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尿素裤

增加 1,759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FF2400" align= center| '''<big>尿素裤</big>'''|-|<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p3.itc.cn%2Fimages01%2F20200925%2Fb5fe0ef74a894fe0a7a642bbea707273.jpeg&refer=http%3A%2F%2Fp3.itc.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69243730&t=6bb30ba3c2ad8cd4badc14fff52f4819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5%B0%BF%E7%B4%A0%E8%A3%A4&step_word=&hs=0&pn=1&spn=0&di=7146857200093233153&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2&ie=utf-8&oe=utf-8&in=&cl=2&lm=-1&st=-1&cs=256667589%2C4088470408&os=2730050901%2C3139955843&simid=4233140649%2C872177003&adpicid=0&lpn=0&ln=291&fr=&fmq=1666651762478_R&fm=result&ic=&s=undefined&hd=&latest=&copyright=&se=&sme=&tab=0&width=&height=&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p3.itc.cn%2Fimages01%2F20200925%2Fb5fe0ef74a894fe0a7a642bbea707273.jpeg%26refer%3Dhttp%3A%2F%2Fp3.itc.cn%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auto%3Fsec%3D1669243730%26t%3D6bb30ba3c2ad8cd4badc14fff52f4819&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f5i7_z%26e3Bv54AzdH3FwAzdH3F9da0dl0m0_8daa0cdma&gsm=1e0000000000001e&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dyTabStr=MCwzLDgsMiwxLDYsNCw1LDcsOQ%3D%3D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File:align= light| 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中文名称;尿素裤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别名;尼龙
|- | align= light|地点;日本
属性;布票而且很便宜
|}
日本产的尿素袋子是一种白色的化学 [[ 纤维 ]] ,被称作“尼龙”,有人说把这种袋子染黑可以做 [[ 裤子 ]] ,而且很结实。于是,很多机关干部不约而同地悄悄穿起了这种不用布票而且很便宜的'''尿素裤'''。<ref>[ http://rizhao.dzwww.com/rzxw/201410/t20141028_11264886.html 老家日照·海边旧事(四)——尿素裤], 日照大众网 , --2014年10月28日</ref>
==简介==
文革中期,国家尚不能生产尿素,为了把 [[ 农业 ]] 生产搞上去,只好从日本进口“尿素”,都是用化纤布袋子装的。当时中国城里人,一人一年只有一丈五尺五寸布票,乡村农民更是衣衫褴褛,困难得没有裤子穿。所以,用完后的尿素袋子就成了宝物,染一染,正好做一条裤子,但“日本”“尿素”这几个汉字任凭你怎样染,总是染不掉。就是这种尿素袋子,也只有社队干部才能享受到,穿着这种裤子,前面是“尿素”、后面是“日本株式会社”制造。那时,农村流行有一首讽刺农村干部的顺口溜:“来个社(村) [[ 干部 ]] ,穿的化肥裤;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
社队干部有特权,能穿上“尿素裤”, [[ 群众 ]] 意见很大,就向上面反映。为此,县里领导开会作出决议:尿素袋子定价公开在各公社的供销社门市部公开销售,让社员自由购买,严禁开后门!
