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5
次編輯
變更
鴨稻共生
,→鴨間稻
稻鴨共生在農藥氾濫後式微,90年代初期為處理福壽螺入侵物種問題,包括臺灣在內的東南亞國家地區,以鴨、魚或昆蟲來生物防治福壽螺,而以養鴨效果最佳,此法因此慢慢有復興趨勢。
==鴨間稻==
利用「稻鴨共作」種出來的有機米, 台灣 山水米公司取名為「鴨間稻」,在田間自然長大的鴨子稱為「稻間鴨」,並與觀樹基金會合作,設置面積4分多的「有機稻場」,作為推廣及提供民眾體驗有機耕作的場所。
有機稻場專員蔡嘉恆說,插秧2個星期後即可放養合鴨,以2個星期大的小合鴨最適合,個頭與秧苗差不多高,避免踩踏秧苗。4個月後水稻成熟時,合鴨也長大,除收割稻穀外,合鴨可食用或賣掉,增加額外收入。
山水米公司為鼓勵栽培有機稻米,補助契作的農民每公頃3萬元搓草費,並保證以市價1.5倍價格收購稻穀,同時提供米糠作為有機肥料,現在已有3個有機米產銷班,契作面積達120公頃,每公頃產量約1萬台斤。<ref>[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304709 苗栗無毒農業系列報導/鴨間稻 打響有機米名號]自由時報/地方新聞</ref>
==經營方法==
在21世記初,一些臺灣人嚮往傳統有機耕作產品,由日本引進了鴨稻共生,使用的合鴨是雜交自綠頭野鴨、台灣白菜鴨、北京鴨、和法國正番鴨。合鴨體型大,約3.5公斤,瘦肉多,不善飛行,抗病力強、活動力佳,有不吃禾本科特性,雜食習性(能除草、滅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