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842
次編輯
變更
拜占庭帝国
,增加图片,增加分类
[[File:拜占庭帝国1.jpg|缩略图|拜占庭帝国: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帝国]]。[[罗马帝国]]东西分治后,帝国东部延续被称为'''东罗马帝国'''(相对于帝国西部的[[西罗马帝国]])。16世纪以后,开始有学者称之为「拜占庭帝国」,被视为新[[政权]]。其国民在帝国一千多年的期间仍自称为“'''罗马帝国'''”的公民。图为555年拜占庭帝国的疆域地图。]]
'''拜占庭帝国'''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帝国]]。[[罗马帝国]]东西分治后,帝国东部延续被称为'''东罗马帝国'''(相对于帝国西部的[[西罗马帝国]])。16世纪以后,开始有学者称之为「拜占庭帝国」,被视为新[[政权]]。其国民在帝国一千多年的期间仍自称为“'''罗马帝国'''”的公民(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国位于[[东南欧|欧洲东南部]],领土曾包括[[欧]][[亚]][[非]]三大洲的[[西亚|亚洲西部]]和[[北部非洲|非洲北部]],是[[古典时代]]和[[中世纪]][[欧洲]][[欧洲历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君主制国家]]。
关于帝国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一世 (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建立[[君士坦丁堡|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东罗马帝国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分治)为东罗马帝国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东罗马帝国起始的标志。
[[File:君士坦丁1.jpg|缩略图|左|君士坦丁大帝:[[君士坦丁一世]],是罗马帝国皇帝,史称君士坦丁大帝。公元272年2月27日生于[[上麦西亚行省]]的[[内索斯]](今[[南斯拉夫]]的[[尼什]]),306年其父([[西罗马帝国]]皇帝)死后,被军队拥立为皇帝。323年与东部皇帝决裂,并于324年统一帝国,成为罗马帝国的唯一统治者,337年5月22日卒于[[尼科美底亚]],在位期间从306年至337年。]]
拜占庭帝国本为[[罗马帝国]]的东半部,较为崇尚[[希腊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及后的[[东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让希腊语取代拉丁语,成为帝国的官方语言,使得东罗马帝国成为不同于[[罗马帝国|古罗马]]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圣罗马帝国]]成立后,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历史学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为了区分其帝国的[[古罗马]]时期及神圣罗马帝国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国」作为称呼,并被现代史学上所使用。
1204年4月13日,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君士坦丁堡之围 (1204年)|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图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历时一千馀年的东罗马帝国就此灭亡,长达1480年的[[罗马帝国]]也正式终结。
[[File:拜占庭风格教堂1.jpg|缩略图|拜占廷风格的[[莫斯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
== 名称 ==
东罗马帝国的正式名称是'''Ρωμανία'''(Rōmanía,“罗马人的土地”或“[[罗马尼亚]]”),或者'''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Basileía Rōmaíōn,“罗马人的帝国”或“罗马帝国”)。这是[[拉丁语]]Imperium Romanorum(罗马帝国)的[[希腊语]][[翻译]],也是其自称。为了与同样自称为罗马帝国的[[神圣罗马帝国]]区分开,因此在1453年帝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灭亡]]前,西欧人将其称为“东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
阿莱克修斯登基时最大的外患,除了与君士坦丁堡一衣带水的突厥人,便是占据南意大利的诺曼人霸主Robert Guiscard罗伯尔·吉斯卡尔。出身海盗民族的罗伯尔正如其绰号“吉斯卡尔”(意为“狡诈者”),是一个狡猾老练的军事专家。1081年,即在阿莱克修斯即位之初,吉斯卡尔便在[[都拉斯|都拉齐翁]]Battle of Dyrrhachium (1081)都拉齐翁之战 (1081)|击败的阿莱克修斯亲率的帝国亲卫队,进而占据了帝国重要的贸易站[[科孚岛]],更进逼帝国重镇[[帖撒罗尼迦]],将新帝逼入穷途绝路。阿莱克修斯只得放下罗马皇帝的架子,亲自前往西方,向[[威尼斯共和国|威尼斯人]]以及[[神圣罗马帝国|日耳曼的所谓“罗马皇帝”]]求援。这次外交行动获得了巨大的成果:一直为诺曼人海盗活动所苦的威尼斯人对帝国提供了装备精良的舰队,而早已对诺曼人多次进犯[[教宗国]]和北意大利不满的[[亨利四世_(神圣罗马帝国)|亨利四世]]决意出兵干涉南意大利,导致吉斯卡尔在1083年被迫回兵西西里,直到2年后才有机会再战东罗马。而这次,他征服巴尔干半岛的企图被早有淮备的阿莱克修斯彻底挫败,而自己也热病身死。此后诺曼人陷入了继承纷争而无暇征战,帝国西边的边患暂时解决了,尽管留下了两个当时看起来并不严重的隐患:一个是从此介入东地中海贸易,对帝国敲骨吸髓的威尼斯商人,另外一个是与帝国终生为敌的一代名将,吉斯卡尔的长子,后来的[[第一次十字军|十字军]]主要领袖与[[安条克公国|安条克大公]][[塔兰托的博希蒙德|博希蒙德]]。