==农民自编歌谣里的辛酸史==
有一首名为《[[日本尿素袋]]》的诗如此写道:做成裤子乐陶然,不串亲友不舍穿。早就收藏入村史,一提笑得把腰弯。
诗的作者是体制内干部,比较幸运,从诗意看,作者在70年代曾拥有过“尿素裤”。大多数的农民则没有这样的 [[ 机会 ]] ,所以,他们自编的歌谣里就多出了那么一股讥讽的怨气:
干部见干部,比比尿素裤,前头“日本产”,后头是“尿素”。
陕西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五组的村民侯双喜,许多年后回忆说:“屁股上写着净重50公斤,裤裆里写着含氮量80%,你想想是什么感觉?”但是,即便是尿素袋子,当年也只是村里的干部能穿,一般社员还穿不起。“大干部小干部,一人一个尼龙裤,有黑的,有蓝的,就是没有社员的。”这首当年在巷道地头的小孩口中流传的童谣,侯双喜至今仍背诵如流。
河南作家周熠在他的<散文自选集>里忆及尿素裤:“公社革委会孙主任一上台亮相,便激起了 [[ 人民 ]] 发亮的目光和窃窃私语。……特别善于发现美的女人们终于有了新的发现,透过那轻轻淡淡的青蓝裤色,先是在孙主任的膝盖上方的裤脸上认出了‘日本’二字,继之又在后臀下隐约看到‘尿素’两个黑体字。很快就证实,这条卓尔不群的‘超丝绸’夏裤,是用两只进口的四十公斤装的日本尿素的外包装拆洗、染缝而成。孙主任的少夫人在县供销社工作……”
湖南作家王跃文在《[[我的堂哥]]》里描述:“我上大学几年,每次放假回来,都听说很多通哥的事情。想不到阳秋萍同他离婚了,跟了幸福。村里人说得难听,幸福用三条尿素袋子,就把阳秋萍睡了。……通哥看见阳秋萍新做了条尿素袋子的裤子,问是哪里来的,阳秋萍讲是幸福给的……通哥起了疑心……”
山东平阴县的董宪云,70年代是当地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成员,这个身份让她有幸获得了一条“尿素裤”:“宣传队的领导非常体谅我们的心情和难处,也想让我们穿得体面些,他们脸上也有光……也不知道找的哪位领导,走的什么关系,用非常便宜的价格,弄到一批日本尿素 [[ 尼龙 ]] 袋子,到济南印染厂染成浅灰色,在县被服厂一人拼接了一条裤子……由于尼龙袋子上的字是黑色的,染色盖不住黑色,平阴县曾流传这样一个顺口溜:‘宣传队不害羞,穿着尼龙袋子满街溜,后边是‘日本产’,前边是‘尿素’,裤裆里还夹着‘含氮26%’。今天每当想起这个顺口溜,心里就酸酸的。”
==特权==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农村基层的区委工作,那时,无论生产资料,还是生活用品,极为缺乏。 [[ 粮食 ]] 、食油、棉花、布匹等许多日用生活用品,实行定量凭票供应。
为了把农业生产搞上去,国家从日本进口化肥,都是“尿素”,都是用化纤布袋子装的。当时中国城里人,一人一年只有一丈五尺五寸布票,农村人更是少得可怜,城乡居民衣服都不够穿,城镇居民有穿打补丁的衣服,乡村农民更是衣衫褴褛,困难得没有裤子穿。所以,用完后的尿素袋子就成了当时农村的宝物,染一染,正好做一条裤子,就是“日本”“尿素”这几个汉字任凭你怎样染,总是染不掉。
就是这种尿素袋子,也只有社队干部才能享受到,穿着这种裤子,前面是“尿素”、后面是“日本株式会社”制造。那时,农村流行有一首讽刺农村干部的顺口溜,提到了中国农民最早知道的日本产品:“来个社干部,穿的化肥裤,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
这种尿素袋子,社队干部开后门才能弄到,为此, [[ 农民 ]] 群众意见很大,说社队干部搞特权,意见反映到了区委,区委领导批评了开后门的事,并跟供销社黄主任讲:尿素袋子定价公开在各公社的供销社门市部公开销售,让社员自由购买,严禁开后门。
此事已过去几十年了,至今想起,心中仍然一阵酸楚。
想穿“尿素裤”,还得有关系
今天看起来可笑至极的“尿素裤”,当年没有点特殊 [[ 关系 ]] ,实在还穿不上。作家周熠回忆起自己搞到“尿素裤”的经过:
“当时,刚刚同日本邦交正常化,进口尿素极有限。一个公社分配下来的尿素指标不过两万公斤,可得的尿素袋,四百至五百条而已。加上县里截流,能分到三百来只袋足矣。这对于六万人口的公社来说,僧多布少,无异于杯水车薪。这就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征购尿素袋的独特现象。”
“我给公社革委副主任写斗私批修心得,获全公社好评。这位副主任脸上有光,他就黑夜亲自打着手电到仓库,也套购到两只袋给我。”
原山西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也回忆说:“我们又到太行山调查,太行山也是如此,那里的农民,就是因为物质生活的贫乏引起一些干部与群众关系的紧张,那里有大队干部、小队干部和群众争抢一个尿素袋子的事,谁抢上谁就可以做件衣服或裤子穿。那时我们就贫穷到那样的程度,不得不用日本的尿素袋子来做衣服穿。争来争去,由于大队小队干部有权,就把这个尿素袋子争到了,做衣服穿了。农民没有权,所以他们就用民歌的形式唱出来,表示他们的不满:‘大干部,小干部,一个一条料子裤,前边写的是日本,后边写的是尿素’这样的歌词我们听起来感到很可笑,但实际上我们心里是很痛心的。我们的 [[ 人民 ]] 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搞了三十多年,竟然争抢一个尿素袋子。”
这样的情形下,民众原创了大量的讽刺干部穿“尿素裤”的民谣,譬如:
干部见干部,先比高级裤,前边“日本产”,后边是“尿素”,裤裆里“净重25”——所谓”净重25“,是指包装袋上所印的 [[ 文字 ]]
哪个是干部?先看穿啥裤。前头“日本产”,后头是“尿素”,不是干部也干部!
