕业时他被留在厂里,半日教授图画课,半日设计线毯图案,并自修了中学的全部课程,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文化修养的基础。
1919年,他19岁时,在亲戚和朋友资助下,考取了绘画大师[[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开始接受正规的绘画基本训练。在美专学习的时候,吴印咸在旧货市场上用三块银元买回一台老式"勃朗尼"方匣子照相机,开始对摄影发生了兴趣。他买了过期的胶卷、相纸,在集体宿舍床铺下面建立了一个小小的"暗房",研习起摄影。床铺低矮,他只能趴在下面操作。日后他戏称自己是"蛙式"作业。就这样,他在学习绘画的同时,开辟了自己的"第二课堂"。吴印咸感到摄影比绘画更真实、更自然、更具魅力,也更能够反映现实生活,因而,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把绝大部分业余时间用于钻研摄影的 [[ 技术 ]] 与艺术。
1920年(20岁那年)在校学习期间,路过[[北京]]路的旧货商店,看中一架美国[[勃朗尼]]牌方匣照相机,要价3块大洋。吴印咸实在好奇,愣是省下钱,买了人生中第一台相机--只有一个快门速度。
===演艺经历===
1927年起,吴印咸离开家乡回到上海谋生,先后在艺海布景公司绘制舞台布景和照相室布景,在红灯照相馆任 [[ 摄影 ]] 师,并在天一影片公司担任布景师,首次接触到电影这门新兴艺术,并继续从事业余摄影创作。在此期间,他的代表性摄影作品有《纤夫》、《负重》、《归途》等,表现了劳动人民所经受的生活煎熬,反映出吴印咸对普通劳动者的深切同情和他的正义感。1928年,他来到上海,做起了演出布景师。
1930年,昔日同学合资开了红灯照相馆,就在[[四川]]北路海宁路口。
接到消息后,吴印咸立即离港经上海赴武汉。于汉口逗留期间,他受[[周恩来]]委托,在一天夜里,到指定地点接受了荷兰著名电影导演伊文思送给八路军的一台只有一个镜头的"埃姆"电影摄影机和二千英尺胶片。袁牧之又从香港购买了16毫米电影摄影机及部分胶片,吴印咸倾囊购置了三台照相机,他们于当年八月到达延安,直接投入了抗日救国事业。在延安成立的"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简称"延安电影团")中,吴印咸任摄影队队长(后任电影团的负责人),与袁牧之等人担负起拍摄《延安与八路军》纪录片的重任,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军民的斗争,同时也包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导人的珍贵革命史料。
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当时延安的 [[ 物质 ]] 生活极其匮乏,更不必说拍电影的器材。拍电影的底片使用完了,大家就用印制拷贝的正片代替,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去完成任务。在拍摄电影的同时,吴印咸和他的同事们还拍摄了大量的历史性照片,洗印并放大制作出来,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周恩来亲自领导的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向中外真实地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国事业。
1938年9月,在延安成立了"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团长由总政治部副主任[[谭政]]兼任,政治指导员[[李肃]],艺术及编导负责人袁牧之,技术及摄影负责人吴印咸,摄影[[徐肖冰]]及总务、勤杂等六、七人组成。10月1日,应周恩来之邀去[[延安]]拍摄的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在陕西中部的皇帝陵拍摄了第一个镜头,该片是人民电影的第一部作品。此间的摄影作品有:《宝塔山》、《延安远眺》、《驼铃叮咚》、《抗大午餐》等。
1939年拍摄《白求恩大夫》的新闻素材片。摄影作品有:《[[白求恩]]大夫》、《红缨林立》等。
1939年,电影团在延安拍摄后,开赴华北抗日战场,摄制八路军与日寇英勇作战和根据地人民的支前活动。吴印咸在前线亲自拍摄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在中国抗日烽火的前线,抢救八路军伤员的纪录电影和《白求恩大夫》这幅摄影名作。在晋察冀根据地,吴印咸又应《抗敌报》社长邓拓和军区政治部摄影科科长沙飞之邀,撰写了《摄影常识》一书,作为培训摄影干部的 [[ 教材 ]] ,提供八路军和解放区的摄影干部阅读。该书虽篇幅不大,却是解放区编辑出版的第一部摄影教科书。它是吴印咸冒着酷暑在田边树下的大石头上、在老百姓家里的土炕上、在微弱的蓖麻油灯下撰写而成的。此书由[[邓拓]]、沙飞各自撰写序言,并由抗敌报社印刷出版,发行到部队和地方广大地区,它的重大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