边患解决之后,阿莱克修斯着手改革[[拜占庭政府机构和贵族等级]],建立以科穆宁家族和杜卡斯家族为核心的贵族执政联盟,终结了贵族纷争;仿照西欧的[[封建制度_(欧洲)|采邑制度]]推进Pronoia普罗尼亚制改革,以极短的时间挽救了频临崩溃的帝国行政,以较低的成本重建了运作良好的行政系统与健全的军队体系。此外,阿莱克修斯还在1092年推展了币制改革,恢复了因[[杜卡斯王朝]]的滥发劣币而破产的帝国货币信用,重建了以帝国为中心的贸易体系。在国力逐渐恢复之后,帝国在军事上又先后挫败北方[[佩切涅格人]]与[[库曼人]]的南侵,并对[[塞尔柱帝国]]进行了有力的抵抗。 但由于塞尔柱帝国的军力依然强大,因此兵力仍显欠缺的阿莱克修斯请求[[罗马教宗]]号召西方各国出兵帮助东罗马帝国去收复原属东罗马帝国的[[小亚细亚]]的领地,使其免受异教徒侵扰。这个请求立即得到了[[教宗]][[乌尔班二世]]的回应,但出乎阿莱克修斯意料的是,他所获得的援军并不是预想中的,如同[[瓦良格卫队]]一般的由少数精锐西欧骑士构成的佣兵团,而是一柄难以操持的,在以后对帝国的内政与外交都造成极大挑战的双刃剑:1096年出现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十字军]]运动,大批骑士和平民离开西欧,向近东进军 。 十字军从塞尔柱帝国人手中收复了[[尼西亚]],但救兵很快成了仇兵。阿莱克修斯一世担心这些好勇斗狠的骑士危及东罗马帝国,因此要求其对自己宣誓效忠。然而当十字军进入小亚细亚、正与塞尔柱帝国作战时,阿莱克修斯却试图扩大自己的地盘,结果与十字军首领们,特别是此前就与帝国多次交战的南意大利诺曼人领主们种下矛盾。而在阿莱克修斯因为担心自己兵力不济而决定对撤走前往救援Siege of Antioch困守中的安条克城的援军后,十字军骑士们终于忍无可忍,在安条克防卫战的主帅[[塔兰托的博希蒙德|博希蒙德]]和他的侄子Tancred, Prince of Galilee加利利的坦克雷德的煽动下,纷纷违背先前的誓言,在近东建立了4个独立的[[十字军国家]]。 但最终,阿莱克修斯以及他的后继者:[[约翰二世_(拜占庭)|约翰二世]]和[[曼努埃尔一世_(拜占庭)|曼努埃尔一世]]仍凭借出色的外交手腕,使得十字军首领们依旧保持与帝国的盟友关系,甚至通过数次成功的军事征讨,让其中的[[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亚美尼亚大公国]]和[[安条克公国]]成为帝国的附庸。 东罗马帝国虽然借十字军的力量,夺回了西[[安纳托利亚]],一度消除了塞尔柱帝国的军力威胁,但北部[[佩切涅格人]]与[[匈牙利王国]]的不断南侵、西部[[塞尔维亚人]]的持续叛乱,以及南意大利的[[西西里王国|诺曼人]]仍是东罗马帝国的大患,甚至后来,自诩为“[[神圣罗马皇帝|正统罗马皇帝]]”的[[神圣罗马帝国|霍亨施陶芬王朝]]也加入到对东罗马帝国的敌对同盟中。为此科穆宁皇帝们在通过外交军事双管齐下暂时安稳住佩彻涅格人和塞尔维亚人后,决定将反帝国同盟的核心,始终敌视帝国的[[西西里王国|诺曼人]]赶出西西里,为此引发了与[[维京人|诺曼人]]的海上冲突(1147-1158年),但最终消灭[[西西里王国|诺曼人王国]],重建帝国在南意大利统治的战略意图仍以失败告终,只能迫使诺曼人在相当一段长时间无法进犯帝国 。
=== 衰落 ===
贯穿在整个科穆宁王朝时期的一个隐忧,就是不断向东罗马传统势力圈渗透的西方势力。11世纪和12世纪来自神圣罗马帝国的[[德意志人]],以及来自[[西西里岛]]和[[南意大利]]的诺曼人不断攻击帝国,因此,东罗马对源源不断经过其领土的[[罗马天主教]][[十字军]]的意图很持怀疑,因为这些十字军正是主要由德意志人和诺曼人构成的。另一方面,阿莱克修斯给予贸易专权的意大利城市国家尤其成为反西情绪的对象。他们成为“法兰克人”和“拉丁人”的代表。尤其迅速掘起为东罗马最主要的商业竞争对手的[[威尼斯共和国|威尼斯]]人特别受反感,尽管威尼斯的船只是帝国舰队的骨干。
[[阿莱克修斯一世]]登基之初,盘踞[[西西里岛]]的诺曼人首领Robert Giscard罗贝尔·吉斯卡尔对[[巴尔干半岛]]及[[爱琴海]][[岛屿]]虎视眈眈,而东罗马海军的军舰此时早已破败朽烂,因此只好与[[威尼斯共和国]]达成一笔交易:威尼斯人派出一支海上舰队对付诺曼人,东罗马则允许威尼斯商船自由地出入帝国境内所有港口,免去一切海关税收。在这样丰厚的条件下,威尼斯舰队于1085年在[[亚得里亚海]]击败了诺曼人。东罗马从此在军事上摆脱了诺曼人的威胁,但在经济上受到威尼斯的挟制。东罗马与威尼斯的同盟不仅使其国库失去了海关收入的绝大部分,而且帝国在商业方面的垄断地位也逐渐丧失,东罗马商人在东地中海地区开始让位于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的商人。 而另一个致命的影响是,东罗马的经济结构为此倾向单一,逐渐演化成严重依赖意大利城邦出口贸易的经济作物农业经济,这同样严重阻碍帝国民力军力的恢复。
出于上述原因,当诺曼人的威胁解除后,科穆宁王朝的皇帝曾几经努力,试图取缔威尼斯人的特权,但是其强大的海上势力使东罗马望而却步。1122年,[[约翰二世 (拜占庭)|约翰二世·科穆宁]]皇帝取消了威尼斯的特权,后者立即以强大的舰队劫掠爱琴海诸岛,并占领了[[科孚岛]]和[[凯法利尼亚岛]]。从此,威尼斯人更肆无忌惮地在东罗马海域和君士坦丁堡城横冲直撞。在[[马尔马拉海]]和[[黑海]]的各主要港口,停泊着威尼斯的大批商船,在首都郊外的加拉塔和佩拉居住着无数威尼斯富商大贾,他们自恃财大气粗,耀武扬威,骄横无比,东罗马臣民对这些“拉丁人”无不恨之入骨。<ref>《拜占廷帝国史》 p.295</ref>