==背景介绍==
1954年:按气候差异制定南北不同布票定量 [[ 标准]]
“尿素裤”流行于大江南北的主因,是当时布、棉供应的严重不足,这涉及到一个漫长的历史背景。
1954年,全国棉纱、棉布统购统销,供求关系紧张,9月份实行了凭“布票”限量供应棉布。除了农产品粮、油以外,这是工业消费品的第一种票证;而且比“全国通用粮票”发行的时间还要早上一年。
当时,根据南北气候差异等因素,制订了不同的布票定量标准。譬如: [[ 北京 ]] 市每人每次发放17尺3寸布票,刚够成人做一套蓝布制服。天津市每人每次可领取13尺,江西省发放11尺,严寒的哈尔滨则每人每次24尺布票,可做一套棉衣;南方亚热带地区城镇每人每次就只有7尺4寸布票。
60年代:一家四口的布票无法缝制一套成人衣服
1960年,布票限量普遍减少到一半以下。许多地区每年每人供应的棉布减少为3尺左右。如四川城镇每年每人只发3尺7寸;山东城镇每人只发布票1尺6寸。
四川省一位教师回忆:四川省一位教师回忆:60年代初,风声一天天紧,听说四川省只发3尺7寸布票,因为连年使用布票,大家的家底都空了,猛一下又紧到这种程度。那时刚参加 [[ 工作 ]] 的人,通常只有两件褂子:平时是脱了这件换那件;裤子也只有两条:一条单裤,一条棉裤;单裤夏天穿外头,冬天当衬裤穿里头。所以裤子也就特别费!一条新裤,不出一年也就烂了。
1961年3—8月,上海市区每人只发给2尺6寸布票,一家四口的布票无法缝制一套成人的衣服。
关于“人造棉”的回忆
工程师刘某回忆:1963年秋天,他18岁时考上了北京化工学院,从一个贫穷的江南小镇来到首都。三年苦难时期刚刚过去,他的 [[ 助学金 ]] ,除每月15元伙食费外,只剩4元零花钱。无法制版御寒的棉衣,冬天实在有要事必须出门,只好暂借北方同学的棉衣穿,这样一直熬到毕业。
上学期间,国家曾发明了一种叫做“人造棉”的化工产品,来代替棉花纺织布,据说比棉布还要经久耐穿。但人造棉产量很小,国家照顾学生,决定优先配给每位北京在校大学生做一件衬衣的定量。为此,非常郑重地向每人发了一张“购买人造棉证明”,凭证购买。发证后,又专门开了班会,同学们对党和 [[ 政府 ]] 的关怀表达了深深感激之情。
拿着那枚印有“一次有效,不得转让”的购布证,想买又没钱,刘某十分为难。终因拿不出3元 [[ 人民币 ]] ,而放弃了第一次享受“人造棉”的机会!他将这枚购布证珍藏起来。只有极少数同学穿上了人造棉衬衣。那衣料确有一种飘逸感,引来了众多羡慕的眼光。
参加工作后,他终于用8尺布票做了一件人造棉衬衣,圆了一个人造棉的梦。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日子,一直维持到70年代。
1972年9月25日至30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了中国。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翌年1月,双方互设大使馆。随后,一系列的贸易、航运、海运、渔业、 [[ 文化 ]] 交流的协定相继签署,其中就包括日本尿素的进口。
由此催生了”尿素裤“。
但也不是所有”尿素裤“的原材料都取自日本,当时还有这样的顺口溜:大干部小干部,一人一条尿素裤。屙尿在日本,放屁 [[ 加拿大 ]] 。因为当时也从加拿大进口尿素,一条尿素袋不够做条裤子,得用两个 [[ 国家 ]] 的尿素袋拼起来。
== 参考来源 ==
<center>
{{#iDisplay:y0788ej23wr|480|270|qq}}
<center>唐人街 从尿素裤中获得灵感</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 970 技藝總論]]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