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红色荒漠

增加 759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FF2400" align= center| '''<big>红色荒漠</big>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00f0747de6b14e9c.jp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741946&sid=5954699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Filestyle="background:#FF2400" align= center| 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big></big>'''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light|
|-中文名称;红色荒漠
| align= light|外文名称;The Red Desert 自然原因;水蚀作用
人为原因;滥伐森林
|}
'''红色荒漠'''是指在我国南方红土地区的荒漠化,放眼望去一片“红 ”。
主要发生在我国 [[ 江南丘陵 ]] [[ 红色砂岩 ]] 为主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流水侵蚀作用,红色土壤裸露,形成荒漠,所以也被称为“ [[ 红漠化 ]] ”,与石漠化有相似之处。<ref>[ https://www.ganzhou.gov.cn/zfxxgk/c100449ps/202207/22a5f69f212b4b06a198ae5e2826e2a1.shtml “稀土王国”赣州让“红色荒漠”重披绿衣!看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如何实现“四两拨千斤”], 党政机关 , 2022-07-14</ref>
==根本原因==
1.由于人多地少, [[ 过度开发 ]] ,加上土壤本身的特性,红壤区的土壤生产力低下,水土流失严重,并在不少地区严重退化,形成“ [[ 红色荒漠化 ]] ”。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是水蚀作用。
2.南方山区丘陵 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大于黄土高原。导致石质裸露,不能恢复,形成“红色荒漠”
红壤酸性较强,土质粘重,较为贫瘠,养分少。
水蚀作用:水蚀是指土壤因降雨而松弛,或者被 [[ 水流剥离 ]] ,土壤粒子被冲到斜面下方,冲走的土壤积存到水道或下游流域。受水蚀影响后,不仅表土层受到影响,还会使土壤失去 [[ 蓄水能力 ]] [[ 养分保持力 ]]
==人为原因==
红色的荒山秃岭曾经山清水秀,而今地上河现象竟在这里出现。
耸立于 [[ 福建 ]] [[ 江西 ]] 两省交界处的 [[ 武夷山 ]] 绵延500多公里,其南段福建省一侧的长汀县,有韩江支流汀江流过县城。离县城22公里的河田镇,曾经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这里原名柳村,据 [[ 清道光 ]] [[ 咸丰 ]] 年间的县志记载,当时境内森林茂密、柳竹成阴、河深水清、舟楫畅行。然而,现在的河田展现在眼前的却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一片红色荒漠景观。河田的植被曾经两次遭到毁灭性破坏:1912—1916年间,由于当时封建宗派的林权纠纷,发生两次大规模的互相抢伐林木,使苍翠山岭不久就演变成灌草劣地;1934年红军北上,国民党军队进驻河田,大量砍伐林木充做军资,使植被遭到彻底破坏。经过这两次大的浩劫,河田镇原有的苍翠山岭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一片红色荒漠。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当地环境虽然也在不断治理,但也仍遭继续破坏。几经反复,水蚀荒漠化越发严重。80年代中期以来,虽治理力度加大,但有限的资金只能使治理局限在一些示范区,广大地区的荒漠化仍很严重。登上高处放眼望去只见一片片的山丘,光秃秃的,少得可怜的几棵稀稀拉拉的马尾松似乎在向人们呼吁。这里的马尾松普遍不高,有的树才高20多厘米,树龄竟有16年,当地人称这种树为小老头树。地表失去植被的荒丘一遇暴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冲入河道、水库,导致河床抬高、水库淤积,有的地方甚至河比田高。
如此的景象真让我们不敢相信:在华北地区比较常见的地上河,居然在年降水量1700毫米的地区出现。
3.实施分区防治战略
划分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分区实施不同的防治对策和治理措施。例如 [[ 长江上中游 ]] [[ 淮河上游 ]] [[ 珠江上游 ]] 等降水在600毫米以上的区域为重点预防保护区,以保护和自然恢复植被为主,局部地区采取人工种植林草,同时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因地制宜地科学地兴建各种水利设施。
4.加强宏观管理和工程管理
重点抓好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研究、制定和颁布实施;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搞好全国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建设和监测预报。
要加强三个方面的管理:一是加强水土保持建设项目的前期 [[ 工作管理 ]] 。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做好项目储备。要做好重点水土保持建设项目论证工作。二是加强水土保持生态 [[ 建设管理 ]] 。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三是加强水土保持工程的 [[ 运行管理 ]] 。加强已建工程管理,充分发挥已建工程效益。明确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划分工程性质。 == 相关视频 ==<center>{{#iDisplay:s0899s24r23|480|270|qq}}<center>绿了荒漠,红了日子!这份朴实值得被珍惜</center></center>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地理 ]]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