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神圣罗马帝国的[[肺特烈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肺特烈一世]]企图征东罗马帝国,但给东罗马帝国带来毁灭的却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这次十字军东征的原定目的是占领[[阿尤布王朝]]统治下的埃及,但威尼斯共和国的船舰总督[[恩里科·丹多洛]]获得了领导权。在东罗马王子阿列克修斯四世的请求和威尼斯总督[[恩里科·丹多洛]]的怂恿下,十字军于1204年[[君士坦丁堡之围 (1203年)|攻打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的沿海一面是[[马尔马拉海]]上的峻峭陡壁,只有金角湾沿岸地势平缓,是优秀的港湾,但是湾口拦上铁索。陆地一面的城防更是牢固无比,实际上十字军在陆地一面的进攻也的确被东罗马皇帝近卫军打退了。但是,威尼斯人长期在君士坦丁堡经商,对这里的防御措施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他们并不直接攻打金角湾,而是绕至[[博斯普鲁斯海峡]][[色雷斯]]一岸的另一端,夺占了热那亚人移民区加拉塔,然后从这里砍掉铁索,进入金角湾。 在湾内,威尼斯战舰烧毁了大批东罗马舰只,然后用船上的投石机和云梯攻打君士坦丁堡城墙,夺取了沿海城墙上的25座塔楼,又纵火焚毁了城墙附近的建筑。东罗马军队人数不少,但装备很差,而且多由雇佣军组成。这些雇佣军本来就纪律松懈,又长期得不到军饷,因此经过几个回合的战斗,东罗马军队彻底被打散。阿列克修斯三世从陆上一面逃出首都,进入色雷斯地区避难 。 十字军驻扎在君士坦丁堡城外,向复位的伊萨克二世和[[阿历克塞四世|阿列克修斯四世]]索取报酬,以继续东征。但二位皇帝两手空空,既没有钱来还愿,也没有办法去弄钱,万般无奈下,伊萨克只好下令没收皇族的私人财产,并搜刮了君士坦丁堡城内各教堂的金银珠宝祭器,凑了10万马克白银送给十字军。1204年2月初,双方正在继续谈判时,城内又节外生枝。君士坦丁堡各阶层都对阿列克修斯四世招来[[第四次十字军]]的做法极为反感,对教堂的搜刮更是火上浇油,城中不断发生希腊人袭击“拉丁人”侨民的事件,有一次严重的冲突竟然导致城东地区失火,这是5世纪以来君士坦丁堡最大的一次火灾,大火整整烧了两天两夜,从[[奥古斯都广场]]到[[狄奥多西广场|提奥多西广场]]的精华区全部化为灰烬,公共建筑、住宅和古典艺术遗产遭到巨大的损失 。
阿列克修斯五世上台后立即着手巩固城防,关闭城门,把在城外安营扎寨的十字军拒之门外,同时宣布拒绝履行阿列克修斯四世对十字军许下的诺言。威尼斯总督丹都洛清楚地认识到,夺取君士坦丁堡城的时机来临了。4月8日,他下令发动总进攻。经过断断续续4天的战斗,[[第四次十字军]]的在金角湾和加拉塔的靠近君士坦丁堡城墙的海岸船舰的抛石机和攻城锤在1204年4月12日在金角湾和加拉塔附近的海岸轻易突破击毁君士坦丁堡的几处城墙之后,最初是70个拉丁法国贵族骑士攻入君士坦丁堡,之后总共有大概几百个第四次十字军十字军的骑士攻入君士坦丁堡,并四处谋杀、强奸、抢掠、破坏了三天。
1204年3月,在第二次围攻君士坦丁堡之前,丹都洛总督和十字军的统帅们签订的合同上有如下的规定:占领君士坦丁堡后,战利品平均分配;由6个威尼斯人和6个法兰西人组成的选举团将推举一个新的“拉丁”皇帝,他将获得君士坦丁堡的两座宫殿和原东罗马帝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剩下的四分之三领土中,威尼斯获得一半(八分之三或37.5%),剩下的按照西欧封邑的模式分配给十字军将领们。经过选举,来自[[鲍德温一世 (拉丁帝国)|佛兰德的鲍德温伯爵]]被选为东方帝国的皇帝,管辖一个幅员不大的“[[拉丁帝国]]”,其疆域包括马尔马拉海两岸地区和附近一些岛屿,以及5/8的君士坦丁堡城(威尼斯得到八分之三多)。
由于对拜占廷地理的熟悉,威尼斯掌握了可以保证其海上优势的领土——[[伯罗奔尼撒半岛]]南端的摩冬港和科龙港(以出产[[洋红]]闻名),两地扼守爱琴海和黑海入口,被称为“威尼斯的右眼”。 此外威尼斯还获得了[[伊庇鲁斯地区|伊庇鲁斯]]沿岸、[[爱奥尼亚群岛]]、[[科孚岛]]、[[克里特岛]]、爱琴海中其他几个大岛和色雷斯的港口,以及内地的[[阿德里安堡]]。[[蒙费拉侯爵]][[博尼法斯二世 (蒙费拉)|博尼法斯二世]]获得了萨洛尼卡港、马其顿和希腊中部的大片土地,建立了[[萨洛尼卡拉丁王国]](1204-1223);[[勃根地]]贵族[[奥东·德拉罗什]]获得了提佛和雅典,建立了[[雅典公国]](1205-1460);《君士坦丁堡的征服》作者杰弗里·德维尔阿杜安的侄子承继了占据伯罗奔尼撒半岛大部的[[亚该亚侯国]](1205-1432);爱琴海中大部分岛屿原来是交给威尼斯的,但威尼斯共和国政府却决定把这些占领地交给私人,于是丹都洛总督的侄子带领几个同伙,在这些岛屿上建立了[[阿希佩戈拉公国]](1207-1566)。[[凯法利尼亚岛]]成为特殊伯爵领地,[[罗得岛]]起初还被东罗马贵族牢牢占据,但很快被一伙意大利冒险家占领,1309年落入[[医院骑士团|圣约翰骑士团]]手中,成为抵抗奥斯曼人的巨大要塞。
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攻陷前夕,许多拜占廷贵族高官纷纷携带家眷和金银细软逃离危在旦夕的首都,来到海峡对面的小亚细亚地区。阿列克修斯三世的另一个女婿,[[提奥多雷一世|拉斯卡利斯家族的提奥多雷]],于城破之际在圣索非亚大教堂被人民推举为皇帝,而后仓皇从海路撤出君士坦丁堡,先在[[布鲁萨]]城暂避风头,后得到担心拉丁人势力东扩的塞尔柱人苏丹的支持,在[[尼西亚]]定居下来。提奥多雷以这个繁荣城市为中心,建立了一个新的希腊人帝国,仍自号“罗马帝国”,史称[[尼西亚帝国]]。
在1389年的[[科索沃战役 (1389年)|科索沃战役]]中,奥斯曼军队战胜了[[雅盖隆王朝时期的波兰|波兰]]、[[匈牙利王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第二帝国]]和[[阿尔巴尼亚]]联军。塞尔维亚大公拉扎尔的女婿假意投降,在下跪时用一柄短剑将年已70的穆拉德苏丹刺穿,他的儿子[[巴耶济德一世]](“雷电”之意)继位。1390年,奥斯曼军队到达[[多瑙河]]。但是正当他们在[[巴尔干半岛|巴尔干]]进行战争的时候,[[帖木儿]]的军队出现在其亚洲领土上,迫使其回师抵挡。当奥斯曼军队离开欧洲后,东罗马皇帝[[曼努埃尔二世 (拜占庭)|曼努埃尔二世]]向教皇发出呼吁,请求支援。受此请求,教皇[[博义九世|博尼法斯九世]]组织了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十字军]]远征。1396年9月28日,最后一支十字军队伍在[[尼科波利斯战役|尼科堡战役]]中被打败。巴耶济德正淮备回师攻打君士坦丁堡时,遭到帖木儿进攻,巴耶济德战败被俘,使奥斯曼帝国陷入长达20年的[[奥斯曼帝国大空位期|空位时期]],东罗马帝国暂时免于灭亡。
