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詹何

增加 10,345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 https://pic.gerenjianli.com/mingren/2496/10863708.jpg "…”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 https://pic.gerenjianli.com/mingren/2496/10863708.jpg " width="180"></center><small>[https://www.gerenjianli.com/Mingren/66/2127r7737k.html 詹何]</small>
|}

'''詹何''',[[战国时道家,哲学家,楚国术士]]。继承杨朱的“为我”思想,认为“重生”必然“轻利”,反对纵欲自恣的行为。

== 个人简介 ==

詹何, 战国时道家,哲学家,楚国术士。继承杨朱的“为我”思想,认为“重生”必然“ 轻利”,反对纵欲自恣的行为。道家思想。善术数,传说坐于家中,能知门外牛之毛色及以 白布裹角。 韩非子曾批评他坐在房子里闻牛鸣而推测其形状,是“无缘而妄意度”的愚蠢行为。《吕氏春秋·重言》曾提到他:“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詹何、 田子方、老聃是也。”詹何是个擅长推理的先秦思想家,其“不出户,知天下”的推理能力比老子还 略胜一筹。而 韩非子强调观察,贬低推理,因而故意把詹何丑化。

詹何是继续杨朱、子华子后又一位杨朱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学说并不是浅薄简单的“自私自利”。他们对老子的思想加以发展,旨在通过对个体的自我完善进而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他们“贵生”、“全生”的观点,对稍后的庄周很有启发。

詹何生活年代考詹何与 魏牟为同时人,似年长于魏牟。据此所述詹何“重生”、“ 轻利”、“自胜”之思想特点,将其列入道家无疑是合适的,因为正如顾颉刚先生所早已注意到的,“这三义都见于《老子》书。u2018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u2019(十三章),重生也;u201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u2019(四十四章),轻利也;u2018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u2019(三十章),自胜也。”《吕氏春秋·执一》载:“楚王问为国于 詹子,詹子对曰:u2018何闻为身,不闻为国。u2019” 詹子此处所述也是老子所谓“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之意。

《汉书·艺文志》录有《公子牟》四篇,班固自注:“(公子牟)魏之公子也,先 庄子,庄子称之。” 庄子生活于梁惠王(即魏惠王,公元前370—前318年在位)、 齐宣王(公元前320——前302年在位)时,魏牟较庄子为先,詹何或更年长于魏牟,则詹何生活的年代至晚得在 魏武侯(公元前396—前371年在位)、 齐威王(前356——前321年在位)时。张远山的《<庄子>初始本编纂者魏牟论》中考证詹何(前350年——前270年),约小庄子(约前369-前286)二十岁,约长庄子弟子蔺且(前340年——前260年)十岁。

== 小故事 ==

修身治国唐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 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礼,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 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理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理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见《贞观政要》第一卷·君道第一)

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善。”(见《列子·说符第八》)

【译文】

楚庄王问詹何说:“治理国家应该怎样?”詹何回答说:“我知道修养身心,不知道治理国家。” 楚庄王说:“我能成为祀奉宗庙社稷的人,希望学到怎样保持它的办法。”詹何回答说:“我没有听说过身心修养好了而国家反而混乱的事,又没有听说过身心烦乱而能把国家治理好的事。所以根本在于自身,不敢用末节来答复。”楚王说:“说得好。”

【注释】

楚庄王——春秋时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前591 年在位,曾大败晋军,使鲁、宋、郑、陈等国归附,成为霸主。《吕氏春秋 卷十七 审分览第五 执一》中记载是楚王问,不是楚庄王问。因为詹何生活于战国中后期,与楚庄王时期相去甚远,楚庄王不可能问詹何。这位问詹何的楚王,应该是楚顷襄王。

詹何——张湛注:“詹何,盖隐者也。”

重生则轻利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身在 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詹子曰:“重生。重生则轻利。”中山公子牟曰:“虽知之,犹不能自胜也。”詹子曰:“不能自胜则纵之,纵之,神无恶乎?不能自胜而强不纵者,此之谓重伤。重伤之人无寿类矣。” (见《吕氏春秋·审为》)

