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论语·颜渊

增加 1,998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论语·颜渊</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bkimg.cdn.bcebos.com%2Fpic%2Fb58f8c5494eef01fd93a9f48e0fe9925bc317d15&refer=http%3A%2F%2Fbkimg.cdn.bcebos.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74003492&t=1ab8d8faeae2695faf575c4972ff12ef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8%AE%BA%E8%AF%AD%C2%B7%E9%A2%9C%E6%B8%8A&step_word=&hs=0&pn=0&spn=0&di=7169026086108397569&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2&ie=utf-8&oe=utf-8&in=&cl=2&lm=-1&st=-1&cs=54913609%2C3613913458&os=1142883327%2C2301624037&simid=54913609%2C3613913458&adpicid=0&lpn=0&ln=970&fr=&fmq=1671411515784_R&fm=detail&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bkimg.cdn.bcebos.com%2Fpic%2Fb58f8c5494eef01fd93a9f48e0fe9925bc317d15%26refer%3Dhttp%3A%2F%2Fbkimg.cdn.bcebos.com%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auto%3Fsec%3D1674003492%26t%3D1ab8d8faeae2695faf575c4972ff12ef&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kwthj_z%26e3Bkwt17_z%26e3Bv54AzdH3Ftpj4AzdH3F%25Eb%25AE%25BA%25Eb%25AF%25AD%25Cd%25B0%25El%25Ad%25lC%25Em%25Bb%25bAAzdH3Fld090da&gsm=1e&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dyTabStr=MCwzLDEsMiw2LDQsNSw3LDgsOQ%3D%3D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论语·颜渊</big> ''' light|-
|[[File:|缩略图|居 |[ 原图链接]]]文名称;论语·颜渊
|-出自;《论语》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名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克制自己
| align= light|归仁;归,归顺
目;具体的条目
|}
'''论语·颜渊'''出自《[[论语]]》,共计24章。本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问怎样才是仁。这几段,是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的。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 [[ 问题 ]] 。<ref>[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516/11/30067642_754374580.shtml 《论语颜渊篇》原文及译文], 360doc个人图书馆 , --2018年5月16日</ref>
==引语==
本篇共计二十四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本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问怎样才是 [[ ]]
【原文】
【注释】
(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 [[ 要求 ]]
(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评析】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 [[ 要求 ]]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原文】
【注释】
(1)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 [[ 学生 ]]
(2)讱:音rèn,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
【评析】
如上章所说,司马牛宣布他不承认桓魋是他的哥哥,这与儒家一贯倡导的“悌”的观念是相违背的。但由于他的 [[ 哥哥 ]] “犯上作乱”,因而孔子没有责备他,反而劝他不要忧愁,不要恐惧,只要内心无愧就是做到了“仁”。这一章,子夏同样劝慰司马牛,说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那就会赢得天下人的称赞,就不必发愁自己没有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原文】
【评析】
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孔子认为,治理一个 [[ 国家 ]] ,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这体现了儒学的人学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原文】
【注释】
(1)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 [[ 水平 ]]
(2)惑:迷惑,不分是非。
【译文】
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治。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 [[ 儿子 ]] 。”齐景公说:“说得好极了!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粮食再多,我能吃到吗?”
【原文】
【评析】
仲由可以以“片言”而“折狱”,这是为什么?历来有这样几种解释。一说子路明决,凭单方面的陈述就可以作出判断;二说子路为人忠信,人们都十分信服他,所以有了纠纷都在他面前不讲假话,所以凭一面之辞就可以 [[ 明辨是非 ]] ;三说子路忠信,他所说的话绝无虚假,所以只听其中一面之辞,就可以断定案件。
但无论哪种解释,都可以证明子路在刑狱方面是卓有才干的。
【评析】
以上两章都是谈如何从政为官的 [[ 问题 ]] 。孔子借回答问题,指出各级统治者身居官位,就要勤政爱民,以仁德的规定要求自己,以礼的原则治理国家和百姓,通过教化的方式消除民间的诉讼纠纷,执行君主之令要切实努力,这样才能做一个好官。
【原文】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 [[ 意思 ]] 。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评析】
【评析】
这一章同样是孔子谈论为官从政之道。他仍然阐释的是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他希望当政者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这就表明了他主张政治道德化的倾向。具体到治理社会问题时也是如此。他没有让季康子用严刑峻法去制裁盗窃犯罪,而是主张用德治去教化 [[ 百姓 ]] ,以使人免于犯罪。
【原文】
【评析】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 [[ 反对 ]]
【原文】
【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 [[ 大夫 ]] 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评析】
【译文】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致力于事,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多做自我批评,不去批评别人,不就是检讨自己的邪念了吗?由于一时的 [[ 气愤 ]] ,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评析】
【注释】
(1)举直错诸枉:错,同“措”,放置。诸,这是“之于”二字的合音。枉,不正直, [[ 邪恶 ]] 。意为选拔直者,罢黜枉者。
(2)乡:同“向”,过去。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 [[ 意思 ]] ?”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评析】
【评析】
在人伦关系中,“朋友”一伦是最松弛的一种。朋友之间讲求一个“信”字,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对待朋友的 [[ 错误 ]] ,要坦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如果别人不听,你一再劝告,就会自取其辱。这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所以清末志士谭嗣同就认为朋友一伦最值得称赞,他甚至主张用朋友一伦改造其他四伦。其实,孔子这里所讲的,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原文】
【评析】
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以文章学问作为结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帮助培养仁德作为结交朋友的 [[ 目的 ]] 。这是君子之所为。以上这两章谈的都是交友的问题,事实上在五伦当中,儒家对于朋友这一伦还是比较重视的。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 [[ 母亲 ]] 过着贫困的生活。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论语简介==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 [[ 教育 ]] 、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 [[ 联系 ]] ,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 参考来源 ==
<center>
{{#iDisplay:z0780s6xn5r|480|270|qq}}
<center>《论语》颜渊第十二之10-2章讲解</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 650 中國史料 ]]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