政治上的分裂和中央集权的瓦解,使末日的东罗马帝国四分五裂。帝国内部政治动荡,皇室斗争激烈,共帝之间先后爆发了“[[两安德罗尼库斯之战]]”、“[[两约翰之战]]”、“[[约翰祖孙之战]]”。巴列奥略王朝的分封习俗加剧了帝国的分裂,分散在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的几个残余省份几乎都成了独立国家,除了承认东罗马帝国的宗主地位外,不对中央政府承担任何义务,既不纳税也不提供士兵,朝廷的政令几乎不出京城。尼西亚帝国时期一度恢复的军区制度再次瓦解,残存的几个富庶的农业地区全部被奥斯曼人占领,国家几乎没有收入,依靠变卖皇室财产土地和借高利贷度日。 这个国家也失去了所有兵员来源,陆军只得聘请加泰罗尼亚人、法国人、威尼斯人、塞尔维亚人、瓦拉几亚人、保加利亚人和奥斯曼人充当雇佣兵。这些人名为士兵,实为匪徒,稍有不满即大动干戈,洗劫当地居民。东罗马海军也同时衰落,只能依靠威尼斯和热那亚的舰队保卫海上通道。
为了换取和平,或者筹措现金,东罗马帝国向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威尼斯人、热那亚人和奥斯曼人屡次割让土地,甚至连色雷斯和加拉塔等对首都和国家生死攸关的重要地区也被割让,使帝国丧失了最后的屏障。1423年,当曼努埃尔二世将第二大城市萨洛尼卡卖给威尼斯后,东罗马帝国已经无地可割,无税可收,仅靠君士坦丁堡城内少许工商业税收残度余日。
拜占庭帝国的最高权力由皇帝掌握。皇帝是整个帝国的象征,也是最高政治领袖、军队的最高统帅、最高的司法裁判者和和宗教的最高主宰。
拜占庭帝国的皇帝有三种称呼。'''Basileus巴西琉斯Βασιλεύς'''(Basileus)是最常见的称呼,来自古代希腊人对国王的称呼。在629年之前,[[罗马帝国]]的希腊语地区已经长期使用此称呼来揶俞皇帝是个“披着共和制元首外衣的东方式专制君主”,甚至[[萨珊王朝|埃兰沙赫尔]]的[[霍斯劳二世]]也在其致[[莫里斯_(拜占庭)|莫里斯]]的希腊语国书中也称呼罗马皇帝为“'''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Ῥωμαίων'''”,但东罗马帝国官方一直避免此称呼。公元629年,[[希拉克略]]皇帝基于[[基督教神学]]理论,正式启用“'''虔信[[基督]]的皇帝'''”('''Πιστὸς ἐν Χριστῷ Βασιλεὺς''')作为皇帝的官方称号,以昭示皇帝是“[[王中之王|万王之王]]”(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Βασιλεων)[[耶稣]][[基督]]在[[尘世]]的代理人,自此Βασιλεύς代替帝国拉丁时期的那种冗长的皇帝兼衔,成为东罗马皇帝的正式称呼。9世纪前,东罗马皇帝因自诩为[[基督教]]世界的唯一皇帝而仅使用Βασιλεύς称号,但在9世纪[[查理曼]]加冕后,囿于国势相当,也承认法兰克人君主为基督教世界里的Βασιλεύς,故为表自己方为罗马正统自称为“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Ῥωμαίων”(“罗马人的皇帝”),而将[[法兰克帝国|法兰克君主]],以及[[神圣罗马帝国|日耳曼]]的[[神圣罗马皇帝]]称为“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Φράγκων”(“法兰克人的皇帝” )。至15世纪时,东罗马皇帝为向西方求援,故自降位格自称为“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Ελλήνων ”(“希腊人的皇帝”)。除了东罗马皇帝外,其他大国(如[[萨珊王朝|波斯帝国]]和[[法兰克帝国]])的君主也被东罗马人称为Βασιλεύς。小国君主则被称为Ρήγας(Regas,来自拉丁语“Rex”,即国王 )。
至15世纪时,东罗马皇帝为向西方求援,故自降位格自称为“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Ελλήνων ”(“希腊人的皇帝”)。除了东罗马皇帝外,其他大国(如[[萨珊王朝|波斯帝国]]和[[法兰克帝国]])的君主也被东罗马人称为Βασιλεύς。小国君主则被称为Ρήγας(Regas,来自拉丁语“Rex”,即国王)。 东罗马皇帝的另外一个称呼是'''Autocrator独裁者 (称号)Αυτοκράτωρ'''(Autokrator),这是希腊语对罗马皇帝的称呼“Imperator”的直接翻译,字面上的意思是“自我统治者”,强调“军事首脑”的意义,与罗马的“imperator”意义相同。此称号由于也经常授予一些具有全权的军事统帅(例如[[贝利萨留]]担任意大利大元帅时的官衔''στρατηγός αυτοκράτωρ''),故在希拉克略以后,Αυτοκράτωρ一度不用作皇帝的称号,但在[[查理曼]]加冕以后,东罗马皇帝重新启用了这个称号,作为首帝称号 “'''Βασιλεύς καὶ Αυτοκράτωρ'''”(''皇帝与独裁者'')的一部分,以昭示对法兰克人的基督教皇帝名义上的普世宗主权。 而相应地,共治皇帝(皇储)只能使用“Βασιλεύς”而不能使用“Αυτοκράτωρ”,全权军事将领则允许使用“Αυτοκράτωρ”但不能使用“Βασιλεύς”(如[[巴西尔二世]]时代的Bulgaria (theme)保加利亚军区保加利亚总督David Arianites大卫·阿里安特斯)。
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 (称号)|奥古斯都]]”在东罗马帝国同样沿用,而在希腊语中,则意译作Σεβαστός(Sebastos)或音译作'''Αύγουστος'''(Augoustos),但两者在使用上逐渐产生差别:前者在[[科穆宁王朝]]以后沦为高等贵族的封号,而后者则始终作为皇帝正式称号的一部分,比如[[巴列奥略王朝]]时期皇帝的标淮称号:''虔信基督上帝的罗马人皇帝与独裁者'','''永恒的奥古斯都'''(''ἐν Χριστῷ τῷ Θεῷ πιστὸς βασιλεὺς καὶ αὐτοκράτωρ Ῥωμαίων καὶ'' '''Αεὶ Αύγουστος''')
东罗马皇帝被神化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圣性。皇帝可以召开宗教大会,任免教会领袖和高级教士。在这一点上,拜占庭帝国与同时期的西欧国家有很大的不同。皇帝的居所被称为“神圣皇宫”或“圣宫”。高级官员可以亲吻皇帝的右胸,低级官员只能吻皇帝的脚。外国使节以跪姿行礼。他们都没有权利先开口跟皇帝说话,只能等皇帝通过侍官发问时才可作答。每当官员觐见完毕,领受皇帝旨意、倒退着走出大殿时,礼仪大臣和宫廷仪卫高唱“诚如是!诚如是!诚如是!”
