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王传伦

移除 9,024 位元組, 1 年前
清空页面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王传伦</big>'''
|-
|<center><img src=https://ss0.baidu.com/94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baike/g=0;w=268/sign=78acdc6b95cad1c8c0bbf92c0803553f/9922720e0cf3d7ca3329f332f21fbe096a63a993.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D%F5%B4%AB%C2%D7&fr=ala&ala=1&alatpl=normal&pos=0&dyTabStr=MCwzLDEsNCw2LDUsMiw3LDgsOQ%3D%3D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ref>[html 王传伦 ],搜狐, 2014-06-27</ref>
 
'''王传伦''',男,[[江苏省]][[苏州]]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f>[http://sf.ruc.edu.cn/info/1161/10219.htm   财政金融学院2022年王传纶基金-国际交流奖学金评选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 2022-04-16</ref>,中国财政金融学界泰斗之一<ref>
[http://finance.sina.com.cn/economist/xjdt/20120914/120513140854.shtml   财政金融学界泰斗王传纶教授去世 ],新浪, 2012-09-14</ref>,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为中国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贡献力量,曾获"[[吴玉章]]基金教学奖"、"宝钢教育基金奖"。他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六、七、八届委员和经济委员会委员,还兼任中国财政学会、中国金融学会、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国际税收研究会顾问等职;曾多次赴美国、德国、[[加拿大]]、[[奥地利]]、[[罗马尼亚]]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财政金融学界泰斗之一
 
出生日期----1922年
 
出生地点----江苏省苏州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格拉斯哥大学社会经济研究系
 
代表作品----《资本主义财政》、《西方财政金融思想发展》等
 
==个人简介==
新中国金融与财政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作:《资本主义财政》、《西方财政金融思想发展》等。因在中国金融学科建设中的卓越成就,他去年荣获“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
 
王传纶教授还是新中国金融教育事业的主要践行者与引领者,也是新中国金融领域“科研资政”的主要推动者与参与者。他曾参与缔造新中国金融学科,成功填补了新中国金融理论诸多空白,极大推动了新中国金融改革实践。
 
==主要经历==
1938年,王传纶 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专攻经济学,并接受了正规的西方经济学训练。抗战胜利后,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读研究生。
 
1949年,因成绩优异被选送到英国留学,在格拉斯哥大学社会经济研究系继续从事经济学研究,更为全面系统地学习了现代经济学理论。留英期间,他曾担任留英学生总会主席。
 
1951年末,他毅然舍弃国外优厚的研究和生活条件,回中国后,投身于中国的教育事业。最初受聘于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经济学和财政学,后又转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任教,1953年,在全国高等院校院系大调整中,他转入中国人民大学。回中国后,王传纶教授又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沿着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的方向展开教学的研究工作。
 
20世纪50年代初,他翻译出版了《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的英美财政》一书,并准备系统地总结世界各国财政金融理论、制度和政策,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借鉴。然而,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使研究计划一度中断。他先被下放劳动,后又参加“四清”,在“文化大革命”中,更是被赶到干校接受“再教育”。改革开放后,已年近花甲的王传纶教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投身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理论研究中,在宏观经济、财政税收、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被决策部门高度重视。
 
1982年至1983年,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学院任客座研究员。
 
2012年9月13日14时4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个人兼职==
学术和社会兼职
 
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和经济委员会委员;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王传伦</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bkimg.cdn.bcebos.com%2Fpic%2Fcaef76094b36acaf6bd292b97cd98d1001e99c40&refer=http%3A%2F%2Fbkimg.cdn.bcebos.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66851632&t=d5ccc5a830f96598f908b3c3322b2b73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4%BC%A0%E7%BA%B6/5808141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顾问;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
 
==论文著作==
===代表作===
《资本主义财政》(1981年,编著);
 
《西方财政金融思想发展》(1991年,编著);
 
《金融理论中的货币》(1994年,主校);
 
《国际税收》(1995年,与朱青合着,获全国优秀教材省部级奖);
 
《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1995年,与高培勇合着,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货币金融学》(1998年,主校);
 
《货币经济学手册》(2003年主校)。
 
===代表论文===
《外国财政问题》、《财政支出系统的控制和核算问题》、《政府预算制度中的制衡机制和效益核算问题》、《中国税制政策》(英文)、《汇率理论的探讨》、《关于我国“七五”期间的汇率方针》、《有关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我国财政收入的数量分析与经济财政客观控制》、《我国对外债务的宏观经济问题》、《关贸总协定及其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21世纪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个人语录==
“我体会,作为博士生导师,指导研究生只能有一个方式,即自己先学习然后方能帮助他们。这些年学术进展很快,知识老化不可避免,我虽也掌握一些书本知识,但靠这点”本钱“是指导不好研究生的学习和论文写作的。经济学是艰难的科学,需要不断补充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我对博士研究生的要求力求严格,尽自己能力从选题、调查研究到论文写作提出自己的意见,但决不强求,也不武断。这实际上是一个互相交换意见、有准备地探讨问题的过程。”
 
“对于已经离校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我衷心感到高兴的是,他们都一心一意地为祖国服务,并且都有进步。他们在校学习努力,不甘落后,进取心强;在工作岗位也都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我自己未必是一个很够格的导师,但他们还是依靠自身的努力而成为合格的经济学博士和经济学者。”
 
“从1951年至今,我在学校已经工作50载,因而能和很多年轻人相处,互无隔阂而彼此颇多关怀。每念及此,衷心欣然。昔日辛勤研读的学子,如今都在为祖国现代化伟业而尽心尽力。每当听到年轻一代的成长进步,使步入迟暮之年的我备受鼓舞。”
 
==学生评价==
“在中国人民大学,王传纶教授是公认最负责、最认真、最严谨、最博学的教授之一。他一生从事财政金融的理论、政策、制度和历史的教学,对于其体系、原理、公式、事件等等,堪称烂熟于心。即使如此,在每一堂课之前,他都还要认真备课,一丝不苟地做教案。王传纶教授学识渊博,学贯中西,授课时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加这娓娓道来的学者风范,使得听课者如醉如痴,于不知不觉中步入了财政金融的科学殿堂。”
 
“师从王老师的研究生们,更有幸得到他的耳提面命。循循善诱的指导,自由平等的氛围,严谨务实的学风,精雕细琢的分寸,留给学生们的是终生受用的治学经验和做人道理。每一位跟随他读书的研究生,都不会忘记王传纶教授在他们的学位论文草稿上用铅笔留下的密密麻麻,动辄千言,但始终一丝不苟的批评和修改意见。在直接聆听王传纶教授教诲的过程中,研究生们沐浴着他的睿智,理解着他的思考,感受到他对后学的希望,并从中受到激励。”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 [[Category:经济学家]]
28,1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