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842
次編輯
變更
陳寅恪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陈寅恪</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img0.baidu.com/it/u=4039387598,1274311450&fm=253&fmt=auto&app=120&f=JPEG?w=500&h=639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huaban.com/pins/1044550933 来自 马蜂窝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本名 陈寅恪 国家[[中国]] 字鹤寿 所处时代近现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湖南长沙 出生日期1890年7月3日 逝世日期1969年10月7日|} [[陈寅恪]]([[1890年]]--[[1969年]])[[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ref>[https://huaban.com/pins/1044550933 陈寅恪]</ref>
[[江西]][[义宁]](今[[修水]])人,1890年生于[[湖南]][[长沙]]。其父[[陈三立]]为著名诗人,[[维新四公子]]之一,曾任[[三江师范学堂]]总教席。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曾师从国学大师[[王伯沆]]。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逝世。
陈寅恪在[[1920年代]]倡导,为人治学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1953年已决定其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在1953年12月1日的《对科学院的答复》里,他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并说:“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少奇]]是党的最高负责人。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看法,应从我之说。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遂不能就任。仍任教于[[中山大学]]。此事于20世纪80年代方公之于世。
陈寅恪通多种语言,和语言学家[[赵元任]],以及当代的[[唐均]],被认为是语言的天才人物。
==陈寅恪—教授中的教授==
陈寅恪,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文学家,精通20多种语言,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史中最为著名的“四大导师”之一。
1890年陈寅恪出生于长沙,20岁出国留学,牛津、剑桥、哈佛等全球顶级学府被他跑了个遍。留学期间,他只求学问,不求学历。
1925年回国,当时既无名望,又无著作,也无学历的三无学者陈寅恪直接被聘任清华大学教授。他的授课一半是学生,一半是慕名而来的大学者,因此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陈寅恪个性独特,他有个四不讲原则:前人讲过的他不讲,近人讲过的他不讲,外国人讲过的他不讲,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
他中年失明,晚年瘫痪,仍坚持写出85万字著作。对学问至真至诚的陈寅恪,在史学、语言学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称为300年来第一人,英国牛津大学授予他“英国皇家研究院研究员”称号。
== 参考来源 ==
{{reflist}}
==著作书目==