帝国的神学观也表现在宫廷生活之中:宫廷是一场豪华的神祕剧,皇帝在剧中努力扮演着基督的角色,在他的餐桌上接待12名宾客,在某些场合也会爲精挑细选出来的穷人洗脚。在模仿基督事蹟时,皇帝邀请最重要的显贵到[[君士坦丁堡大皇宫|皇宫]]的黄金餐室Chrysotriklinos与他同桌。在非常盛大的节庆日,宾客数目是具有象徵意义的12位。因爲如此,贵族会花钜款购买进入牆上覆满黄金镶嵌画的这间餐室的权利。在黄金餐室宴请宾客时,依据各人阶级排行的高低,而被安排坐在离君主远近不同的位置。 拜占庭人尊崇这个支配皇宫生活的严格秩序,所以说,爵位是一种荣誉,而且是分了等级的荣誉。<ref> "黄金时代">{{Cite book |last=Kaplan |first=Michel |others=吕淑蓉/译 |date=2003年8月20日 |title=《拜占庭:灿烂的黄金时代》 |series=[[发现之旅丛书|发现之旅]] |volume=[[发现之旅丛书书目列表|72]] |url=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时报文化]] |pages=第33、35页 |chapter=第二章:皇帝:权力观与资源 |language=zh-TW |isbn=978-957-13-3933-7}}</ref>
紫色是皇帝的专用颜色,皇帝的皇权标志包括皇冠、权杖和[[宝球]](象征地球)。太阳则被视为皇帝的象征,每年12月25日,皇帝要头戴象征太阳的金光环,参加太阳节(光明节)的庆祝活动。1月6日的[[圣诞节]]、5月11日的君士坦丁堡建城节、8月25日的丰收节,以及大型的竞技、庆典活动,也要由皇帝亲自主持。
7世纪上半叶,随着东方省区的丢失和拜占庭帝国军事形势的严峻,大区总督一职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军区制|军区]](塞马州, θέματα)[[将军 (古希腊)|将军]](στρατηγός)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项制度一直延续到帝国衰亡。这些军区面积远小于本来的大区,甚至比行政地区还小,8世纪初时仅[[小亚细亚]]半岛上即有八军区(包括一个海军军区)。但是军区将军兼管辖区的军民司法,权力远比原本的大区总督大。军区以下,各级行政单位被重新组织,以往的行省制度被废止,形成了军政一体的行政序列:基本单位为县(=百人队,Kentarchia),长官为百夫长/男爵(Kentarches),管理一县并指挥一百人队计100员农兵;两县/百人队为一旗(Bandon),长官为旗长/伯爵(Komes),管理一旗并指挥两百人队计200员农兵;两旗为一郡(=团,Droungos),长官为团长/大伯爵(Droungarios),管理一郡并指挥两旗计400员农兵;六郡/团为一分军区(=师,Tourma),长官为师长(tourmarchēs),一般兼分区将军/侯爵(Merarchēs)衔,管理一分军区并指挥六团计2400员农兵;三至四分军区/师构成一军区(=军),长官将军一般兼督军/公爵(Doux)衔,管理一军区并指挥一军约9600员农兵。
军区制虽然与后期的行军总管制类似(事实上军区制正是[[希拉克略]]在非洲行军总管任上以行军总管制为蓝本的军制改革试验的推广),但设计理念上有本质的不同:在内忧重于外患的戴克里先时代,总督大区制实施军政分离的原则,目的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以免再度陷入[[三世纪危机]]的帝国分裂状态;然而六世纪以来,帝国受到了诸多强大外敌的冲击,军政两套班子互相掣肘已成为严重隐忧,因此固守旧制已无必要。此外,帝国的去城市化也是军区制出现的要因:与古典时代相比,帝国的城市遭受了严重的军事打击,最严重时除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整个帝国竟没有一座能称之为“城市”的城市,以至于“城市”一词居然专指君士坦丁堡。城市的大量荒废,大量的城市公民流入乡村变成农民的现状,决定了古老的公民军制已无法施行。 为了确保兵员而产生的[[农兵制]],亦即农民纳入国家的税收户籍统计系统,并需要为帝国所授田产而服兵役,并自行负担个人军事开支的新军制,则使得行政事务与军队管理高度一体化。于是结合了军政两方权力的将军,以及诸如军区这样的行政单位即军事单位的新型行政制度便应运而生。
事实上,军区制-农兵制体系抑制了七世纪以来帝国的军事衰退,并引领帝国在十世纪走上[[马其顿王朝|黄金时代]],然而与此同时,军区制也造成了地方世袭军事贵族的产生,从而引发了逐渐严重的土地兼并,反而破坏了帝国赖以自保自强的农兵制。进入了农兵制完全崩溃的[[科穆宁王朝]]时,地方上各方贵族割据,朝廷则沦为各地贵族争权夺利的战场,因此帝国在[[十字军]]和[[塞尔柱突厥人]]的冲击下一触即溃,即便科穆宁诸位贤君发挥了极为巧妙的统治手腕,仍然无法逆转帝国一蹶不振的趋势。
=== 宗教 ===
拜占庭帝国继承[[君士坦丁大帝]]的精神,确信基督教是帝国的立国之本。帝国东部的基督教神学就受到犹太教神学和古典希腊哲学的影响。325年5月25日至8月25日,在尼西亚召开了[[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第一次尼西亚宗教会议]],确立了东罗马基督教的基本信条,即《[[尼西亚信经|尼西亚信经]]》。381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431年[[以弗所公会议]]、451年[[迦克墩公会议]]、553年[[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的四次[[大公会议|基督教大公会议]]进一步肯定了基督教的国教地位,君士坦丁堡教区的地位也得到确认,在基督教五大教区中仅次于罗马教区。 [[伊斯兰教]]兴起后,受其“禁止偶像崇拜”的教义影响,在拜占庭帝国发生了[[破坏圣像运动]]。787年在尼西亚召开的第七次宗教会议阐释了圣像崇拜和偶像崇拜的区别,东罗马基督教会的神学体系至此正式确定下来,此后再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动。这一派宗教后来发展为希腊正教,即[[正教会|东正教]]。
除了正统教派外,由于拜占廷帝国包括了希腊、埃及、叙利亚、亚美尼亚等具有不同文化的领土,因此各种异端思想在这些地方兴起,包括[[阿里乌教派]],兴起于帝国东部)、聂斯脱利教派(又称[[景教]],兴起于叙利亚地区)、马其顿尼教派(Macedonius)、[[基督一性论]]教派(兴起于埃及)、[[基督一志论]]教派、[[保罗派|保罗教派]](兴起于小亚细亚和亚美尼亚)、[[波格米勒派]](兴起于[[保加利亚]])等异端教派。