1940年拍摄了《延安各界庆祝辛亥革命三十周年大会》、《延安庆祝百团大战胜利大会》和《追悼会》、《国际青年节》等素材。
吴印咸一向认为,电影学院的学生应该具有坚实的业务基本功,毕业后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在专业训练方面,他要求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进行。学习摄影离不开实践,但他不主张刚入校的低年级同学就去忙于摄影创作,他认为在教学之初主要应该让学生练摄影基本功,创作宜安排在稍后进行。他还认为学习电影摄影应该首先学好图片摄影,先用照相机锻炼,在掌握了图片摄影的造型基本规律后,再进行电影摄影的动态训练便容易些,更扎实些。他的这些教学主张,无疑对学生是负责的。从实践效果检验,摄影系历届的毕业生,从总体水平来说,都具有较坚实的摄影技能,都能较好地完成所担负的工作任务。特别是六十年代初期的毕业生与"拨乱反正"恢复高考之后78届的毕业生,由于在教学中真正贯彻了吴印咸提出的重视基本功的思想,一般都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贡献。
吴印咸在授课过程中,十分重视古今优秀文化的继承关系。他在讲授摄影造型表现手段时,常常有针对性地引用我国优秀的传统绘画理论,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启发他们继承传统艺术理论的精华。他结合南齐谢赫的《六法》讲授摄影的画面构图,使学生加深对这篇著名画论中提及的"气韵生动"、" [[ 经营 ]] 位置"、"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等涵义的理解;结合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中《传神》篇的精神,讲授人像摄影课程,阐述人像摄影要达致"形神兼备"的境界,防止只重外貌描绘和只抓神态表现的片面性,给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吴印咸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创建的教学体系,不仅使我国电影教育事业走上了全面而正规的发展道路,对于全国的图片摄影 [[ 教育 ]] 也是一个创举。北京电影学院虽然不是我国最早开设图片摄影课程的院校,却是第一所摄影课程门类最为齐全的高校。社会上不少人认为,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就是教拍电影,其实并非完全如此。从50年代中期起,电影学院摄影系一直有相当完善的图片摄影课程,包括摄影构图、摄影光线处理、人像摄影、风光摄影、静物摄影、彩色摄影、新闻摄影、生活摄影、暗室技术等。这些课程,都是在吴印咸主持下建立的,有些课他亲自执教。这些课程的建立,实际上起着双重作用:既是电影摄影的专业基础课,又是图片摄影的系统训练。学过这些课程后,既可从事影视摄制,又可从事图片摄影;既可从事商业摄影,又可从事报道摄影;既可担任图片编辑,又可献身摄影教学和理论研究。因为,吴印咸创立的摄影教学体系是相当全面和完整的;学生掌握的摄影技能虽然因人而异,但总体上是比较全面的。摄影系的毕业生,有多人献身于图片摄影岗位,有十多位任职于我国影响最大的摄影画报--《人民画报》,担任副总编辑、总编辑助理、采编室主任、主任记者等重要职务,取得了公认的成就,任职于《中国青年报》的毕业生曾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评选第一名,就是明证。实际上,从5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图片摄影教育体系中,吴印咸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所设立的课程,是相当全面的,对学生的培养是严谨的。正因为如此,原来的摄影系摄影基础教研组于1996年扩建为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成为我国最早的全面培养图片摄影人才的高等学府。
[[File:Wy34.jpg|缩略图|right|500px|1964年,吴印咸拍摄影片《白求恩大夫》工作照 [http://photo.sohu.com/36/87/Img209888736.jpg 原图链接] [http://news.sohu.com/30/87/news209888730.shtml 图片来源]<ref>[http://www.colourhs.com/html/huizhoucunluo/huangshanfengjingqu/2011/0204/3192.html 图文:知名摄影家吴印咸的珍贵哈苏相机被盗 ]. 中国新闻网 [2003年06月07日]</ref>]]
43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