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甫志高

移除 9,123 位元組, 2 年前
rollbackEdits.php mass rollback
'''甫志高''',在红色小说《红岩》中,有个争议人物——出卖了江姐的甫志高。通过近年的研究,这个人物第一原型找到了:他叫[[任达哉]],原本是地下党的联络员。
 
==作品欣赏==
 
===生活在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城市,她是[[新疆]]自治区的首府,从大学毕业至今,我已经在这座城市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远远超出在故乡陕西生活的时间。以前我的老家在秦岭以南的商洛,祖上主要在县城,而我出生在农村,因为当时父亲在基层工作,我就随母亲成了乡下人,以后我们家迁徙至陕西咸阳,生活也在农村,后来上了大学,学校刚刚新建,暂时借宿咸阳市郊一所五七干校,直到毕业也没有搬到城里新校址。因此想做城里人是小时的梦想,这个梦想也是在大学毕业之后,我终于成了乌鲁木齐的市民。对于乌鲁木齐这座城市,我是有着非常深的感情。我的家庭、孩子、工作、朋友、生活的圈子,全在乌鲁木齐,这座城市的每一条马路,每一座楼房,每一处公园绿地,我都是那么熟悉。
 
准备地说,这是一座移民城市,建城的历史也就两百六十多年,居住着不同的民族,这与其他省会城市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进入这座城市上的第一课是民族团结课,因为这是一个民族大家庭的城市,各民族之间得互相尊重。以前,脑子里从来没有民族这个概念,到了乌鲁木齐才知道,新疆竟有这么多民族,开始好奇,时间长了,感觉大家都是一样的。我在乌鲁木齐曾经干过过好几个行业,最早在地质行业做教师,后来当记者,干税务,搞信访,还下过南疆驻村,从事过巡视工作,每个单位都有少数民族同事,接触的少数民族越来越多,才知道在新疆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多么重要。我在任新疆自治区新闻评论员时曾经写过一篇评论文章《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福祉》,其实生活在新疆或者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人都有这种体会。我以为,作为人,不管是哪个民族,大家应该是平等的,都是国家公民,千万不要把民族分得那么清楚,更不要媚哪个民族。这里所说的“媚”就是讨好的意思,我们有些人就是喜欢“媚”,好象少数民族出身,就高出汉民族许多似的,这种态度很要不得。比如,我在做中学教师时,有一个班一名学生具有日本血统,大家就投以羡慕的目光,感觉这孩子可是大和民族,少数民族考大学要加50分呢。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一段时间改民族身份成为时尚,只要有少数民族血统,都改成少数民族,这种媚态,实际破坏了民族团结。就像以前我们“媚”外国人,“媚”港、澳、台的人,结果会让人家看不起我们,这些媚态全是人为造成的。我在乌鲁木齐生活,也交往了不少朋友,哪个民族都有,平时大家平等交往,有时亲得像兄弟一样,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这才是正常的人际关系。
 
正因为乌鲁木齐是个移民城市,人和人才更要平等相处。一个人的籍贯并不能说明什么,只能说明你来自哪个地方,刚开始我也拚命地拉陕西老乡,时间长了,感觉很没有意思,老乡能给你带来什么?既然同为一个城市的人,没有必要分清你是哪个省,他是哪个省。我们在这座城市生活,在这里工作,这座城市就是家乡啊。我知道这座城市里有我的汗水,有我的亲情,也有我的友谊。乌鲁木齐一天比天漂亮,一天比一天长高,我在这里生活,以这座城市为荣。
 
离开陕西三十多年,我已经很少说秦腔,应该说融入这座城市必须从语言开始。乌鲁木齐在全国是普通话推行比较好的城市,作家贾平凹说,普通话是普通人说的。其实在乌鲁木齐都是普通人在说普通话,要么这座来自天南海北的移民城市都说方言,恐怕没有几个能听得懂。北方话还好说,尤其南方话,譬如江浙、[[上海]]、两广、[[福建]]话等,不说普通话谁能听得懂?加上新疆是多民族地区,各民族语言不同,各有各的语言系统,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柯尔克孜语、塔吉克语、达斡尔语、俄罗斯语、锡伯语等,这么多民族语言,不说普通话,在这座城市根本就无法交流。我来这座城市很快就改说普通话,算下来说了三十多年普通话,秦腔只有回到老家才说,但是,现在秦腔也说得不标准了,因为我已经在乌鲁木齐生活,是普通的乌鲁木齐人了。
 