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君士坦丁堡并屠宰之后,拜占庭国力大受损失,无力再兴建大型公共建筑和教堂。这一时期建造的东罗马建筑数量不多,也没有创新,在奥斯曼帝国灭亡拜占廷帝国后大多破损无存。君士坦丁堡的圣玛利亚教堂为晚期东罗马建筑的代表作品。
东罗马建筑为砖石结构,局部地方加以[[混凝土]]。从建筑元素上看,东罗马建筑包含了古代西亚的砖石券顶、古希腊的古典柱式和古罗马建筑规模宏大的尺度,以及[[巴西利卡]]的建筑形式。东罗马建筑的拱券和穹窿多采用小料厚缝的形式,以减轻拱顶重量。从现存遗址上看,拜占廷的宫殿和其他公共建筑中,某些个体建筑存在中轴对称,但整个建筑群则由各时期随意添建的建筑组成,呈现为平面不规则的自由布局 。此外,拜占庭建筑与古典希腊罗马建筑意趣上也有很大差距:古典建筑更追求内观和外观的整体协调,宗教建筑中不会出现外观极为朴素,视觉上打破几何平衡感的作品,而拜占庭建筑基本放弃了建筑外观审美的追求,即便是圣索非亚大教堂,从外观上而言不过是一个毫无装饰臃肿庞大的红砖形体,只有进入了内部,才能为其穹隆与穹顶的巧妙搭配带来的轻盈感与壮阔感,以及绝妙的采光与色彩斑斓的装饰所构成的辉煌璀璨所震撼 。
此外,拜占庭建筑与古典希腊罗马建筑意趣上也有很大差距:古典建筑更追求内观和外观的整体协调,宗教建筑中不会出现外观极为朴素,视觉上打破几何平衡感的作品,而拜占庭建筑基本放弃了建筑外观审美的追求,即便是圣索非亚大教堂,从外观上而言不过是一个毫无装饰臃肿庞大的红砖形体,只有进入了内部,才能为其穹隆与穹顶的巧妙搭配带来的轻盈感与壮阔感,以及绝妙的采光与色彩斑斓的装饰所构成的辉煌璀璨所震撼。 东罗马的教堂格局分为三类:会堂([[巴西利卡]])式(如圣索非亚教堂)、集中式(平面为圆形或正多边形)以及希腊十字式。就历史沿革而言,最早出现的是用以布道的传统会堂式教堂(如老[[圣彼得大教堂]]),以及作为圣祠的集中式教堂。而在圣索非亚大教堂创造性地在会堂中加上穹顶以后,这种融合了会堂式和集中式两种教堂形式的穹顶会堂开始在各地流行,最后演变为中晚期流行的希腊十字式教堂。教堂多用花岗岩和大理石修建, 内部装饰则采用彩色云石、大理石、马赛克和琉璃砖。 东罗马建筑对东欧的宗教建筑有很大影响,在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希腊等国都可以见到东罗马风格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此外,东罗马建筑对[[萨珊王朝]]和伊斯兰建筑也产生过影响,其中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萨珊王朝的建筑和各国[[清真寺]]中常见的东罗马式中央穹窿,以及清真寺内部对于光线的处理手法。
=== 科学技术 ===
=== 社会风俗 ===
拜占庭帝国位于温暖湿润的地中海气候带,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东罗马人的饮食和服饰习惯。根据一位佚名东罗马作家的《论食物》记载<ref>拜占廷帝国史,p387</ref>,不同地区的东罗马人饮食略有不同,但主食基本都是面包、豆类(加入汤或菜中)。在首都君士坦丁堡,由于肉价昂贵,普通人的主食是面包、橄榄、洋葱、小扁豆、奶酪和鱼类。外地则广泛食用牛、羊、猪、马、鸡、鸭、鹅等禽畜肉类。君士坦丁堡人喜食海鱼,淡水鱼通常用来喂猫狗。其他拜占廷史料中提到的蔬菜有萝卜、卷心菜、大蒜、洋葱、南瓜、莴苣、韭菜、黄瓜,调料包括芝麻、芫荽、胡椒、丁香,水果则以苹果、无花果、西瓜、杏和葡萄为主。饮料为家酿的葡萄酒和啤酒。几乎所有的食物都要加入橄榄油。 各地生产的粮食主要满足当地的需求,首都和萨洛尼卡、安条克这样的大城市则依靠进口粮食,以及政府的粮仓调拨。7世纪初期帝国丧失埃及、利比亚、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阿非利加和叙利亚等行省后,谷物产量减少,肉类消费量开始增加,羊毛和亚麻也取代产自埃及的原棉,成为纺织的主要原料。
东罗马人的服饰也因地区而异,冬季阴冷多雨的马其顿和多瑙河边境地区与干旱炎热的埃及地区服装样式有很大差别。丝绸为皇家垄断的原材料,丝绸生产被集中在希腊南部地区,丝绸的买卖也由官营商人严格控制。没有皇室的许可,平民不得随意穿戴丝绸服装。紫色的丝袍为皇帝和皇后专用的服装,高级教会人士则穿着织金绣银的锦缎教袍和法衣。普通人的服饰多由棉布和亚麻织成,从现存的东罗马绘画手卷来看,在帝国1100年的历史中,服装样式基本上为轻快、单薄的地中海风格,主要的服装样式包括长袍、披肩、腰布、皮靴。
东罗马人的首要娱乐活动为观看竞技比赛,比赛的项目包括双轮马车赛、狩猎、摔交、斗兽、杂技和小丑表演。但是,由于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古罗马时代那种残酷的、以参加者生命为代价的斗兽和奴隶角斗表演已经绝迹。其他的娱乐方式包括赌博、音乐、郊游、观看喜剧和滑稽剧。查士丁尼一世的皇后提奥多拉就曾经是一名滑稽剧演员,她的父亲是一名驯熊师。君士坦丁堡和其他商业都会的色情服务业也十分发达。不过,拜占庭帝国普遍按照基督教教义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男性的最低婚龄为14岁,女性为12岁。
在东罗马文化中,不同于当时其他基督教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占星学|占星术]]、星象和[[预言]]的迷信。这也充分反映了拜占庭帝国受古代希腊、西亚、印度、埃及等东方文化影响的程度。东罗马的一个古老预言曾经被广泛传播,并在帝国灭亡之时得到验证:拜占庭帝国开国的皇帝是海伦娜之子君士坦丁,帝国灭亡时的皇帝也将是海伦娜之子君士坦丁(拜占廷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母亲是海伦娜·德拉加斯)。此外,天象也被用来解释皇位的变动和国运的兴衰。1453年5月,在土耳其军队围攻君士坦丁堡的战役中,星象学家曾预言说,君士坦丁皇帝将不会战败,除非满月给他以预兆 。5 。 5 月22日,夜空中出现月食,满月的形状变成了新月(伊斯兰教的象征)。第二天傍晚日落时,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巨大圆顶发着红光,彷彿弥漫着不断上升的血浪。这些现象都被解释为帝国即将灭亡的预兆,导致守城军民士气衰落。<ref>见参加君士坦丁堡守城战的威尼斯雇佣兵尼科洛·巴尔巴罗的回忆录</ref>
