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9,062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
'''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于2015年被学会批准为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依托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第一个以城市生态系统为观测和研究对象的长期生态学研究站。自2001年启动建设至今,融监测、研究和示范为一体,并持续开展科普教育活动。2021年被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野外站 ——“北京 [[ 京津冀 ]] 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机构简介==
北京城市生态 [[ 系统 ]] 研究站拥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教学植物园、蟒山国家森林公园、大兴采育基地4个长期定点监测基地,有水、土、气、生等生态要素相关的调查观测设备200多台套。所有室内、室外观测设施及监测基地(总面积达5500平方米),均向社会无偿开放,年均接待参观达1万人次。
依托所在单位的科技支撑平台、实验室和台站的固定监测基地,生态站面向公众普及 [[ 科学技术 ]] 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坚持开展中小学生及公众的科普与教育工作,积极推进科普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2013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了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的教学植物园观测点。2015年6月,生态站被中国科协认定为2015-2019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7年3月,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
==一、多形式组织开展科普活动==
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以位于北京城区的2个监测基地,即生态中心和北京教学植物园基地为基础,结合各自的优势资源,面向社会吸引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参与科普,在承接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的日常参观基础上,在重要的科普活动日和节假日举办特色科普专场,包括每年5月份举办的“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和每月一次的“北京城市生态监测联盟论坛”(已举办30多期),向公众普及空气和水体污染、城市植物等基础知识,充分发挥基地的科普教育示范和引导作用;安排一线科研工作者,义务走进学术会堂、中小学甚至 [[ 幼儿园 ]] ,以及环境保护相关企 [[ 事业单位 ]] 做科普报告,传播城市生态科学知识,如“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等;鼓励学生动手参与科研活动,如城市家庭碳排放调查活动等;适时举办科普讲座和培训,邀请着名专家学者来基地为公众进行科学知识普及。
==二、积极开发和开放科普资源==
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网站通过 [[ 新闻 ]] 动态和科研活动等栏目,及时公布相关科普活动和科研动态;同时开辟科普教育专栏,对组织开展的科普活动进行宣传报道。由生态站原站长王效科研究员领衔编撰出版的《陆地生态系统固碳166问》,系统地介绍了陆地生态系统碳减排增汇方面的知识;生态站任玉芬副站长等参与编撰的《宋庆龄故居植物故事汇》,借助植物背后的历史 [[ 故事 ]] ,将一个个植物种类专业名词生动地传递给读者。在日常科普宣传和科普专场活动中,生态站工作人员还制作了城市生态系统水土气生等生态要素研究相关挂图多套,向公众普及生物学、生态学以及环境保护等科学知识,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做好科普宣传工作==
在开展科普活动的同时,生态站不忘借助多种 [[ 媒体 ]] 渠道进行宣传。通过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公众介绍生态站的组织架构、研究范畴、科研动态和研究成果,及时对所组织开展的各项科普工作进行宣传报道。
==四、保持稳定的科普人员和经费投入==
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拥有一支10余人的稳定科普队伍,每年有稳定的运行经费投入到科普活动中。此外,为了进一步落实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国家需求,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设立了科普专项。生态站任玉芬博士和苏芝敏 [[ 博士 ]] 分别以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技术方法体系、城市蝴蝶多样性的调查与科普活动为主题,获得2021-2022年度科普专项共计16万元的资助。两个专项将与北京多家市级中学合作,通过专家入校科普讲座、组织中学生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开展科学传播,激发青少年对生态环境科学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科学创新思维和能力。
==参考文献==
[[Category: 社會組織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