【译文】

中山公子牟对 詹子(即詹何)道:“我的身体在 江海之上,心在朝堂之中,如何是好呢?” 詹子道:“生命是很重要的。把生命看得重要了,就会淡薄功名利禄。”中山公子牟道:“这个道理我是明白的,但还是不能自我控制”。 詹子道:“不能控制那就放纵它吧,精神就不会有伤害了吧。不能自我控制又勉强不放纵,这就是双重伤害伤。这样的话人难以长寿。”

【评语】 上述这种思想源于杨朱(战国初哲学家)的“贵己”u2018“为我”的说法,宣扬君主治国应当无为而治。

詹何度牛詹何坐,弟子侍,有牛鸣于门外。弟子曰:“是 黑牛也,而白在其题。”詹何曰:“然,是 黑牛也,而白在其角。”使人视之,果 黑牛而以布裹其角。(节录《韩非子·解老》)

【译文】

詹何坐着,弟子侍侯,牛在门外叫。弟子说:“这是头 黑牛而有白额。”詹何说:“对。这是头 黑牛。但白色在它角上。”叫人去看,果然是 黑牛而用布包着它的角。

== 詹何钓鱼 ==

詹何以独茧丝为纶,芒针为钩,荆篠(细竹子)为竿,剖粒为饵,引 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 汩流之中,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弯曲)。

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

詹何曰:“曾闻先大夫之言, 蒲且子之弋也,弱弓 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鸧(鸟名)于 云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放(通u2018仿u2019)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 投纶沈(通u2018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钩饵,犹 沈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也。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

楚王曰:“善!”

(见《列子·汤问篇》)

【译文】

詹何用单股的蚕丝做钓线,用芒刺做钩,用细小的竹子做钓竿,将一粒饭剖为两半来做 钓饵,在有 百仞深、流水湍急的深渊之中钓到可以装满一辆车的鱼,钓丝还不断,钓钩没有被 扯直,钓竿没有被拉弯。

楚国的国王听说了觉得很惊异,就把他叫来问他原因。

詹何说:“曾经听我曾经当过大夫的父亲说过, 蒲且子射箭啊,曾经用很弱的弓、很纤细的丝绳(古人射鸟的箭,后面系根绳子),顺着风一射,一箭在云端射到两只 鸧鹒(读音geng一声),(这都是因为)用心专一,用力均匀的原因啊。我按照他的这种做法,摹仿着学习钓鱼,五年才完全弄懂其中的道理。现在我在河边持竿钓鱼时,心中不思虑杂事,只想鱼,丢线沉钩,手上用力均匀,外物没有能扰乱(我的心神的)。鱼看见我的 钓饵,好象(是掉到水里的)尘埃或聚集的泡沫(一样自然),吞食它不会怀疑的。所以我能以弱制强,以轻御重啊。大王您治理国家如果可以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就可以一手应付了,还能有什么对付不了的吗?”

楚王说:“高。”

【寓言寓意】 善于吸收前人的经验,顺应自然之势,这是获得成功的一条捷径。

【故事复述】

楚国有名的善钓者詹何,其钓鱼与众不同:以 独茧丝为纶、芒针为钩、 荆筱为竿、剖粒为饵,引 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汨流之中。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

詹何凭着一根单股的钓鱼线、如芒的细针弯曲而成钓鱼钩、楚地出产的一种细竹为钓鱼竿,再用破成两半的小米粒作钓饵,用不了多少时间,便从湍急的百丈深渊激流之中钓出装满一车的鱼;回头再看看他的钓具:钓鱼线没有断、钓鱼钩也没有直、甚至连钓鱼竿也没有弯!

楚王听说了詹何竟有如此高超的钓技后,十分称奇,便派人将他召进宫来,询问其垂钓的诀窍。詹何说:“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 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钩饵,犹沉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弱制强、以轻致重。” 此段话用白话文来说,就是“每当我来到河边持竿钓鱼时,总是全身心地只关注钓鱼这一件事,其他什么都不想,全神贯注,排除杂念;在抛出钓鱼线、沉下钓鱼钩时,做到手上的用力不轻不重,丝毫不受外界环境的 干扰。这样,鱼儿见到我鱼钩上的 钓饵,便以为是水中的沉渣和泡沫,于是毫不犹豫地吞食下去。因此,我在钓鱼时就能做到以弱制强、以轻取重了。”

(黛烟山客  詹柏山稽考詹何史料,2008年12月15日初稿)<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Tags/148/ 名人简历]</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画家]]
9,13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