== 经济 ==
拜占庭帝国所控制过的最大领土面积为270万平方公里(查士丁尼一世去世时的565年)[[人口]]颠峰值则为3400万(公元4世纪末期)。帝国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并拥有发达的商业和手工业。在中世纪早期的几百年中,东罗马一直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它的货币[[苏勒德斯 (钱币)|苏勒德斯]]长期以来是欧洲和西亚的国际流通货币。
尽管[[亚美尼亚|亚美尼亚]]的[[金|金矿]]和[[巴尔干半岛|巴尔干]]的丰富[[银|银矿]]为东罗马提供了[[贵金属|贵金属]]的来源,但帝国最主要的收入还是来自商业贸易中征收的[[关税]]和贸易税(此外还包括过境税、入城税、不动产转手税等名目)。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处于欧洲、亚洲交汇点,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各地商船汇集的地方,也是[[丝绸之路]]的一个终点,发达的国际[[转口贸易]]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额的财富。[[塞萨洛尼基|萨洛尼卡]]、[[特拉布宗]]、[[安条克]]和[[亚历山大港|亚历山大]]等城市也是帝国的重要贸易港口。东罗马的进口物资主要包括[[丝绸]]、[[毛皮]]、[[奴隶制度|奴隶]]、[[粮食]]、[[木材|贵重木材]]、[[香辛料|香薰料]]、[[染料]]、[[象牙]]、[[宝石|宝石]]、[[濒危物种|珍禽异兽]]和其他[[奢侈品]],出口物资则有[[玻璃]]、马赛克镶嵌画、高级丝织品和锦缎、武器、[[葡萄酒]]、金银货币、珠宝首饰和工艺品。 东罗马的通货长期保持稳定的状态。1磅黄金铸造72个名为“诺米斯玛塔”(Nomismata)的金币,一个诺米斯玛塔等于12个银币,1个银币等于12个铜币。一个工人一年工作280天,大约挣25个诺米斯玛塔的年薪,就可以维持衣食所需<ref> ="东罗马">{{Cite book |last=Kaplan |first=Michel |others=郑克鲁/译 |date=2004年1月 |title=《拜占廷:东罗马帝国的辉煌岁月》 |series=[[发现之旅丛书|发现之旅]] |volume=[[发现之旅丛书简体字版书目列表|29]] |url= |location=上海 |publisher=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80678-192-0}}</ref>。
公元7世纪后,拜占庭帝国的国际贸易因与萨珊王朝和阿拉伯的战争而受到影响,传统的经过[[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湾]]的商路中断,迫使东罗马开辟通过[[红海]]进入[[印度洋]]的海路贸易和通过[[黑海]]、[[可萨汗国]]、[[里海]]、[[咸海|咸海]]的陆路贸易路线。至9世纪,帝国的国际贸易达到最高峰。
1071年,[[塞尔柱帝国|突厥人]]攻占了[[安那托利亚|小亚细亚]],虽于1143年基本收复,但是拜占庭帝国逐渐丧失了黑海沿岸的商业据点。与此同时,由于[[威尼斯]]的兴起,以及[[热那亚]]、[[加泰罗尼亚|加泰隆尼亚]]商人的竞争,东罗马的商业开始衰落。诺曼人则入侵希腊南部的底比斯和科林斯等丝绸工业中心,将大批养蚕技师和丝织工匠带到[[西西里岛|西西里]],打破了东罗马对丝绸的垄断地位。数次十字军运动,尤其是1204年4月13日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带来的破坏,严重地毁坏了帝国的商业地位,彻底改变了地中海贸易格局。 在拜占庭帝国晚期的若干次皇室斗争中,为了获得资金,东罗马皇位争夺者屡以商业贸易特权为抵押,致使本已遭到严重毁坏的本国商业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君士坦丁堡和特拉布宗不再是东方商品的集散地,其地位被威尼斯在东地中海的商业据点夺去。威尼斯和热那亚商人甚至在东罗马本土取得了商业特权,在君士坦丁堡郊外的[[加拉塔]]建立了商业殖民区。到14世纪,拜占廷的商业已经完全萎缩。
除了商业税收外,拜占庭帝国其他的经济收入来源还包括向元老阶层征收的地产税和向城市工商业主征收的货币税。此外还向城市工商业主征收马匹、布匹等实物税。城市公民还要交纳公证税、[[印花税]]、司法税等间接税。富有的市民还要负担路灯燃油、节日[[赛马|赛马]]、慈善机构、城市卫生和救火等费用。
东罗马的农业税按照田亩面积向村庄集体征收,逃亡农民所抛下的荒芜农田所需缴纳的税收,由其所在的村庄代缴。每年5月和9月,帝国的巡回法官和税收官吏下乡征税,每3年普查一次土地状况,确定税收额度。
在7世纪初期丧失主要的农业省叙利亚后,拜占庭帝国加大了在巴尔干和小亚细亚的农恳力度。当这些地方的领土也在1071年-1185年落入[[斯拉夫人]]和突厥人之手、而帝国的商业贸易又极度萎缩时,拜占庭帝国就理所当然地出现了财政困难的状况。在14世纪,为了筹措开支,[[安娜·德·萨伏伊皇后]]曾下令熔化宫中的金银器皿,铸造货币。一位记录了[[约翰五世 (拜占庭)|约翰五世]]加冕典礼的拜占廷史官曾哀叹道:“皇帝的大多数皇冠和冕服只是看起来像黄金珠宝,其实都是染上金色的皮革,饰以彩色玻璃冒充宝石。 前朝皇帝用来品尝美酒的、缀满红绿宝石和珍珠的高脚金杯,已经被换成了白锡杯或陶土杯。……到处可以看到类似具有天然美丽的宝石和多彩绚丽的[[珍珠]]一样的东西,但是这些都骗不过众人的眼睛……罗马帝国的繁荣和辉煌竟然颓败到这种程度,昔日的荣光完全消失了……”<ref>AMID SPLENDOR AND INTRIGUE: Byzantine Empire, AD330 - 1453, p.115</ref>。
至巴列奥略王朝末期,拜占庭帝国已经完全依靠出售皇室财产土地和借高利贷来维持必要的开支。为了筹措现金,帝国向[[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威尼斯人、热那亚人和奥斯曼人屡次割让土地,甚至连色雷斯和加拉塔等对首都和国家生死攸关的重要地区也被割让,使帝国丧失了最后的自救资源。1423年,当[[曼努埃尔二世 (拜占庭)|曼努埃尔二世]]将第二大城市[[萨罗尼加]]卖给威尼斯后,拜占廷帝国已经无地可割,无税可收,仅靠君士坦丁堡城内少许工商业税收残度馀日。这一状况无疑对拜占庭帝国的最终灭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Press |isbn=088141008X|pages=3 |chapter=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Byzantine Diplomacy}}</ref>