自己感到能够融入这座城市,还因为自己有一个能适应这座城市的胃,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很向往城里生活,向往能端上国家的饭碗。到了这座城市,我的胃口大开。吃牛羊肉我喜欢,拉条子、馕、抓饭、烤包子等这些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饮食,我都喜欢。我自己会做手抓肉、烧羊肉、抓饭、牛肉大杂烩、土豆烧牛肉、大盘鸡等,只要是新疆饭基本都会做,我觉得自己非常适应乌鲁木齐这个地方的生活。在乌鲁木齐生活三十多年,吃遍了她的大街小巷,感觉自己的胃就是这个城市的胃。现在,我的早餐基本是牛肉、馕、奶茶,偶儿也煮点小米稀饭,中午米饭、拉条子。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刚来乌鲁木齐那会儿,还从来没有见过海参、鱿鱼、带鱼之类,而乌鲁木齐这些海产品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烧海参、炒鱿鱼、炸带鱼,尽管这是一座距离海洋最远的城市,如今海鲜类的酒店依然比比皆是。乌鲁木齐的美食集中了中国的所有美食,如果想吃湘菜、川菜、鲁菜、粤菜、淮扬菜等天南海北的菜系,这里都有,不光是到酒店,随便到哪个朋友家作客,遇到东北人吃炖菜,遇到广东人吃粤菜,遇到陕西人就吃面条,即使一个家里的人,也可能来自好几个省,各家的饮食都相对带着家乡的味道。比如我自己家的亲戚就分别来自陕西、甘肃、河北、吉林等省,而朋友中更是来自祖国四面八方,通过吃也见识了乌鲁木齐的丰富多彩。
 
在乌鲁木齐生活久了,感觉自己的性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疆人的性格很大程度受到了少数民族尤其游牧民族的影响,性格比较豪爽大气,不太拘泥于小节。说话办事行就行,不行就不行,直来直去,没有什么转弯抹角。连平时交易都用公斤,从来不会用几两几斤,刚到新疆见同事买肉买菜,都是一次多少公斤,到了过节,买羊肉一次就是一只羊,买酒一次一箱子或几箱子。尤其过年,家家都可以去互相拜年,根本没有人会带礼物拜年,到了谁家都是热情接待,然后就是吃饭、喝酒。这种生活让人没有压力,不像在内地,走个亲戚,光礼物就让人感到喘不气来,在乌鲁木齐真没有这种压力。
 
乌鲁木齐的[[夏天]]非常凉爽,而且没有[[蚊子]],是理想的避暑之地。以前乌鲁木齐叫迪化,解放以后改成现在的名字,意思是“优美的牧场”,她地处天山脚下,群山环抱,气候比较湿润,周围有大湾、二道湾、三道湾,一直到九家湾,九条湾就有九条河沟,如果不是建设成都市,也许这个地方就是片湿地。这里的冬天相对比较长,下雪多,这是我刚到乌鲁木齐最不能适应的,好象一个冬天都在下雪,现在好象有所变化,夏天雨水多了,冬天雪没有之前那么多。在乌鲁木齐生活久了,感觉冬天也很舒服,因为现在采暖设备健全,住房条件大幅度改善,感觉与内地也没有多少差别。
 
在乌鲁木齐生活的这些年月,我先后在友好路、红山、红旗路、南湖四个地方住过,搬过七次家,调动过三次工作,现在还在公务员行列。用我的朋友刘乃亭的话说,我就是喜欢乌鲁木齐,因为这里把我当人看。我自己也有同感,如果当年不来新疆,内地哪座城市会收留我?尽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并不是很多,然而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孩子要分配到城市谈何容易。但是,乌鲁木齐接纳了来自祖国各地的大学生,我很庆幸自己毕业后志愿到了新疆,这座首府城市接纳了我,想起当今许多城市都在争夺人才,争夺大学生,那么,当年乌鲁木齐这座城市是多么有先见之明!
 
我的许多内地朋友来到乌鲁木齐,他们曾经告诉我,到这里有几个想不到:没有想到乌鲁木齐这么漂亮,没有想到乌鲁木齐这么发达,没有想到乌鲁木齐人这么热情,没有想到乌鲁木齐社会治安这么好。其实,我要说,做个乌鲁木齐人还是很骄傲的,现在是网络时代,距离已经不是问题,只要你感到幸福就好。<ref>[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32493257_0_1.html 新浪网]</ref>
==信息==
39,14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