===挑战与目标===
在[[罗马帝国]]覆灭之后,拜占庭帝国的关键挑战在于与其虎视眈眈的邻边诸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包含了[[乔治亚人]]、[[伊比利亚人]]、[[日耳曼人]]、[[保加尔人]]、[[斯拉夫人]]、[[亚美尼亚人]]、[[匈牙利人]]、[[阿瓦尔人]]、[[法兰克人]]、[[伦巴底人]]以及[[阿拉伯人]]等民族,换个角度想这是体现以及维持帝国的动力,几乎每个周边民族都握有该地重要的资源,这些关键的资源是拜占庭帝国能否振兴[[罗马帝国]]的重要因素,然而现实上帝国终究只能成为名义上的地区形式结构,当帝国有能力设置正式外交机构,这些邻国就会前来依附帝国,有鑑于古典作家建构出和平与战争之间的差距,拜占庭的外交手段可以说是战争的另一种形式,根据[[马基维利]]、[[克劳塞维茨]]的研究,专研拜占庭的史学家约翰(John Kinnamos)归纳出:「从各式各样的战争中,从最初然后走向最终的胜利,在当中的任何一次战役其实都相差无几。」 在七世纪后拜占庭的正规军不曾超过十四万,皇帝体系的维持主要是凭藉著外交活动,拜占庭政府中的蛮族事务局(Bureau of Barbarians),可以说是史上第一个处理外交事务的中央单位,藉由收集帝国内部民族的重要消息来提供正确的外交决策判断<ref name="Antonucci">{{cite journal|last=Antonucci |first=Michael |title=War by Other Means: The Legacy of Byzantium |journal=History Today |volume=43 |issue=2 |pages=11–13 |url=http://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hb4706/is_199302/ai_n17277331 |accessdate=2007-05-21 |archiveurl=https://archive.is/20071225061518/http://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hb4706/is_199302/ai_n17277331 |archivedate=2007-12-25 |date=February 1993 |deadurl=yes }} </ref>。
===原则与管道===
== 后续影响 ==
在东罗马帝国的最后一夜中,有一些人趁乱登上拉丁人的战舰,逃到了克里特、摩里亚、爱奥尼亚群岛和威尼斯。一艘热那亚商船保留了它在那最后一夜的乘客名单,上面有六名巴列奥略皇族的人,两个科穆宁皇族,两个拉斯卡利斯皇族,以及一些次要的贵族。这些人和其他许多东罗马人携带着古代的珍贵文献流亡到西欧各国,使得生活在天主教神权世界的人们重新看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和恺撒,以及其他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光辉思想(但事实上,这些知识和思想大部份保存在西欧[[修道院]]中,少部份从[[伊比利亚半岛]]的摩尔阿拉伯王国进入西欧;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及其他希腊哲学家的学术早在数个世纪前便已在欧洲的天主教经院中受到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了<ref>Étienne Gilson: ''L'esprit de la philosophie médiévale''; Jacques Le Goff: ''Les Intellectuels au Moyen Âge''</ref>)。 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人性战胜了神性,希腊人的理性光明照穿了教皇和封建制度所构成的重重帐幕,给西欧带去了文艺复兴之光<ref>约翰·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第十八章</ref>。在拜占廷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西欧的新世界。
在欧洲的北方,拜占庭帝国给予斯拉夫民族的文字、礼拜仪式和教会使他们与君士坦丁堡之间产生强大的精神联系。东罗马末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非亚嫁给了俄国的伊凡三世。帝国灭亡之后,俄罗斯以继承拜占廷遗产的名义,宣布莫斯科成为“[[第三罗马]]”。这一称号一直延续到1917年俄国革命时为止。
* {{cite web |author = Dr. David Turner |title = The Empire Strikes Back: The alternative "History" of Europe |work = Romiosini: Hellenism in the Middle Ages |url = http://www.greece.org/Romiosini/talk1.html |accessdate = 2006-03-06 }}
=== 外部连结 ===
* [http://www.angelibrary.com/real/world/015.htm 全球通史:传统的拜占廷文明]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028055032/http://www.faithfuleye.com/simp/node/1409 曾经为西欧基督教文明遮风挡雨的——拜占庭帝国]
=== 参见 ===
; 历史
* [[罗马帝国]]
* [[巴尔干半岛]]
* [[安那托利亚|小亚细亚]]
[[category: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